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摘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是當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教育的一個熱點。把民間藝術與幼兒美術相融合,通過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欣賞民間藝術的精髓;結合園本主題活動,體驗民間藝術的快樂;結合民間特色繪本,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挖掘社區家長資源,提高民間藝術的表現。開展一系列的民間藝術活動,讓幼兒了解本土民間文化,交流、表達情感,讓他們從中獲得愉悅,體驗快樂,提高審美能力和美術表現力。
【關鍵詞】民間藝術 幼兒美術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168-02
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一顆奇珍異果,是勞動人民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創造的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鄉土人情。莆田素以“文獻名邦”著稱,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統文化積淀豐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如:著名全國的“莆仙戲”,傳統特色的 “莆仙游燈”,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慶小吃“莆田紅團”……如何立足本地,充分挖掘、利用莆田特有的本土資源,把民間藝術與幼兒美術相結合,讓幼兒走近民間藝術,感受民間藝術美?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梳理并形成了民間藝術與幼兒美術活動融合的最佳策略如下:
策略一: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欣賞民間藝術的精髓
1.依托節慶民俗活動開展美術欣賞活動
莆田素以“文獻名邦”著稱,積淀了豐富的歲時節日風俗,為了讓幼兒更深入的了解本土民俗節日的傳統文化,我們和幼兒共同走進家鄉節日文化。如:具有民俗特色的“莆仙游燈”,一盞接一盞,仿佛是一條火紅的蟒蛇,在山間小道上盤旋游動,極大吸引了孩子。為了感受家鄉游燈的特色美,我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請家長帶孩子一起走進熱鬧的燈節,最大限度地體驗和感受濃濃意蘊的“莆仙游燈”文化。引發幼兒多通道的參與:賞花燈、畫花燈、鬧花燈、做花燈、游花燈……發現花燈的造型美、色彩美、圖案美,體驗家鄉獨特的民俗風情。
2.利用本土飲食文化開展美術欣賞活動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著“民以食為天”的佳話,莆田特色小吃也不例外,我們引領幼兒共同走進莆仙飲食文化。如:興化米粉、江口鹵面、石室巖煎粿等風味飲食名聲遠揚,莆田紅團特有的造型、色彩、紋樣,紅火美觀。實踐活動中,我們通過了解“紅團”來歷 、探索“紅團”圖案、體驗“紅團”制作、品嘗“紅團”美味,讓幼兒走近紅團、感受紅團、欣賞紅團,在嘗試“紅團”的制作過程中,孩子們還學會了包、團、揉、搓、捏等各種美術技能。
3.圍繞本土特色資源開展美術欣賞活動
莆田是全國著名的“戲曲之鄉”,莆仙戲是“我國南戲的活化石”,它歷史悠久,極具家鄉特色。戲中有趣的場景、精彩的動作和悅耳的音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特意借來莆仙戲服裝、道具,和孩子一起欣賞莆仙戲曲《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模仿戲中角色動作,請莆仙戲藝術團的演員給孩子們現場上妝、表演等……在與莆仙戲親密接觸全過程中幼兒感受到莆仙戲的韻律美、節奏美、動作美和服飾美。
策略二:結合園本主題活動,體驗民間藝術的快樂
民間藝術是所有藝術的母本藝術,是最具生命活力的藝術。將民間藝術與幼兒美術相融合,讓幼兒置身于民間藝術濃濃的氛圍中,切身感受民間藝術的美。
1.創設富有審美藝術的主題環境
在環境中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感受民間藝術的特色能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主題活動《吉祥猴年》中,我們通過主題預告,發放問卷,請家長和孩子一同走進猴年。欣賞、觀察猴年的年畫,與猴子有關的傳統手工藝,并以照片、實物的形式展示,布置成主題墻,讓優秀民間文化融入幼兒園,引導幼兒回憶再現民間藝術美,初步感受我國民間藝術博大精深。
2.開展具有園本特色的主題活動
喜聞樂見的,富有民間氣息的民間藝術,能讓幼兒體驗審美愉悅。感性經驗往往能夠讓活動更深入,更直觀。如《十二生肖——虎》主題中,具有鮮明特色的虎頭鞋、虎頭帽、虎頭枕、虎面肚兜寓意深遠,孩子們愛不釋手。通過觀察,發現這些虎頭圖案以王字為中心,相互對稱,造型奇特,藝術表現力和想像力非常豐富,幼兒視覺受到強烈的沖擊——他們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各具表情的虎頭,用艷麗的色彩來裝扮制作虎頭鞋……活動中,不僅凸顯了本土民間藝術的特色,而且體驗到勞動者純真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審美趣味。
策略三:結合網絡繪本資源,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
對于民間藝術的學習,我們強調真實的學習環境,但僅僅停留在日常的民間藝術是遠遠不夠的,對于那些具有民間特色的作品,我們還結合網絡繪本資源,通過閱讀、欣賞等形式展現給幼兒,讓幼兒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和豐富多樣。如:我國陶藝自古以來有光輝燦爛的歷史,為了豐富幼兒知識面與生活經驗,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了《泥火傳情——少兒陶藝表現及作品賞析》《幼兒園民間泥塑藝術》等繪本,從中挑選了一些淺顯易懂、具體形象的內容,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嘗試,運用捏、壓、連接、團、刮、抹、按等掌握陶藝制作的技能,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美。
策略四:挖掘社區家長資源,提高民間藝術的表現
《指南》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多次民間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我們領會到:“民間藝術的根就在民間,家長與社區資源是民間藝術的根源”這個道理的內涵。所以我們更注重挖掘民間藝人的資源,邀請了家長藝人的介入,如包紅團的能手是東東的奶奶,刺繡的藝人是王依凌的奶奶,雕刻的藝人是曉嵐的爺爺……家長的雙重身份,使得社區藝人的資源讓幼兒園教育得到共享。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兒美術教育,是與幼兒園課程密切相關的,它是滲透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將美術活動與民間藝術相融合,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把美術教育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層面,有效地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讓幼兒接觸不同地域、社區的美術文化,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對培養多元化的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張瑩,《民間藝術教育在幼兒園的應用》:《魅力中國》2009年第12期
[3]李松梅,《幼兒園民間藝術主題教育的實踐研究》
[4]周培琪等,《幼兒園民間藝術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