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秋 郭海霞
從“一二號布告”看哈爾濱解放區法制建設經驗及歷史價值
■孔令秋 郭海霞
1946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一部——松江省人民自衛軍在民眾的強烈要求下進駐哈爾濱,使哈爾濱成為了我黨解放并建立鞏固革命政權的第一個城市革命根據地。松江省人民自衛軍進駐后成立的哈爾濱衛戍司令部于946年4月29日發布的“衛字第一號”和“衛字第二號”布告(以下簡稱“一二號布告”),成為聲明中國共產黨在哈爾濱市的政治主張、穩定社會秩序和建立新生民主政權的法律文件,也是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政權與法制建設的開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從農村到城市的起點。
抗戰結束后,長期為日偽盤踞的東北成為了國共兩黨爭奪的重心。1945年8月,蘇聯根據與中國國民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相關協定,正式出兵東北,占領各大中城市和鐵路沿線,解除當地日偽軍隊的武裝。1945年8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哈爾濱市,建立哈爾濱衛戍司令部及軍事管制委員會。蘇軍軍管會發布第一號命令,對哈爾濱市實行全面管制,為穩定哈爾濱的社會秩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抗聯干部和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協助下,蘇聯紅軍先將日本特務機關、日本憲兵隊、在哈日本關東軍、偽軍武裝解除,隨后將日偽軍司令官、日本特務機關長和日本駐哈爾濱領事館的領事、副領事、秘書等主要戰犯抓捕押往蘇聯,并開始抓捕日偽漢奸。將偽警察武裝解除遣散后,蘇聯紅軍直接執行維持地方治安的任務。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哈爾濱社會秩序基本得以恢復,工商業得以發展,人民的生活趨于平靜。
1946年4月,蘇聯紅軍撤出東北。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實行了“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正確策略,在廣大農村建立了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哈爾濱此時已完全為根據地及東北民主聯軍所包圍。1946年4月20日,哈爾濱市民以《歡迎人民自衛軍早日進駐哈市》為題發出邀請信,請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松江省人民自衛軍進駐哈爾濱,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該邀請信中強調:“四月初旬,哈市名流社會士紳及各群眾團體代表,所舉開之‘和平民主大會’,已一致通過‘要求人民自衛軍進駐哈市’的提議”。基于此,1946年4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進駐并接管哈爾濱,建立了新民主主義城市政權。這是共產黨第一次在中心大城市建立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權。
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與蘇聯紅軍進駐哈爾濱初期面臨同樣境遇。面對復雜的政治經濟形勢,為穩定社會秩序,借鑒蘇聯紅軍管理哈爾濱的成功經驗,哈爾濱衛戍司令部于1946年4月29日發布了“一二號布告”,在哈爾濱實行軍事管制。“一二號布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申明中國共產黨要求和平、反對內戰的政治主張。抗戰勝利后,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而中國共產黨則順應了民意,在一號布告中提出了“要求和平,反對內戰”的政治主張,其第一條便鄭重聲明:“本軍愿與一切主張和平民主人士合作,實現松哈人民和平民主要求,反對內戰。”
強調保護人民的政治經濟權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從長遠打算,爭取人民的支持,為此,在一號布告中明確提出“保護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自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保護工商業”。甚至對為哈爾濱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外僑的利益也明確表示予以保護。哈爾濱解放初期,中國人口總數為52萬人,外僑人口總數為13.6萬余人。其中,蘇聯僑民為1.1萬人;無國籍僑民為1.8萬人;日本僑民近10萬余人;波蘭僑民為1185人;朝鮮僑民為1000人左右;德國僑民約為320人。此外,還有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希臘、捷克等國家和地區的僑民約為1000人左右。對外僑的人身和財產的保護直接關涉到哈爾濱的社會穩定,因此,哈爾濱衛戍司令部將“保護外僑”作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建立穩定的社會運行秩序。第一,收繳武器、解除非法武裝。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嚴防敵偽殘余、特務匪類破壞本市治安,擾亂社會秩序,以保障本市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在二號布告中則規定“非經本部允許,任何人不得私自攜帶武器彈藥,違者除沒收武器外,并按軍法論罪”,“一切非法武裝,均需迅速向本部繳械投誠,本部皆按寬大政策,予以自新之路。倘再執迷不悟,繼續擾亂治安,甘與本市人民為敵者,本部定嚴懲不貸”。第二,限制通行時間。為了避免夜間發生不法活動,二號布告規定:“自即日起,每日自下午九時至翌日上午五時為戒嚴時間。在此時間內如無特別通行證,任何人不得通行。(戒嚴條令另行公布)。”第三,保障社會秩序。為了保障社會秩序的正常,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的“一二號布告”分別規定“各機關照常辦公、各學校照常上課、各商店照常營業”“市內一切水源電氣、學校工廠、交通設施、公共建筑、倉庫物資等,任何人不得盜取破壞,違者以軍法論罪”。另外,為爭取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貫徹我黨的一貫主張,保證公民信仰自由,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的一號布告也有“保護宗教廟宇”的相關規定。
“一二號布告”的頒布對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影響巨大。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以哈爾濱衛戍司令部發布的“一二號布告”為開端的,這為穩定城市政權、建立民主法治、發展經濟、支援前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具體實踐,也是中國革命建設歷程中一次重要的轉型。這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日漸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作為中國共產黨解放并建立鞏固政權的第一個大城市,哈爾濱市是東北解放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和重要的戰略后方。自哈爾濱城市革命根據地建立后,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一個從管理農村地區到以城市為中心輻射農村的全面管理的巨大的歷史性轉折,也是中國共產黨由局部執政而轉向全面執政的重要實踐基地。當然“一二號布告”所具有的軍事化色彩是由當時的戰爭環境和為了滿足戰爭需要的主客觀原因決定的,其積極的一面是不容否定的,但軍事化色彩的法律往往具有臨時性、短期性和體現長官意志的特性,與法制完善和發展的民主基礎具有不協調的一面也是非常明顯的。
此外,哈爾濱衛戍司令部及其發布的“一二號布告”也為其后中國共產黨解放的大城市實施軍管、成立軍管會奠定了實踐基礎。如在1948年沈陽解放時,接收工作準備時間非常倉促。為此,陳云同志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接管大中城市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政策,認真學習和研究哈爾濱城市解放初期的城市管理經驗,成立軍管會,并建議軍管會采用哈爾濱城市解放初期的“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接收方法。“軍管會”模式被迅速復制到其他解放城市。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城市一律實行軍事管制制度,這也是借鑒哈爾濱軍管經驗的結果。軍管會也就成為了城市實現新舊政權順利過渡的一種有效的管理機構。其目的和任務是對城市實行全面軍事上的強制管理和控制,以領導群眾建立革命秩序,鎮壓一切反革命活動和肅清國民黨政權殘余勢力,進行民主建政。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革命法制‘從農村到城市’的重要轉折研究”(12BFX021)階段性成果
(作者孔令秋系哈爾濱學院思政部教授;郭海霞系東北農業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