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俊 夏學平
醫療衛生機構所有人員工資、藥品零加成銷售、縣級公立醫院基本建設、人才培養等投入,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實行政府兜底,使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輕裝上陣”。
近五年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始終走在全省前列,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在全省考核中連續排名第一,8次代表貴州接受國務院醫改辦和國家衛計委檢查評估——這是余慶縣醫改成績單。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說,余慶縣公立醫院改革水平已經邁入全國先進行列,為貴州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可推廣的“余慶模式”。
政府履職
公立醫院講求公益性
“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安康,也關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應當擺在首位來抓。”余慶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飛說,公立醫院改革關鍵是要落實政府辦醫責任,重點是要健全一系列運行管理保障機制。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是其中重點任務。隨后,余慶縣圍繞改革總體要求,及時構建工作機制,科學充分論證,制定下發了改革方案,全面啟動改革試點工作。
為了減輕醫改單位負擔,暢通改革之路,2013年,余慶縣出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補償辦法》和《公立醫院經費保障的通知》,對醫院人員工資、政策性虧損、發展投入實行財政兜底。
“三個兜底”明確了醫療衛生機構所有人員工資由財政全額承擔,對藥品零加成銷售、降低大型醫療設備檢查費以及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所產生的虧損,全部由財政解決,將縣級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公共衛生服務等投入,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實行政府兜底,使醫院發展“輕裝上陣”。
“十二五”期間,余慶縣財政共投入醫療衛生事業資金3.47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增長了5倍。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占比逐年提升,從2012年的11.17%增加到2015年的16.53%。
激發改革新活力,需要有效制度建設。王飛說,建立公立醫院運行管理新機制,是醫改成功與否的關鍵。自2012年以來,余慶縣通過構建醫療機構內部現代管理、人事薪酬、醫保支付和分級診療等四項制度,醫改邁出堅實步伐。
醫改啟動之初,余慶就成立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建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制、院長聘任制、任期目標責任制等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構建了目標導向明確、內部機制完善、外部監管制度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形成了理事會決策、管理層執行、監事會監督的“三權聯動”模式,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初步凸顯。
在人才建設方面,通過按床位足額核定人員編制,人員不足部分實行編制備案公開招考招聘方式解決。績效獎勵方面,規定縣級公立醫院收支節余的40%、鄉鎮收支結余的50%按照工作服務量、醫德醫風等量化考核兌現獎懲。
2015年與2011年相比,全縣醫務人員增加45.42%,醫務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012年的52579元增加到2015年的90121元,人才集聚效應不斷形成,近五年未流失一個人才。
按照“總額預算、總量控制、風險共擔”原則,采取按床日、按人頭、按病種混合醫保支付方式,規范診療服務行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
數據顯示,余慶縣級公立醫院平均住院床日從2012年的8.9天降至2015年的7.28天,住院均次費用從3741元降至3424元。2016年,150個病種納入病種付費管理,真正實現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種支付方式改革。
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思路,建立縣鄉村人才互動和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機制,搭建遠程會診平臺,建立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區域內及跨區域衛生聯動協同服務機制,建立縣鄉醫療聯合體,實行醫保差別化報銷政策,引導患者到基層就診。
摒除“以藥養醫”
醫生回歸看病角色
“要想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縣財政要全額保障醫療衛生機構在編人員工資,并允許醫院將部分收支結余用于職工收入分配。”2012年,余慶縣衛生計生局局長李黔疆在縣長辦公會上提出財政兜底時,幾乎遭到一致反對。
按慣例,縣政府對醫療機構實行差額撥款,不足部分由醫療機構通過業務收入自行解決。縣財政部門擔心無力全額撥款,縣社保部門擔心結余分配有違醫院的事業單位屬性。
李黔疆的建議最終得到采納,由此催生了醫改“三個兜底”財政保障制度,并對醫院歷史債務進行逐年化解。
“政府不僅承擔了醫院歷史債務,也對新建設項目實行全額投入。”李黔疆說,通過實施一系列財政保障舉措,醫院再不會為沉重的債務負擔及發展資金而盲目趨利。
為調動醫務人員參與醫改的積極性,余慶縣政府發文明確,將醫院收支結余的40%用于建立獎勵性績效考核分配機制,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臨床一線和作出突出成績的人員傾斜。
“由于縣級財政并沒有將醫院的業務收入用于沖抵人員工資,因此收支結余基本等同于醫院業務收入減去藥品、耗材成本,其總量是十分可觀的。”余慶縣人民醫院院長王天培表示,2015年,該院所有職工的平均收入超過9萬元,臨床醫務人員的收入更高,增加的收入就來自結余分配。
縣人民醫院外二科主任郭明剛表示,改革以來,醫務人員的精神狀態變化很大,普遍具有主人翁意識,開展新項目、新業務的積極性增加。比如,針對當地膽管系統、泌尿系統病人較多的特點,科室新增了泌尿系統微創手術、前列腺等離子電切等項目,基本能滿足縣域內患者醫療需求。
郭明剛說,當醫生能獲得合理體面的收入,在生活有保障的情況下,會更有動力去實現職業理想。
對于可能會出現“多收病人”而導致“過度醫療服務”的憂慮,“關鍵在進行結余分配時,要建立起主要以醫療服務的數量、質量、技術難度、醫療風險、責任大小、成本控制、醫德醫風、群眾滿意度等為依據的考核制度。”李黔疆說,在掃除改革的外部難題后,公立醫院內部運行機制的調整必須同步進行。
余慶在全省率先實施藥品零加成,實行100%網上集中采購,優先配備基藥,摒除“以藥補醫”陳規。并強化臨床路徑管理,建立獎懲結合的臨床路徑管理實施方案,做到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縮短了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醫療活動公開透明。(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