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澤
《東北日報》在哈爾濱的歲月
■宋東澤
《東北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創辦的第一張地區報紙。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東北日報》經歷了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新中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45年11月1日,《東北日報》在山海關創刊,先后隨軍在沈陽、本溪、海龍、長春等地出版。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解放,同年5月28日報社遷到哈爾濱。1946年12月18日,《東北日報》啟用了毛澤東題寫的新報頭。1949年6月《東北日報》再遷沈陽。1954年8月31日,《東北日報》因大行政區撤銷而停刊。
《東北日報》自創辦以來,戰地新聞報道始終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在哈爾濱辦報期間,正是人民解放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的重要時期,也是我軍由防轉攻、奠定遼沈戰役全面勝利的關鍵階段。報紙在每個階段都盡力做到緊跟斗爭形勢,把軍事宣傳斗爭放在突出地位。1946年5月28日,《東北日報》在哈爾濱復刊當天就發表了《以堅決的自衛戰爭粉粹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慶祝勝利爭取新勝利》《用自衛戰爭爭取和平民主》等文章。這些文章進一步揭露了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的險惡用心,分析了國統區國民黨軍隊兵力分散、后方薄弱、軍心厭戰、違背民心的實質;同時,也大力宣揚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節節勝利,一步步打敗國民黨軍隊的現實。這些報道極大地破除了殘留在東北人民心中所謂的“正統”觀念,開始從心里擁護共產黨,擁護人民軍隊。
《東北日報》新聞部里的軍事組、時事組和通采部是戰地報道的“三駕馬車”。新聞部的時事組負責編發新華社的電稿,軍事組負責摘編各部隊的報紙消息,還負責辦了《解放軍人》專刊。此外,《東北日報》的戰地通訊既報道了戰況又鍛煉了報道隊伍,一批優秀的戰地記者如劉白羽、華山、常工等成為活躍在東北戰場一線的“輕騎兵”。同時,國內各軍區也經常給《東北日報》投稿。1948年5月底,收復隆化縣城后,時任中共冀熱遼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的程子華同志派人送來題為《共產黨員董存瑞,英勇爆炸掃除障礙,自我犧牲換取勝利》的消息。程子華親自撰文《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短評。7月22日,《東北日報》用重要版面刊登了這兩篇文章。不久,新華社根據這個線索,加以補充采訪,董存瑞成為了全國全軍學習的榜樣。
《東北日報》在哈爾濱時期,除了軍事報道,還集中突出地“反映與指導”土地改革運動。1946年,中共中央東北局發布“七七”決定時,報紙配發社論《到農村中去,到群眾中去》,并從編輯部抽出一批記者專門采訪土改消息,在報紙上造成很大聲勢。《東北日報》在土改的清算斗爭和分配敵偽“開拓地”“煮夾生飯”“砍挖運動”“平分土地”等過程中,結合運動開展情況進行了生動報道,基本做到了與實際斗爭“脈搏一致,密切配合”,有力地宣傳了黨關于土地改革的方針政策。通過系列報道使廣大農民對封建剝削和地主罪惡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促進了土改工作的開展,增強了軍民魚水情。
在哈爾濱出版期間,《東北日報》的漫畫也是一大亮點。當年,《東北日報》上90%以上的漫畫,是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的作品。從1946年5月起,華君武開始在《東北日報》上發表漫畫作品。到1947年年底,僅僅一年半的時間,他就在報紙和其他畫報雜志上發表了130多幅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磨好刀再殺》。
《東北日報》在哈爾濱辦報的3年中,報社機構已具規模,人員日漸增多,報紙發行量迅速增加(到1948年末,已近8萬份)。《東北日報》在向東北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揭露美蔣的反革命丑惡面目、宣傳我軍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進行土地改革上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黨的新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