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征
前段時間,學校來了一位男教師參加臨聘教師面試,該教師系國內知名高校畢業,本科雙學位,國內從教3年,又去澳洲頂尖高校讀了三年碩士,畢業回國半年后,我校是他面試的第一家單位。評委們最好奇的是:已經有那么高的學歷做小學教師,為什么還要出國提升學歷,海歸之后又選擇做小學教師?他回答:“當時,覺得國內的教育模式讓自己覺得窒息,想出去學學,找到更適合的教學方法。”這個回答勉強可以打消疑慮。有評委又問:“為什么回國六個月才開始找工作?”答:“爸媽希望我能先休養一下。”聽到回答,打開簡歷,海歸已經36歲,未婚。隱約猜到了他爸媽對他生命成長歷程中的設計與影響。
鑒于這位教師的中英雙語優勢,盡管學校當時沒有合適的職位,但還是希望能給他一個機會,于是再問:“我們目前需要教務人員,你可以先任職半年嗎?”他立刻回答:“可以的!”可是第二天一早,接到他的電話:“我不能來上班,爸媽不同意……”
再有聯系時,海歸還在找工作的路上。
這也許是一個生命成長中缺少自主選擇能力培養的典型案例?早在2008年,顧明遠在他的《素質教育十大原則》中就提出:把學生放在主動發展的主體地位,把學習選擇權交給學生。學校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內、課外活動,為學生選擇學習提供各種條件,讓他們在活動中鍛煉成長。在《中國教育路在何方》中,顧明遠說,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教育被冠名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學生始終處于“被教育”“被學習”的狀態,學生沒有興趣,沒有愛好,沒有選擇權,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由此,我想到,培養學生的自主選擇意識,讓學生具有“我的未來我做主”的能力,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校于2015年9月開辦,地處前海自貿區桂灣片區,腳踏這樣一片充滿“中國夢”情懷的熱土,校長羅朝宣提出了“吾愛”(國際化、信息化、綜合化、創新型、智慧型)辦學理念,提出了“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突出個性,培養能力”十六字辦學指導思想。
那么,我們又反復思考了一個問題:對標國際,面向未來,學生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呢?
選擇能力、決策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學生是自己航船的主人,他人是不能替代學生做最終決策的。而決策能力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學校不僅要放手讓孩子去贏,更要放手讓孩子去輸,讓孩子有權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教學生學會鑒賞、學會選擇,進而改變自己、超越自己。
從2015年建校開始,我校每周二下午開展的社團活動課程,我們就嘗試著對全校學生開放了選課權利。至2016年9月,我們舉行了兩次選課超市活動。希望能通過這樣的選課活動,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讓孩子真正從自己興趣出發選擇課程,使社團活動的效果能事半功倍。
29個社團,630多個名額,從科學到藝術,從學科拓展到綜合實踐,門類齊全,盡量滿足孩子潛能發展的需要。為了能讓孩子更清楚地了解每個社團活動的內容及目標,能夠進行自主、有效地選課,每個社團指導老師都需要做代表自己社團的宣傳展板,設計社團口號,現場吹拉彈唱,使出渾身解數,還讓已報上名的同學充當小小解說員,報名“送禮”(禮物由老師制作)……選課超市里琳瑯滿目,老師們別具匠心。
孩子們挑花了眼,樂開了花,盡管老師一再強調,每個同學只能報選一項,可孩子們仍然在自己還喜歡的社團前戀戀不舍,有的孩子為了能報上自己喜愛的社團,連“眼淚武器”都派上了用場。
學生對自己選擇的課程異常珍惜學習機會,每周一就會早早準備周二社團需要的各類材料與工具,準備參加社團。每次巡查,看到的是每個教室,每個活動場地里孩子精神飽滿、認真上課的場景。
羅校長說:“社團課程不是精英教育,它是用來培養孩子特長的,選課超市在發展興趣之余,又能提高他們的選擇能力,所以一定要鼓勵孩子自己選課。學會選擇,是未來孩子必須具備的能力。”
今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提出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選課活動不僅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活動,也是學生體驗責任擔當的活動,孩子們在選課以及后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核心素養能得到較快的提高。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