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潔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40-02
新課程標準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然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當前在小學品德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把學生當作“德性的口袋”,單純地向“口袋”里灌輸道德觀念,忽視他們的主動求索、獨立思考,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學習,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致使學生知而不行,大大降低了品德課程的實效性,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人格發展。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為此,要改變品德教學與生活疏離帶來的弊端,小學品德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思考、體驗和解決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養成良好品行。
一、源于生活,引導發現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信息浪潮席卷,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小學生也已有了較強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品德教學靠單純的規范、道德條目的灌輸并不能有效達到提升學生道德認識的目的,還可能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健全的品格不是單獨說教、灌輸的產物,而是主體參與的結果。為此,在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挖掘生活資源,善于利用小學生生活中的道德困惑或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以此來創設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感受、質疑、思索、爭吵、探究,在相互的交鋒、碰撞中,以改變他們不利于品德發展的線性思維和思考方法,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深化對道德觀念的認識,認同社會主流價值觀,提升自身的道德認知水平。
例如,針對學生交朋友過程中存在的“講哥們義氣,替朋友出頭”的一些不良矛頭,在上品德課時,筆者提出“如何交朋友”的話題,組織學生討論,尤其是讓學生討論“哥們義氣、朋友之間兩肋插刀,是不是真正的好朋友?”通過爭論,師生最后歸納為:不分對錯,替朋友出頭不是好朋友,朋友之間做壞事相互包庇、相互隱瞞也不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間應分清對錯,朋友有缺點要相互幫助改進,共同進步,毫無疑問,學生的對好朋友的認識并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學生有自己思考,經過交鋒,在教師的引導下而獲得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印跡”更為深刻。
眾所周知,道德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只有生活沃土的滋養,學生的品德發展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然而,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課堂里、書本上、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對于老師來說,學生的這些困惑是豐富生動的教學資源,產生困惑時也是教師進行品德教育的最佳契機,教師應善于把握時機,挖掘生活資源,引導學生去討論、發現,以增強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決策能力,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而不是一個“聽話”、“服從”的“道德口袋”。為此,教師應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問問他們在想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關注他們遇到的生活問題,關心他們遇到的情感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思考、探索,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只有這樣品德課堂才會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堂。
二、貼近生活,用心體驗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體驗是學生把外在的道德知識觀念轉化為內在道德需求的中介、關鍵環節,道德知識觀念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并啟動全部心智去感受、體會、領悟、移情,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認知,才會觸及學生的心靈,進而轉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學生才會自覺主動地去踐行道德,逐步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品德教學過程中“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問題。為此,在進行品德教學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道德體驗。
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在品德教學時教師應注重情境的創設。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道德認知、個性特點、行為習慣、道德需求,結合品德教學內容要點,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也可以通過小品、游戲等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身臨其境,啟迪、引導他們在活動過程中調動已有生活經驗,對心路歷程進行反思、理解、感悟,用心體驗生活中的現象,升華道德情感,建構自身的道德價值,追尋人生的意義。
如在教學《我從哪里來》時,為了讓學生體驗母親孕育自己的不易,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一個角色模擬活動,讓學生把重書包綁在肚皮上,然后彎腰系鞋帶、掃地、擦地。正是這種“身臨其境”的新體驗,學生的心靈深深受到觸動,也正是這種觸動,學生愛父母,愛長輩這種情感從心底里被激發出來,這種體驗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設計體驗活動時,應注意調查、分析學生已有的道德認知、體驗,然后設計學生沒有體驗過的或體驗較少的活動。這樣的活動才能起到加大情感催生的強度,給學生帶新的刺激,激蕩學生深層的情感,在內心深處引發新的沖突、震撼。可以說讓學生產生深層體驗的、生活化的道德活動是學生道德得以滋養的厚實“土壤”,其道德種子才能發芽、生根、茁壯成長。
三、回歸生活,積極實踐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顯然,如果品德教學遠離日常生活,把學生封閉在抽象的、虛擬的課本堆里,學生的道德成長就缺乏生活的根基,其結果往往是有道德知識,缺乏道德行動,缺乏道德生活。為此,品德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世界,教師應把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去與自然交流,與社會共舞,去經歷、感受、沖突、回味、感悟,在與現實生活世界的撞擊、交流、體驗中深化道德認知,建構價值觀念,增強道德情感,反省道德行為,追尋生活意義,達到知與行的和諧統一,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關心社會、關注生活,過上幸福生活。
生活滋潤道德,道德升華生活。有必要指出的是,品德教學回歸學生生活,要求教學不但關注學生當下的現實生活,還應該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指導和引領學生的生活實踐,對學生的生活產生積極的作用。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教學活動應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為此,品德教學必須走向生活、走向開放,拓展兒童的活動空間,從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家庭、社區,開展充滿樂趣與色彩的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去“參觀訪問、調查、游戲、欣賞、設計、實驗、制作”等等,在這些類型的實踐活動中感受、體驗、反思、領悟,完善學生道德認識,養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心態陽光、樂于探究、提升實踐能力和生活智慧,享受生活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著: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徐凌.小學品德課探究式教學的行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3).
[3]左夢飛.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研究—基于株洲市30所小學課堂教學的調查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