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紫薇
一、晚清教會學校女子體育萌芽的歷史背景
1.教會女學的創辦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成為通商口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西方傳教士大量地進入中國,希望用宗教來征服中國社會,但是卻“苦于風土人情之不諳,語言文字之隔膜” “非惟無可用之傳道之人,即尋常教友,亦不可得”,只好用免費辦學、收納童徒的方式來宣揚教義、招募信徒,因此在中國各地建立起一大批教會學校。
隨著傳教事業的發展,一些忠貞的女性傳教士也紛紛來華進行傳教,以爭取中國女性的皈依,為中國傳教士培養“賢妻良母”。1844年,英國女傳教士阿爾德塞女士(Miss Aldersey)來到浙江寧波創建了一所女塾,這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所女子學校,也是近代中國教會女子教育的開端。繼阿爾德塞之后,各國傳教士紛紛效仿,創設教會女學,僅在 1844—1860 年間,五處通商口岸地就建立了十多所教會女子學校,開創了“教會所至,女塾接軌”的局面。
雖然教會女學的創辦帶有殖民主義侵略的色彩,意圖也并不在促進女性教育的進步,或是解放和造福中國的女性,而是“以學校為扶助之物,以助宣傳福音之業。”但不可否認的是,教會女子學校賦予了中國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也為女性參與體育活動搭建了平臺,為女子體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2.教會對體育的提倡
教會學校認為“只有健康的肉體才能為宗教理想服務”,故而普遍重視體育,重視對學生傳播近代西方體育文化。
第一所教會學校馬禮遜學堂的創辦者布朗在 1840 年的辦學報告書中說:“根據馬禮遜教育會章程的規定,我做好了一切準備,這不僅是一個教會,而且是一個教育團體,目的是訓練整個的人,包括德、智、體。其中讀書八小時,其余三、四個小時在戶外場地上運動和娛樂。” 將學生戶外運動的時間定為讀書時間的一半。同時,教會還將“使學生具有健全與發育完備之身體,俾其身常健適,并有清潔”的要求放在教會小學教育要求的首位。
教會學校體育課程的開設,促進了西方體育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加速了世人體育觀念的轉變,學生不再崇尚“文弱書生”的形象,而贊同“事業寓于健康的身體”的觀點,鍛煉身體逐漸被重視起來。
3. 女性的解放
清末西方來華的傳教士對中國女性纏足這一習俗感到不可思議,他們視此陋習為中國最直觀的愚昧象征之體現。因此他們在報刊中大量的刊發反對女性纏足的文章,《中國教會新報》從1868年創刊起就連續刊登文章痛批纏足是“以上帝恩賜之全體,父母界受之完膚,造成殘廢之人,遺害于天下。” 1898年,圣瑪利亞書院已有明確規定:書院接納已經纏足和尚未纏足的學生,當學生入學之后,就必須放足,一旦發現校內學生繼續纏足,立予退學。
傳教士一系列的反纏足活動和放足思想對國人的思想有一定啟蒙,促使人們形成對女性健康身體形態的審美,對晚清女子體育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二、晚清教會學校女子體育的實踐與發展
1. 教會女子中小學的體育
作為晚清新式的初等教學機構,教會小學一般都視兒童身體發育為重中之重。因而教會小學體育活動的目標就是讓學生身體得以健全發育,幫助他們養成清潔、健康的生活習慣。
1864年,美國北長老會的著名傳教士狄考文在山東登州創建了名為文會館的教會小學。在初創階段,文會館就開設了女子體育課程,是迄今所見史料中顯示的最早的開設體操課來開展小學女子體育活動的學校。但絕大多數教會女學在此時期一般都沒有正規的體育課,體育多以課外游戲活動的形式出現。
到1884 年耶穌教美以美會在鎮江創辦鎮江崇實女子中學,被稱為我國女子正式學校的“鼻祖”。該校辦學跨度從小學到中學共 12 年,課程內容已經十分重視體育,每一年的功課表中皆有體操課,還有游藝。對于剛起步的教會女子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課程體系。
1900 年美國教會曾派人實地調查在華教會學校教育教學情況,在被調查的5 所學校中有4所小學專門開設了全校性、男女同上的體操課。“體操”課即為當時的體育課。
到1911年清王朝覆滅前夕,官方注冊備案數據統計顯示在華教會小學全部開設有體操、游藝、田徑等體育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強健了女學生的身心。
2.教會女子大學的體育
教會女子大學非常重視體育教學,將體育列為必修課程。一、二年級時每周設有四節體育課,三、四年級仍有二節體育課。體育課主要教授徒手操、田徑、球類等。
1879年美國圣公會在上海建立的圣約翰書院曾在1890年舉辦了一次規模盛大、男女生一起參加的學校體育運動會。1888年美國基督教會創建嶺南大學,每個月都會開展女子田徑、體操、球類等體育活動。1891年美國圣公會創建文華書院,該校開展的女子體育活動既有西方流行的足球、籃球等球類運動,又有中國傳統的踢毽子、放風箏、拔河等體育游戲。
天主教耶穌會于1903年在上海徐家匯天文臺舊址創辦震旦大學,在章程中規定“文學院普修必修課程課目如下:國文十二學分,英文十二學分,外國語十六學分……體育六學分,戰時救護訓練二學分。”要求體育為必修課,且規定學分6學分,比歷史、教育、藝術和家政都重要。
教會女子大學不僅注重知識教育,還將體育作為施教的主要內容,這是中國傳統女子教育所少見甚至是排斥的,對中國女子體育的發展更具開新風的意義。
三、 晚清教會學校對女子體育的影響
1.為國人自辦女子學校體育課的開展提供范例
教會學校開創我國女子體育教育之先河,許多教會學校都有受過系統體育訓練的專業教師和配套的體育器材和場地,且對女子體育教學及方法頗有研究。所以,當時國人自辦、官辦的學校開始嘗試開展女子體育活動時,都將教會學校作為范例,參考其先進做法和經驗,模仿教會學校的課程設置和開辦模式。
例如,1898年5月,上海出現了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近代女子學校——經正女塾,亦稱“中國女子學堂”。在設立之初,它從課程設置到體育活動的開展,都是以上海中西女塾為樣板的。其從籌辦起就確立了“以發展女子身心健康”為主旨的辦學思想,并在辦學方法中指出“學堂功課繁密,需設體操之課,以杜單弱。”并特別強調“東西學校無不有體操者,此培體卻病之要義,未可忽也。”可見教會學校對國辦女子學校體育有極強的示范作用。
1902年上海邑紳吳馨創辦“務本女塾”,是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之一,校名“務本”意為“女子為國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國民,根本須提倡女教”。該校亦將體操列為正課教學,而且仿照教會學校辦起了體育競賽和運動會。
2.促進女性體育思想的轉變
女子教會學校所興辦的體育課教給一屆屆學生自由健康的理念,逐步促進了女性體育意識的轉變。1904年,中國最早一批新知識女性開始為女子體育的重要性吶喊:“女子者,文明之祖也,國民之母也。故女子之體魄一弱,關乎全國人種之問題……吾以為,急救目前女子之方法,斷自體育始。”人們開始認識到“吾國婦女,舊習跬步,不出閨門”的危害,期望女孩子都能通過體育鍛煉強健身體,“一洗女界柔弱之羞” 。
1903年從日本留學回國的沈心工任職于南洋公學,一生創作了許多學堂樂歌,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他所填的體操歌(見下)在當時很受女學生的歡迎,流傳甚廣,我們可以從中對當時女子體育的新風尚窺見一二。
體操(女子用)
嬌嬌這個好名詞,決計我們不要。我既要我學問好,我又要我身體好。操操二十世紀中,我輩也英豪。
嬌嬌這個好名詞,決計我們不要。弗怕白人那樣高,弗憂黃人那樣小。操操二十世紀中,我輩也英豪。
嬌嬌這個好名詞,決計我們不要。我頭頂天天起高,我腳立地地不搖。操操二十世紀中,我輩也英豪。
這首歌曲調來源于莫扎特專為兒童啟蒙而創作的《林中的小鳥兒在歌唱》,沈心工借此曲調填詞用以啟蒙女子體育。女孩子們不再追求“嬌弱”的身體狀態以滿足封建社會對女性的病態審美,而是追求“學問好”“身體好”的新時代知識女性形象,同時有著女性頂天立地,當為20世紀英豪的自強意識。先進知識女性對于自由、平等、獨立的追求和自立自強、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隨著樂歌在新式女子學堂和社會上一遍遍的傳唱成為新的風尚。
而以下兩首1904—1905年間刊載在女性報刊上的歌曲則反映了這個時期女子學校運動會的盛況和女學生自己對體育運動作用的理解。
運動場
齊隊出課堂,大家齊到運動場,開步快行飛身一躍秋千上,姊走浪木妹盤杠,我把雙環蕩,練得身體強,活潑精神誰能尚。
運動歌
來來來來,快來活潑運動場。喇叭音高唱,姊妹分兩行,啞鈴舞罷放風槍,打罷秋千球網張。得得履聲響,姊妹競爭球擊揚。體魄以壯,精神以強,問誰家姊妹游樂能比我女學堂?
這兩首歌歌詞不長卻融入七種當時流行的女子體育項目,“走浪木”“盤杠”“蕩雙環”和“啞鈴”均屬器械體操,“放風槍”為兵式體操,還有傳統項目“蕩秋千”和亦中亦西的“擊球游戲”。“舞”“飛”“走”“盤”“蕩”等字仿佛讓人親眼見到女學生靈活輕快而變化多端的身姿。女學生對于運動會的自白:“練得身體強”“體魄以壯”“活潑精神”“精神以強”,讓我們感受到體育運動對于她們來說不只是強健體魄的有效途徑,更是自信活潑、鼓舞精神的良方。
參考文獻:
[1]陳 欣.清末教會女校的創興及其影響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2]陳 晴.清末民初新式體育的傳入與嬗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