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娟++王敏++徐航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看作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建構過程,以接受主體為準則,樹立教學理念。文章從開展實踐調研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開展道德小品演出活動三個方面探討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促進大學生第二文本生成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第二文本 大學生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27-02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理念
目前,“基礎”課很多研究的側重點往往放在教師“怎么教”上,強調教育主體本身的完善和教育功能強化方面的研究,忽視了大學生接受主體的地位,沒有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基礎”課作為大學生接觸的第一門課程,任務艱巨,必須把握“首印象”,以知識教育為主體的同時,升華到信仰教育層面,從而激發主體思維的改變,自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度。為了上述效果的有效實現,“基礎”課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既要重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要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接受理論入手,把“基礎”課整個教學過程,看作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建構過程,同時以接受主體的接受為準則,樹立學生自我教育理念,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
二、接受理論下“基礎”課促進大學生第二文本生成的對策
接受理論的三個核心思想是“期待視野”、“讀者參與”、“第二文本”。在“基礎”課的教學全過程中,“期待視野”、“讀者參與”是接受主體對教學內容的認知、選擇和內化的過程,而“第二文本”則是大學生將知識外化的過程。因此,促進大學生第二文本的生成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也是對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關鍵問題。為了促進大學生第二文本的生成,課題組開展了“基礎”課教學改革,經過相關調查,制定了詳細的教學改革方案,方案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在課程設計中開展形式多樣、大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充分認知自己接受主體的角色,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再創造,自覺生成自己的“第二文本”,從而實現“基礎”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行統一、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轉化的教學目的。
1.開展實踐調研活動
在實踐教學方案的制定中,依據“基礎”課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結合本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圍繞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引導大學新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學生在實踐中讓大學生親身感受國情、民情,感受社會發展變化,并從現實生活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實踐調研活動主要有個人調查和小組調研兩種形式。個人調查以“從家庭經濟收入與大學消費情況談……”、“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大學生寢室關系”“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的不同”等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調查,調查結束后,每名學生撰寫調查心得與體會。小組調研的形式是學生自由組建調查小組,小組人數不超過7人。小組根據教師提供的調研指南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并利用課余時間,以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開展調研活動,調查結束后,小組撰寫調查報告。教師提供的調研指南是在組建團隊之前,教師通過集體討論制定的,指南中的問題涉及社會協調發展、社會公平正義、和諧文化、社會活力等社會熱點問題。
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在課程 “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這一章的教學過程中,課題組在一名教師的教學單元中進行了試點改革。本章教學采取“課前預習章節內容+課后愛國視頻片展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課上討論分享”的方式進行。“課前預習章節內容”要求同學提前通過閱讀教材或通過網絡程學習相關知識;“課后愛國視頻片展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的具體安排是教師提前將愛國主義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上,要求每名同學觀看視頻并撰寫觀后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這一環節是這樣設計的,每班6-8名同學,一個教學單元30-40名同學在任課教師的組織下到我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參觀結束后,每班去參觀的同學組成小組撰寫參觀報告,并制作PPT。“課上討論分享”的具體設計是選觀后感寫的好的同學和愛國主義參觀的同學進行分享,主要分享“看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今后如何做”,分享結束后,同學進行點評、討論。一輪教學改革后,對該教學單元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97.3%的同學表示非常喜歡這樣的授課學習方式,98.2%的同學表示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激發了同學們的主動學習的動力。
3.開展道德小品演出活動
“基礎”課教學內容中的道德教育部分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是不僅要提升大學生對道德知識的認知,還要提高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及道德修養。其中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修養是教學的難點問題。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課題組提出在實踐教學中開展道德小品演出活動,大學生以各種角色參與小品表演活動,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認知和感悟社會中的道德現象,從而促使學生的道德判斷發展到應有的水平和階段。在整個道德小品表演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分組、劇本創作到演員分工、道具制作、排練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在小品的主題上,教師與部分學生進行研討確定道德小品主題,主要包括: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三個方面,學生在這三個方面內自主選題,創作。表演形式上,根據不同專業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數媒專業、攝影專業要拍成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上展播,其他專業采用現場表演的方式表演。表演的評價上進行綜合打分,實施現場評委打分和網絡投票相結合的方式。現場評委由每班2名同學組成,網絡投票通過學校泛雅網絡平臺實現。小品演出結束后,各小品的導演進行相互點評,整個活動達到了人人有角色、人人能參與、人人有收獲的目的。道德小品表演活動使教學實現了由講授式向體驗式轉變,提升了課程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麗. 接受理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應用與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2015,01:50-53.
[2]陳志娟,王敏,王鵬.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研究[J]. 科技視界,2016,15:6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大連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從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轉變的研究——基于接受理論的視角;大連工業大學首批基礎課程改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