劉錦屏+羅紅
1.宋明理學的時代價值
(1)道德觀和諧價值。宋明理學不僅注重對人行為的規范,更強調對人進行深刻的道德人格塑造。宋明理學提倡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反對見利忘義的不道德行為,這對糾正“金錢萬能、唯利是圖”思想可以說是對癥良藥;它求“內圣”人格,講求立志、修身、涵養德性的道德修養,這對約束種種不良行為是一種無形的正能量。
(2)人生觀和諧價值。宋明理學在行動上主張以“內圣”控“外王”,要求人們做事先做人;提倡“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人們在認識天地萬物中來提升自己,成為智者。這些有關人生觀的思想,可助推人們選擇正確人生目標和人生方向,避免人生觀錯位。
(3)人際觀和諧價值。宋明理學提倡“民胞物與”,即愛人和一切物類的人際理論,認為人和自然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一體性,因此人們應心胸寬闊。這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仁愛”相對應,從而有助于家庭和睦與社會安定。
(4)環境觀和諧價值。宋明理學提出的“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理一分殊”理論,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一致、多元統一的關系。
(5)讀書觀和諧價值。宋明理學勸人們讀書明理——“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趁早讀書——“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還具體列出了讀書的方法。
2.宋明理學與大學生道德信仰塑造
(1)宋明理學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修養。宋明理學要求身心并重、內外兼修,如張載的“變化氣質”、朱熹的“居敬”、王守仁的“致良知”、陸九淵的“存心”“去欲”等,強調思想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統一。大學生提高自我修養的路徑:一是自我修養的知識論基礎——“格物致知”,腹有詩書氣自華。二是實際行動中的知行合一或言行一致——“致良知”。三是學會自我反省、自我認識、完成自我——“存心”“去欲”。
(2)宋明理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宋明理學的“修己”“慎獨”“致良知”的思想,有助于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民胞物與”“明德親民”的思想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倫理觀;“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理一分殊”的思想,有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大學生培養道德品質的路徑:一是學會以理統情;二是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三是學會與自然和諧統一。
3.宋明理學與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重塑
(1)誠信缺失。大學生誠信缺失最主要表現就是考試作弊和對考試作弊的態度——習以為常,這反映出很多大學生存在誠信缺失的問題。大學生要學習宋明理學的“守正直而佩仁義”“修己”“慎獨”,做有正直之心、仁義之德、 修己慎獨、表里如一、“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誠實守信之人。
(2)感情淡漠。大學生感情淡漠表現在同學相互之間缺少誠意、缺乏信任、友情淡化,為一丁點小事就大動干戈激化矛盾,甚至報復殺人;在戀愛問題上“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畢業就分手”,漠視情感,游戲人生,最終傷人傷己等。大學生要學習宋明理學的“民胞物與”“明德親民”,具有仁愛之心。
(3)網德缺失。網絡是把雙刃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大學生存在道德意識弱化、責任感淡化等網德缺失問題。大學生要學習宋明理學的“守正直而佩仁義”,以“內圣”控制“外王”,學會修身做人。
(4)知行不一。大學生在道德評判上往往是“嚴于律人,寬于律己”雙重標準缺乏自律性。王陽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大學生在道德行為的選擇上應以主人翁精神從自身做起,身體力行。
(5)公德失范。大學生存在我行我素、目中無人的公德失范現象,宋明理學所倡導的知書識禮、知性反省,注重氣節和情操,肩負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理論,非常有助于大學生鑄造理想人格。
參考文獻:
[1]徐公喜,郭翠麗.宋明理學精神內核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1(1).
[2]周建標.宋明理學中的精華部分[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