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榮
【摘要】《新英語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坝⒄Z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加以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引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一堂成功的課,應該讓學生自始至終掌握主動權,教師只是充當“組織者” ,“促進者”,“合作者”,“咨詢者”,“參與者”,“引導者”,和“顧問”等多種角色,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自然就產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學習英語當作一件樂事和趣事。
【關鍵詞】英語教學 案例 角色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58-01
一、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方式
一天中午天氣悶熱,在辦公室的我于是就小睡了一會,直到上課鈴響了,我才醒來,匆匆忙忙地拿了東西就往教室趕,可等我站到講臺上才猛然發現自己只帶了剛批好的作業本,而忘了帶教科書、備課筆記和教學參考書,心里不由一陣慌亂?;剞k公室去拿吧,又怕耽誤了上課時間?可什么也不帶,又怕在課堂上無內容可說。看到學生們盯著我看,我又不能表現出慌亂,于是只能故作鎮定的繼續下去。
在師生問候完畢后,學生在靜靜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對五十六雙期待的眼睛,我一邊慶幸備課時自己認真地鉆研了教材,心中已經有一些底,一邊腦子急速轉動,想著對策。英語新課程標準不是強調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嗎?我何不“偷”一回“懶”,讓學生給我上一堂課呢!于是,我與學生商量道:“老師我忘記帶教案和教科書了,這節課不如我和你們一起來學習吧。”學生一片嘩然,繼而滿臉興奮,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于是一堂師生角色互換、別具一格的英語課拉開了帷幕:
我故作疑惑問道:Today what will we learn?
The students answered (一起大聲回答):Unit six ( My pets) Part Two ――Reading。然后我請一名學生上黑板寫上今天的課題,學生寫的是一筆一畫,極為認真,頗有幾分小老師的架勢。
Teacher:Who can help me review the words in Part two ?
學生們都躍躍欲試,臉上抑制不住興奮,他們也許為能幫助老師而自豪,也許為自己學有用武之地而快樂。我請了一位平時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只見他迅速地拿著自己的英語書來到講臺前,模仿著我平時的樣子。先有模有樣的帶讀一遍,然后讓同學們齊讀一遍,最后請同學單獨來讀,并且要求同學們用詞造句。臺下的同學們積極舉手,踴躍發言。如:My favourite pet is a dog. We all like her.
于是我緊接著繼續問道:Whats she like? Can you tell me?
Ss: She has grey and white fur. She has a short tail. Shes funny and friendly.
看到大家的熱情這么高,我趁熱打鐵的又拋出問題: What about your pets?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pets?
聽到問題后學生開始積極討論,有的準備用對話的形式;有的準備用介紹的形式;有的準備用表演的形式,想法還挺多的。
接下來的情況讓我一陣陣驚喜,也讓我感到汗顏,我發現了許多原本該發現而沒有發現的東西: 他----張建,竟然是位不錯的表演者。以前上課他從未發過言,總是低著頭,而且更讓我討厭的是他上課小動作還不斷,我在課堂上曾提問過他,可他總是一言不發,一臉的桀驁不遜, 把我氣的半死,覺得他是無可救藥了,所以再也沒管過他。可是今天,他竟然高高地舉起了手,我有些狐疑地讓他起來試試,沒想到他不僅講得正確、流利,而且還不時地模仿老師平時地動作、神態,課堂氣氛異?;钴S。在激動之余,我不由得一陣汗顏。教師不該帶著有色眼鏡看人,應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課堂,應給每位學生施展才能的機會。
二、結合案例做出反思
外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經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違背自然過程,而應適應自然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令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薄W鳛橥庹Z教師,我們知道,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它是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時間才能培養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應用的過程。而這種結合和轉化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活動才能得以實現。
沒有想到的是,我無意中空手上的一堂課,卻成了我與學生最快樂、最輕松也最滿意的一堂課。原來,沒有了教本、教案、教參,也就沒有了束縛。教師就不必隨著教本亦步亦趨,學生也就不必隨著教師預先設好的圈套乖乖就范。沒有了束縛,就擁有了自由,師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現,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見,相互理解,相互欣賞。教師無所牽掛,心中只有學生,教師跟著學生的思路走,隨機調控,靈感跌出。學生無所限制,思維自由馳騁,在與課文、教師、同學的平等對話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帐诌M課堂的感覺真好,不過,這無疑對教師是個巨大的挑戰,教師必須對課本爛熟于心,必須對教材鉆研深刻,必須預先猜測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突發的“可能性”,必須有靈活的應對能力??帐诌M課堂,決非易事,功夫還在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