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蘭
【摘要】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工具,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主力群體,關注大學生上網,從而形成大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上網 網絡道德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237-02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13億,其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接近40%,而這一階段正是高等教育階段。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上網率接近100%,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主力群體。盡管網絡的存在能夠給大學生在學習方面一定的幫助,但必須看到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使用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形成大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上網的現狀
目前,上網對大學生來講,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上網的動機來看,真正用來學習,查資料,關注新聞的較少,大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打發時間。從上網時間來看,多數是白天上課時間,再者就是半夜一點之前,然后就是周六,周日兩個整天。從上網地點來看,多數學生選擇網吧,因為網速快,有利于打游戲,這種現象多數是男生。對于女生來講,多數選擇在宿舍上網,一個宿舍的同學聚在一起,看電影,看韓劇。針對網齡分析,超過五年的達到15%以上,這說明部分學生從初中開始就開始上網了。網齡為一年到三年的最多,將近百分之五十。從上網內容方面,瀏覽網頁的最多,其次是QQ聊天的,再者就是網絡娛樂的。就上網時長來看,平均每周上網時間是3-5小時的所占比例不到10%,而一周超過15小時的所占比例接近20%。以上表明,大學生上網已是大學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大學生學習、查閱資料,關注社會新聞,聯系親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但過分的沉溺網絡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網絡的虛擬化會導致現實與理想的背離,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混淆現實和虛擬,造成對現存社會道德的沖突。
1.對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影響
(1)理想缺失,影響學業。大學生自制力相對較差,有調查顯示,20-35歲的青年是上網成癮的易發人群。網絡生活的超現實性和刺激性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上網時間過長,必然會影響學業。
(2)人際交往出現障礙。在網絡的虛擬的世界里,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暢所欲言,無拘無束的表達和傾訴,自得其樂。容易慢慢地對現實產生疏遠、冷漠和不信任,從而造成人際交往能力下降。
(3)知行不統一。知行合一就是指有什么樣的知識,就應該產生什么樣的行為。但在網絡社會中,由于主體身份的虛擬性,容易使主體拋棄外部規則對其現實身份的約束。同時由于大學生的思想還不是很成熟,容易在外部信息的刺激下,產生無政府主義思想和某些失范行為。
2.對社會道德的沖擊
(1)道德信念迷失。當前,網絡上各種思潮泛濫,其中很多不良信息嚴重地沖擊了大學生的頭腦。網絡交流溝通的虛擬性和荒誕性使很多學生對自己在網絡和現實中的道德要求實行雙重道德標準。
(2)道德觀念淡化。目前,互聯網上90%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發布的,英美等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語言優勢,肆意向中國進行文化滲透,宣揚所謂民主、自由掩蓋下的霸權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為代表的西方政治思潮。導致有些大學生逐漸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政治思想,從而動搖了其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堅定,在個體社會化的道路中跌倒甚至走了錯路。
三、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形成
面對網絡這把“雙刃劍”,重視大學生網絡技術學習與使用的同時,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與實踐,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1)教育
一些學生認為,計算機網絡與道德問題風馬牛不相及,網絡的使用是知識技術,而不存在什么道德問題,從而導致出現網絡道德盲區。[1]高校網絡道德認知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幫助大學生澄清“無知”、“錯知”上,闡明“真知”及其所以然。其次,高校應大力宣傳并引導大學生學習有關計算機倫理道德,使青年學生都能遵守網絡道德,正確利用網絡工具,要善于網上學習。
(2)自律
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2]道德自律對于缺乏強有力他律的網絡來說,其意義尤為重要。首先,通過自律,大學生便可以積淀自己的真情實感,內化而成為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頑強的道德意志。其次,中國傳統的道德自律精神,對今天的網絡道德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任何一個民族不可能割斷自己與傳統道德精神的聯系,網絡時代亦是如此。
(3)慎獨
“慎獨”作為一種傳統的克己修身方法,強調自律自省,把外在約束轉化為內心自覺。“慎獨”指的是人們在沒有社會和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仍能自覺地嚴于律己,堅守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正確的倫理準則行事。“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3]在失去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能自覺克制自己,始終堅持網絡道德規范,錘煉良好的網絡道德意志,實現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參考文獻:
[1] 曾黎.“自律”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著力點[J].教育探索,2007(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禮記.中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