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斌
平邑縣人民醫院,山東臨沂 2733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于長期勞損膝關節軟骨發生變性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病,以老年人居多,患者由于膝關節損傷及疼痛,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骨性關節炎在早期關節鏡下可以進行清理,但是對于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不佳[2]。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將人工膝關節置于患者體內的新型治療技術,可有效消除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疼痛,改善膝關節活動度,提高肢體運動功能[3]。該研究旨在探討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在該院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6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20例,女 10 例;年齡 57~68 歲,平均(62.34±2.53)歲;病程 1~8 年,平均(4.19±1.36)年。 對照組男 21 例,女 9例;年齡 55~68 歲,平均(62.41±2.58)歲;病程 1~9 年,平均(4.28±1.23)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療,包括口服鎮痛、消炎藥物,關節腔內注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對照組采用關節清理術,將病變部位的關節軟骨、骨刺等切除,將膝關節病變處的滑液吸出。觀察組患者實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具體操作步驟如下:根據術前膝關節正位和側位的X線檢查結果,制定手術方案,術前進行硬膜外麻醉,在氣囊止血帶下進行手術,手術從膝關節正中位切入,取髕骨內側切入,對于雙下肢內翻患者適當剝離脛骨干骺部內側,將脛骨平臺骨贅切除,松解內部攣縮結構,畸形較小患者切除增生骨贅,松解關節囊軟組織,內翻角度較大的患者還需松解鵝足腱與內側副韌帶附著點。在脛骨髓外定位,于3~5°后傾處進行截骨,在骨髓內定位,于5~7°遠端外翻截骨,外旋后髁3°實施截骨,選擇合適的假體,置于缺損區,用螺釘固定,檢查伸直與屈曲位的間隙是否相等,可松解軟組織,使屈伸間隙與截骨平行,矯正力線,假體采用骨水泥固定。患者髕骨均采取修正去神經性化處理,根據病變情況考慮是否進行髕骨置換,術后給予止血帶止血、包扎。
①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HSS評分,總分100分,疼痛30分、活動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度10分、運動功能 22分,>85分為優秀,70~85分為良好,60~69分為中等,<60分為差,優良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中等例數)/總例數;②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HSS評分為優秀12例(40.00%)、良好 11例(36.67%)、中等 5例(16.67%)、差2例(6.67%),優良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優秀8例 (26.67%)、 良好10例 (33.33%)、 中等4例(13.33%)、差 8例(26.67%),優良率為 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
觀察組手術時間 (55.31±5.61)min,住院時間(9.35±1.56)d, 顯著少于對照組 (76.36±6.68)min、(13.34±2.34)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13.217、7.771,P<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慢性關節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患者因關節骨質增生或關節內軟骨變性引起膝關節功能異常,疼痛難忍,嚴重者膝關節畸形內翻,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發生骨性關節炎的可能性越高,發病早期多通過功能性鍛煉幫助恢復,可采用鎮痛藥物和理療等方式治療,也可以通過關節鏡下清除術清理關節內骨贅物,但不能滿足整體治療效果,針對個體情況的差異,需采用針對性的干預治療[4]。
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全膝置換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表明全膝置換術改善膝關節炎功能效果更好。手術前,主治醫生必須掌握其手術的適應癥,詳細分析各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手術方案,此手術方法操作簡單,可及時矯正畸形,改善內部炎癥,根據治療的具體要求,做好精確測量,保證矯正數據的準確性,根據需要做好截骨功能,改善關節內翻或外翻[5]。全膝置換術治療的重點的維護膝關節內軟組織的平衡,軟組織的平衡關系到患者術后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性,軟組織不夠穩定或性能不合理會加快關節之間內襯墊的磨損,使關節性能降低,引起疼痛和其他癥狀,在治療時做好病情分析,掌握內側軟組織類型,糾正膝關節脫位,改善組織松解及其他炎癥[6-7]。同時做好術后康復指導工作,適當的鍛煉可促進傷口愈合,加快修復組織可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減少靜脈血栓形成,恢復關節最大活動度,做好出院指導,制定功能訓練計劃,增加關節活動強度,提高免疫力,避免再次損傷[8]。
綜上所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提高患者關節活動度,減輕炎癥,緩解疼痛,縮短手術和住院時間,促進康復。
[1]周垂寶,馬良,李明,等.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近端骨缺損的處理及療效[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54(6):35-38.
[2]王昕,胡龍,王雄,等.同期或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雙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5):1201-1203.
[3]王金良,孫京濤,李玲,等.骨水泥聯合螺釘修復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脛骨平臺內側骨缺損[J].中醫正骨,2015,27(12):55-56,59.
[4]吳鵬,郎俊哲,劉揚波,等.全膝關節置換術股骨遠端外翻角影響因素探討[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6,46(12):878-882.
[5]白國璽,徐小會,段永宏,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臨床隨訪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35):6926-6930.
[6]陳小妹,林惠武.不同鎮痛方法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疼痛及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7,37(6):530-532.
[7]張艷鋒.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炎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1):61-63,67.
[8]鄧海林,趙勁民,石展英.同期、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晚期雙側膝關節炎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3):43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