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錦州市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趙 亮
內隱學習理論與高中生英語語感的培養
遼寧省錦州市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趙 亮
基于內隱學習理論,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隱性學習是個人在無意識狀態下通過環境刺激獲取復雜知識的過程。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認為,必須創設語言環境, 使語言學習者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語感的能力。本文試圖對內隱學習理論與語感相關性應用于高中英語課堂報刊教學進行探討,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英語語感的能力和水平。
隱學習理論;高中英語;語感;報刊閱讀
近年來,按照“普通高中英文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轉變,語言知識的解讀強調學生的參與,語言感知的過程從單一的教科書教學行為到使用課程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語感越來越迫切。這意味著高中英語語言教學不應該集中在傳統教學形式上,需要開發更好的策略來提高英語成績。
隨著20世紀心理學的迅速發展,許多學者們認為人類的學習過程都是在無意識的過程中發生的。Arthur Reber 首次提出內隱學習,他認為語言學習是由兩個功能獨立的系統所進行的,以無意識、反思的方式獲得關于世界的信息(Berry 1994)。也就是說,內隱學習可以在沒有意識或注意力的情況下發生和進步。
根據Berry和Broadbent,內隱學習是指人們要記住所能看到的具體材料,但要學會潛規則。Berry和 Dienes(1993)認為人們沒有用心去學習新的知識,然而有些信息已經進入人們的大腦,這種現象是隱性的。
Ellis(1994)從兩個方面描述了隱性學習,即意識和策略。隱性學習是對知識的獲取,是指在一個復雜的刺激環境的基礎結構上,有一個過程的、自然而然的、沒有意識的行動。隱性學習自然而然地簡單而無意識地使用,并不使用這種方法意識和分析策略學習。
在英語語言中,語感通常一般定義為“語言的直覺”或“語言意識”,它指的是某種語言的直覺敏感性。在語言研究領域的早期,德國研究人員Amold Pick(1913)第一次把語言直覺放在了實證研究“失語癥”上。無論兩種失語癥的癥狀如何,兩個病人都保持了語言的直覺,即對語法的深刻掌握。
語言習得理論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1982)認為,大人主要依靠語言習得和語言規則來發展外語語言能力,其中語言習得是指潛意識自然地從語言材料的輸入中吸收,即無意識得到某種語言。
Chomsky(1980)認為,語言學是指科學和語言學家用需要的科學經驗數據來分析語言,這種數據的類型是語言直覺。他還認為,語言直覺可以自動了解創建,并生成句子。
內隱學習在語感的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將其轉化為顯性知識。人們用各種感官來觸摸和感受世界,通過聽,說,讀,寫逐漸獲得知識。從嬰兒長大后的過程中,語感慢慢形成。另外,獲得英文知識和規則抽象概念的形成受到隱性學習和明確學習這兩種學習模式的學習交互影響。隱性學習和明確學習是外語學習的兩種不同的學習模式。只有內隱和明確認知的結合系統共同合作,互相補充,對語言提供新鮮的活力,才能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
語境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知識和語法規則,它是語言理解的一種隱性能力。隱含的過程學習是語感的重要心理機制。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而言,隱性學習應該熟練使用在教學中,以幫助學習者獲得語感。雖然不能用語言來描述它,但是感覺也是客觀現實的。例如,報紙在閱讀中的應用交際方法創造一個隱性的學習環境。
至于閱讀材料的難度,文秋芳指出(2003),適合的閱讀材料是學生可以從中找到新詞,理解主要思想,學生才可以有更有效地訓練來培養他們的語感。報紙語言的最大特點是含有一些專業術語、首字母縮略詞和其他專有名詞,不但可以喚醒學生的閱讀熱情,也可以為語感的培養打下基礎。
高中英語班常常更加重視英語書籍教材,以擴充詞匯教學的不足。另外,結合當前入學的特點考試中,原教材的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根據隱性學習的理論,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只有通過大量的信息輸入,才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感。
筆者選擇《21世紀英文報》高中2版作為學生閱讀材料。英語報紙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創造語境,鼓勵學生感受英語的魅力,相互學習。英文報紙閱讀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課上閱讀和課外閱讀。
(1)課上閱讀
根據內隱學習理論,為了激發學生的隱性認知體系,教師設定適當的話題,使學生能夠有效地使用隱含的知識。
例如,高級2版《新夢》這篇文章,教師可在課堂上使用日常練習相應的問題教學,如“未來美國生活方式的特點是什么?”等。學生將在實際情況下找到相關信息,然后轉移隱性認知系統。
英文報刊有非常顯著的特色話語結構。在報紙閱讀教學中,應根據不同話語結構,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由于英語話語結構與中文寫作方式的差異,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障礙。基于此,為消除母語負遷移影響,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文本結構,采用定量策略,從而創造出英語思維方式,最后加強對英語語感的培養。
教師可采用一些重復的策略來加強學生的語感能力。為了使學生加強對文本結構的理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重述文章。通過重復的信息,使學生納入和練習英語語感,組織和表達文章。
(2)課外閱讀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熟悉英文報刊,教師可安排一定量的閱讀文章,并進行各種各樣的英語后期的交際活動,以培養學生每天閱讀報紙的習慣。
首先,安排一些閱讀任務,并建立相應的問題。語言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生動的感受和體驗,喚起學生的內性知識。其次,開展各種交流活動。例如:組織英語辯論比賽等。學生需要事先準備勸說對方辯護人、支持本方辯論的論據。另外,在辯論中,學生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有益于培養語感。
最后,讓學生總結寫報紙的摘要。閱讀和寫作聯系非常緊密。閱讀材料可以提升寫作水平,從而提高語感。加強語感的最有效途徑是增加輸入信息量并持續刺激。認知心理學表明,只有反復的刺激和再現,才能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自學環境和語感培養與語言輸入及輸出有著很大的關系。“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事實上,這是隱式學習理論的影響。閱讀的方式和記憶也在語言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它還使學生了解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因為外語及其文化環境可以為他們提供生動的材料,來幫助他們習得語言。
為了激活學生的隱性知識,教師應該選擇大量多元化材料,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造一個輕松快樂的環境,在內隱學習理論和顯性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教學。
王培光. 2005. 語感與語言能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尚文. 2006. 語感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秋芳. 2003. 英語學習的成功之路[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Berry, D. C. & Dienes, Z. 1993. Implicit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M]. Hove: Law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erry, D. C. 1994.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M].London: Academic Press.
Chomsky, N. 1980.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Ellis, R.1994. Implicit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28): 166-172.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M]. New York: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