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農業部“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的契機,通過腐熟劑補貼方式鼓勵農民秸稈還田,杜絕秸稈焚燒,培肥地力,實施低碳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玉米秸稈還田;腐熟技術;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7.009
1技術內容與實施情況
1.1 技術模式、應用區域及面積
龍江縣主要實施玉米秸稈粉碎腐熟還田技術,共10萬畝,具體實施地在白山鎮,主要以各村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主。
1.2技術要點
采用聯合收獲機械邊收獲,邊鍘切揉搓打碎秸稈,揉搓打碎后的秸稈長度不大于10厘米,并且揚施到農田中,使其均勻覆蓋地表。人工收獲后,機械粉碎秸稈,粉碎后的秸稈長度以5厘米左右為好,不超過10厘米,均勻覆蓋地表,留茬高度小于5厘米。秋季將秸稈腐熟劑、適量化肥(增施尿素5公斤/畝),均勻撒在粉碎的玉米秸稈上。結合大型機械整地將玉米秸稈全部翻埋到25厘米以上的土層中,減少表土秸稈量,加快秸稈腐爛。在秸稈翻入土壤后,需澆水調節土壤含水量,保持適宜的濕度,達到快速腐解的目的。
2實施效果與評價
龍江縣采取的是單因素評價方法。就是比較玉米秸稈粉碎還田腐熟技術應用前后,土壤理化性狀的單一指標變化情況,包括絕對變化即數量增減和相對變化即幅度增減,由此分析說明該技術模式培肥地力的效果。該年度共開展技術效果監測點5個。
2.1對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
2.1.1土壤有機質 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23.90克/公斤,秸稈還田后各監測點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24.59克/公斤,平均提高0.69克/公斤,增幅平均2.89%;與不還田的對照比各監測點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0.55克/公斤,增幅平均2.29%。分析表明,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但短期內提高幅度不大,長期秸稈還田對培肥地力將起到極大作用,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
2.1.2土壤全氮 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的土壤全氮平均值1.57克/公斤,秸稈還田后各監測點的土壤全氮平均值1.61克/公斤,平均提高0.04克/公斤,增幅平均2.55%。與不還田的對照,比各監測點的土壤全氮平均增加0.03克/公斤,增幅平均1.86%。分析表明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但增幅不大。
2.1.3土壤有效磷 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的土壤有效磷平均值26.64毫克/公斤,秸稈還田后各監測點的土壤有效磷平均值27.19毫克/公斤,平均提高0.55毫克/公斤,增幅平均2.06%;與不還田的對照,比各監測點的土壤有效磷平均增加0.35毫克/公斤,增幅平均1.68%。分析表明,秸稈還田能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2.1.4土壤速效鉀 土壤速效鉀即土壤中存在的水溶性鉀,能很快被植物吸收利用,其含量除受耕作、施肥等影響外,還受土壤緩效鉀貯量和轉化速率的控制,可作為當季土壤鉀素供應的指標。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的土壤速效鉀平均值98毫克/公斤,秸稈還田后各監測點的土壤速效鉀平均值116毫克/公斤,平均提高18毫克/公斤,增幅平均18.4%。與不還田的對照,比各監測點的土壤速效鉀平均增加10毫克/公斤,增幅平均9.43%。分析表明,秸稈還田能明顯提高土壤速效鉀含量。
2.1.5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表示土壤熟化程度的指標。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的土壤容重平均值1.14克/立方厘米,秸稈還田后各監測點的土壤容重平均值1.13克/立方厘米,平均降低0.01克/立方厘米,降幅平均0.88%;與不還田的對照,比各監測點的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1克/立方厘米,降幅平均0.88%。分析表明,秸稈還田能降低土壤容重。
2.1.6土壤pH值(1∶2.5) 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的土壤pH值分別為6.7、5.8、6.0、5.7、5.8,均值為6.0。秸稈還田后各監測點的土壤pH值分別為6.8、5.9、6.1、5.9、5.9,平均值為6.12,平均增加0.12。比不還田的對照各監測點的土壤pH值分別為6.7、5.8、6.0、5.8、5.8,平均值為6.0,平均增加0.12,增加數值較小。分析表明,秸稈還田對土壤pH值沒有明顯影響。
2.2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產量分別為每畝545.0公斤、598.7公斤、620.8公斤、606.4公斤、612.4公斤,平均值為596.7公斤。秸稈還田后各監測點產量分別為每畝570.5公斤、620.8公斤、647.5公斤、628.5公斤、630.5公斤,平均值為619.6公斤。比不還田地塊每畝分別增加25.5公斤、22.1公斤、26.7公斤、22.1公斤、18.1公斤,平均增加22.9公斤,平均增產幅度3.85%。分析表明,秸稈還田能提高作物產量,但增產幅度不大。
3 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
實施秸稈腐熟還田具有良好的改土作用,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氮、磷、鉀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節約化肥用量,同時還可提高產量,5個監測點平均畝增產22.9公斤,增收50元左右 ,減少氮、磷、鉀化肥投入量9.27公斤(純量),畝節本24元左右,畝總節本增收74元左右。實施的10萬畝共節本增收740萬元。通過秸稈還田可以減少化肥投入,減輕農民負擔、減少勞動力的投入,同時還能改善農產品品質。
3.2生態效益
實施秸稈還田,一是可避免農民在田間地頭直接焚燒秸稈,既保護了環境,變廢為寶,又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二是增加有機物料投入,減少化肥用量,減輕化肥對環境的污染;三是促進秸稈科學利用并提高了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生態農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汪潤生,本科學歷,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