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 (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學院,200241)
專家講座
開啟“三化”模式 培育核心素養
馮敏 (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學院,200241)

(一)對國民體育素養的斷想
“核心素養”在當下絕對是一個熱詞,整個教育界都在熱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各學科也都在探尋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基于多年從事基礎教育體育教研工作的經歷,筆者自然會從體育核心素養上去思考問題,產生聯想,而首先想到的就是國民的體育素養。隨著中國經濟30年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關心的早已不再是溫飽問題,而是對健康身體的訴求,對優質生活的追求,更多的人像早已富裕的歐美人那樣逐漸把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筆者在想這樣的一個問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民應該有怎樣的體育素養?他們應該是:熱愛體育活動,自覺鍛煉身體,懂得科學健身方法,擅長至少一項運動項目,喜歡觀看體育比賽,享受體育運動快樂。那么,這些體育素養從何而來?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育教學在培育學生體育核心方面承擔怎樣的使命?
(二)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思考
在回答上述問題前,首先必須搞清楚什么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什么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1.學科核心素養
素養:是人通過學習所形成的修養,是學習的結果,主要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意識、情感等方面。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KeyCompetencies):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簡稱“學科素養”)。
2.上海市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研究
上海根據本區域城市發展的定位、海派體育文化特色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提出以“自主健身”為體育與健身課程的核心價值。
運動認知、健身實踐、社會適應是構成自主健身的三個關鍵能力,它們共同組成了體育與健身學科的核心素養(見圖1)。
自主健身:是學生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鍛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
運動認知:是指對體育知識、運動技能、鍛煉方法等獲得、轉化和評價的能力(伴隨著思維、理解和感悟等活動)。運動認知是自主健身的先決條件,具備一定的運動認知能力,學生將會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健身的層次和水平。

圖1 上海市體育與健身學科核心素養框架
健身實踐:是在身體練習中,根據運動認知等條件主動參與、練習、決策和比賽的能力(伴隨著動機態度及價值取向等活動);是自主健身實現的載體,具有良好的健身實踐行為,學生將會持續地自我鍛煉并獲得身心愉悅感 ,自主健身就有了堅實的支撐。
社會適應:在體育健身活動過程中,個體心理、自然環境、人際交往等適應能力(過程伴隨著調節、控制、管理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呈現結果,具有穩定的社會適應性,學生將在運動認知和健身實踐的逐步整合與達成中,得到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自主健身就能表現出知、行、意的合一。
2012年上海市率先啟動了高中體育專項化課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使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學盡快適應體育課程改革,根據滬教委體[2015]30號《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進一步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規定,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體育學習的規律,正式啟動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體育課程改革試點工作。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是高中體育專項化課程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是為高中體育專項化打基礎的,是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終極目標的。
在實踐中,上海市以徐匯、閔行、寶山三個區為整體試點區,各區1所小學為小學體育興趣化試點校。進行了包括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社團、運動隊訓練、學校體育競賽等在內的學校體育整體改革試點工作。從而建構了一條“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簡稱“三化”)相銜接的、12年系列化的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自主健身”的通道。
(一)小學體育興趣化
以“趣”字統領:通過情景設置、游戲比賽、童趣語言、新穎器材、評價激勵和形式多變的方法手段營造趣味課堂,以趣促學,培養學生對體育課、體育活動和體育項目的興趣,以及良好健身習慣和基本活動能力,為初中體育多樣化打下基礎。
在體育教學中要體現六個“化”:
1.教學內容多樣化:創設豐富的“菜單”形式,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新穎的項目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練積極性。
2.教學場景情境化: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鼓勵采用情境化的教學方法,讓小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主題中進行健身。
3.方法手段趣味化:積極采用游戲化、競賽化的方法手段,將技能學習游戲化,把枯燥內容有趣化。
4.場地器材童趣化:積極配置、自制體育器材,力爭做到:顏色鮮艷,規格適宜,組合多變,安全實用。
5.教學語言形象化:教師在課堂上口頭、肢體語言生動形象,示范規范優美,具有感染力,用教師的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練積極性。
6.教學評價多元化:通過縱向評價、激勵性評價,以及各種適合兒童的評價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初中體育多樣化
以“多”字統領:在基于課程標準、有限時空的前提下,通過多種項目、多樣學練、多種組合、多種選擇等多樣化的體育健身體驗和經歷,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菜單”中盡可能多地去品嘗各種“菜肴”,培養學生比較完整的體育基本素養,為選擇自己喜歡的“菜肴”(運動項目),為高中體育專項化打下基礎。
(三)高中體育專項化:
以“專”字統領:通過由學生自主選擇的運動項目+基礎課程的三年系統專項學習(指向核心素養),最終形成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發展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自主健身。
主要指標:增強體育意識和體育興趣,掌握體育知識和1~2項體育運動技能,養成自覺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的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和困惑,對此,必須抓住“三化”的實質,理性對待,有效實施。
(一)關于“興趣化”的有效性
興趣是學生有效學習體育的基礎,是培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助推劑。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不僅僅是小學階段的任務,而應該貫穿整個基礎教育各學段。“三化”的推進應該始終伴隨著“三趣”(有趣、樂趣、志趣)的培養,二者并軌共進。
從體育課程來說,體育知識技能是體育課程必不可少的載體,在體育活動中掌握課程標準所規定的體育知識技能、體能發展是體育學科的本質特征。衡量小學體育興趣化的課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標志主要體現在,體育課程實施是否能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趣味課堂,在體育教學中通過游戲化等方法手段,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并以此有效地提高體育知識技能的習得和體能的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實施“興趣化”必須正確處理兩個關系:
1.興趣與技能習得的關系
“興趣化”必須體現在體育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倡導體育知識技能學習的“興趣化”(游戲化、情境化等),決不能因興趣化而弱化體育課程的本質,忽視了必要的體育基本技能的學習。從年段的劃分來考慮:
小學一、二年級的體育學習,應該在游戲化的綜合基本活動中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體育課的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最基本的動作技能。
小學三、四、五年級的體育學習,應該在體育項目學習中采用游戲化的方法。
2.興趣與健身實效的關系
小學體育興趣化改革必須有效促進學生更好參與健身,提高健身有效性,決不能為了興趣而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最真實的,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學生對某一項體育活動感興趣了,就會積極參與學練,假如體育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有趣的、健身價值高的教學內容,學生的體能發展就能得到保證,即:興趣引領、積極參與體能發展。
(二)關于“多樣化”的有效性
現行課程標準已經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提供了內容多樣的學習內容,我們要防止進入體育中考考什么教什么的應試模式,避免造成體育教學內容的“少樣化”,這是與“初中體育多樣化”背道而馳的。體育教師應該嚴格基于課程標準,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體驗學習多種運動項目。同時,多樣化也不能僅僅理解為是運動項目的多樣化,而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體驗和經歷,多種育人價值的體現。
(三)關于“專項化”的有效性
專項化不應是專業化、單一化。專項化教學的對象是普通的高中學生,培養的目標不是運動員而是普通的具有體育核心素養的人;核心素養應涵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們在進行專項技能教授的同時,更應注重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對運動認知、健身實踐、社會適應這三個構成自主健身的關鍵能力的整體培養。
總之,培育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圣神使命!目標已明確,通道已架構,模式已開啟,你我共培育。
馮敏,上海市閔行區體育教研員,上海市體育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