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云華
姚安縣中醫醫院老年病科,云南楚雄 675300
高血壓病已經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且常伴有一系列的損害,諸如心腦腎和眼底等,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該病的發生率較之前有了顯著的提高。盡管,現階段關于該病的治療與控制已經取得顯著效果,但是依然處于治療低、控制低以及知曉低的情況[1]。該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補益氣血法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效果,選取了姚安縣中醫醫院老年病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就診的566例高血壓患者為分析對象,全部患者給予補益氣血法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姚安縣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共收治高血壓類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348例、高血壓病206例、高血壓危象12例)共計566例,其中女性318例,男性248例,有421例辨證為氣血虧虛。氣血虧虛證型的癥狀在臨床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咣白,神疲乏力,倦怠懶言,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納少腹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患者年齡最大者96歲,最小者58歲,平均年齡(77.6±11.2)歲。根據辨證,氣血虧虛型占其中大多數,共計421例,經中藥補益氣血治療,有較好效果。全部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高血壓聯盟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
①高血壓診斷。在未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按血壓水平將高血壓分為1,2,3級。收縮壓≥140 mmHg和舒張壓<90 mmHg單列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壓藥,血壓雖然低于140/90 mmHg,亦應該診斷為高血壓。②高血壓的危險分層。根據血壓水平、心血管風險以及高血壓所伴的危險因素分為低危、中危、高危3層。1.2方法
所有病例均常規予西藥規范的降血壓治療,合并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同時予強心利尿等治療,合并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的予以相應處理。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根據辨證加服中藥湯劑[2]。治法:補益氣血,調養心脾。方藥:歸脾湯加減:黨參10 g,黃芪20 g,白術15 g,茯神15 g,酸棗仁 10 g,龍眼肉10 g,木香 6 g,炙甘草 10 g,當歸 10 g,遠志 10 g,生姜10 g,大棗10 g。 治療高血壓時,黃芪用量必須在30 g以上。其中黃芪可以對血壓進行雙向調節,劑量小會致使血壓升高,若劑量大則具備降低血壓的功效。因此,針對氣陰兩虛的患者而言,黃芪的用量應該大于滋陰藥;針對頸項痛的則黃芪與葛根的比例為2:0;針對伴隨腎炎浮腫的患者需要配用一定的防己;糖尿病患者需要與山藥一起配伍使用;若患者為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和冠心病,則應該與活血化瘀的藥物使用,且黃芪的用量大[3]。
凡辨證為氣血虧虛型,均用上述處方,總有效率達100%。
使用純西藥治療高血壓時,常碰到血壓平穩正常,但患者仍感頭昏、頭暈、乏力的情況,這在老年病人中尤為常見,通常的解釋,多考慮為動脈硬化、狹窄、頸椎骨質增生、高脂血癥等導致腦供血不足所致[4],如果同時治療這些疾病,多面臨藥越服越多,而多數老年人均有一定的記憶力減退,在沒有家屬陪伴時,常出現不能按醫囑服藥的情況,導至療效不能令人滿意,而在服降血壓藥的同時,予以中藥湯劑調理,常收到較好的效果。
根據中醫辨證,老年人高血壓病患者,多數可辨證為氣血虧虛。《靈樞·衛氣篇》:“上虛則眩”。《景岳全書·眩暈》中云:“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所以凡治上虛者,猶當以補氣血為最。”老年患者,多因年老、臟腑功能衰退,氣血化生不足,或因久病氣血被耗,久之氣血虧虛,髓海失養,則生頭昏、頭暈,心失濡養,則生心悸,四肢百骸失養,則生乏力。故治當以補益氣血之法,該法適宜于高血壓病初中晚期,素體虧虛,氣血不足者。經過中藥辨證施治后,患者頭昏、頭暈之癥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轉,出院后可長期服中藥調理,一般每周一劑[5]。因藥味不苦,患者基本能夠接受,依從性較好,治療總有效率為100%。
綜上所述,在治療高血壓病的過程中,利用補益氣血法有助于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顯著增強,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徐XX,女,80歲。“因反復頭昏、頭暈五年,加重一周”于2016年5月28日入院。患者近五年來,反復出現頭昏、頭暈,測血壓最高時為150/100 mmHg,曾在縣醫院住院,診斷為“高血壓病”,長期服“硝苯地平緩釋片、厄貝沙坦片”,病情尚平穩,側有輕度頭昏、頭暈,休息后可減輕,但患者未認真規律地監測血壓。一周前,無明顯誘因,頭昏、頭暈加重,伴眼花、耳鳴,無頭痛、惡心嘔吐、肢體偏癱、言語不利、心悸氣喘之癥。在當地鄉衛生院就診,用藥不詳,病情無好轉。入院癥見:頭昏、頭暈,眼花、耳鳴、乏力、精神差,納食減少,睡眠較前變差,二便尚調。既往無冠心病、糖尿病、肺氣腫病史。血壓170/100 mmHg,脈搏80次/min。雙肺(-),心界不大,心率 82 次/min,偶有早搏,2~4 次/min。腹(-),雙下肢無水腫。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心電圖:偶發室性早搏,左心室肥大。診斷:中醫診斷:眩暈(氣血虧虛)。西醫診斷:高血壓3級、高危組。入院后予靜滴血塞通、口服丹燈通腦軟膠囊,并予賴諾普利降血壓、氟桂利嗪膠囊、長春西汀注射液改善腦供血以,辛伐他汀調脂。中藥湯劑內服歸脾湯。黨參10 g,黃芪20 g,白術15 g,茯神15 g,酸棗仁 10 g,龍眼肉10 g,木香 6 g,炙甘草 10 g,當歸 10 g,遠志 10 g,生姜10 g,大棗 10g 。2 d/劑。用藥后,血壓平穩,頭昏、頭暈,眼花、耳鳴、乏力之癥緩解,住院一周帶藥出院。
[1]劉金濤,張騰.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病作用機制及優勢述評[J].中醫雜志,2015,56(1):77-82.
[2]熊興江,王階.經方在高血壓病治療中的運用[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1):1836-1839.
[3]邱華麗,潘曉彥.高血壓病防治研究現狀[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2):210-212.
[4]劉海華,王瑩瑩,高海波,等.針灸治療高血壓病選穴規律文獻研究[J].中醫雜志,2014,55(12):1055-1058.
[5]熊興江,王階.論高血壓病的中醫認識及經典名方防治策略[J].中醫雜志,2011,52(23):1985-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