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王珍珍
[關鍵詞]全民族抗戰,川軍,鄉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7)03-0068-04
抗日戰爭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課標對抗日戰爭要求是:“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币虼宋覀儼选袄斫饪谷諔馉幨菄埠献骰A上的全民族抗戰”作為抗日戰爭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使學生在對抗日戰爭史內容有一個完整、系統認識的基礎上,以豐富的鄉土史資源充斥其中。例如四川地區,川軍抗戰就是非常好的切人口:抗戰不只是川軍、抗戰不只是男人、抗戰不只是漢族,抗戰是全民族抗戰。因此,不同的省份從不同的角度切人,開發利用抗日戰爭史的鄉土史課程資源,學生更容易體會到軍民團結抗戰的偉大意義,以此可以達到“管中窺豹”的目的。
一、教學過程設計
師:同學們,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了銘記這段歷史,我們的國家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了每年的12月13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日為國家公祭日,表示對死難同胞的永久哀悼;同時也規定了9月3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作為全國人民進行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因為有了先輩們的犧牲和付出,才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和平生活,牢記歷史,是我們對歷史最大的尊重,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到今天課題的學習。
師:為了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全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以四川一省而言,根據新華日報的社論提供的數據來看:“直到抗戰終止,四川的征兵額達到302萬5千多人,四川為完成特種工程,服工役的人民總數在300萬人以上,歷年來四川貢獻于抗戰的糧食占全國征糧總額的1/3,此外各種捐稅捐獻,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負擔?!弊鳛樗拇ㄈ?,我們應該為先輩的付出感到驕傲和自豪,首先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抗戰前的四川。辛亥革命之后的四川陷入了混亂之中,正應了古語所說的那樣“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從191 1年四川保路運動開始,到1912年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1913年二次革命,川軍暫時分為兩個部分分別駐扎成都、重慶,到1916年參與護國戰爭,1917年劉存厚任四川督軍,為了解決軍餉問題,四川成立了防區,防區制的確立標志著川軍的正式形成。
PPT展示抗戰前四川的轄區圖及主要軍閥防區圖
問題1:請同學閱讀并思考一個問題:抗戰前的四川在軍事、政治上有什么特點?
師:正如我們從圖上看到的,防區制實為旨在掠奪,破壞極大的地方軍閥割據統治形式。在防區內,軍閥成了一切政治、經濟、軍事、財政的獨裁者,他們可以任意委派官吏,募兵征稅,為所欲為;為奪防區,翻云覆雨,混戰連連。防區制就是四川陷入軍閥混戰的源頭,據統計,1921-1935,四川軍閥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共478次戰爭,平均每個月打兩次。戰爭的最大受害者就是人民。沒有吃的,就吃白善泥、嚼草根、啃樹皮充饑,吃了排不出大便,腹脹如鼓,死者不計其數,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昔日天府之國滿目瘡痍,幾乎成為人間地獄。
問題2:川軍又有什么特點呢?
編制甚老,兵器不好,系統混亂。戰斗力小;……爬山倒兇,收買沖鋒,一氣雖勇,再則無功;小奸小詐,不為不高,但不持久,且怕包抄。
——《川陜革命根據地簡史》
師:這是對川軍的描述,而且很多士兵嗜好旱煙,因此一手步槍、一手煙槍的川軍被人譏諷為“雙槍軍”。
意圖:高一學生的智力發育接近成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已不能簡單地滿足于故事式的歷史情節,需要在歷史學習中進行思考,體味思維帶來的快樂,所以歷史教學應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時,更加注重挖掘歷史知識的邏輯性和規律性。這里給學生描繪了抗戰前四川的混亂以及川軍的形象,是為后面講述川軍出川后的表現埋下伏筆,學生便會對本節課主題“永不遺忘的歷史——川軍抗戰”產生疑問,從而激發學習探究的欲望,同時,也使本節課的邏輯性更加嚴密。
問題3:為什么處于饑荒和混亂的四川及被戲稱為“雙槍軍”的川軍能夠為抗戰做出貢獻?
今天的抗戰,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上所無的。如果戰勝,則是國家之福,如果戰而不勝,將國亡家破,子子孫孫,都要做人家的奴隸牛馬!
——凍仕俊、王席儒等:《鄧錫侯出川抗戰和安定后方的點滴見聞》
師:這是鄧錫侯為總司令的第二十二集團軍,從北道出川后,對官兵們說的話。七七事變爆發前后,全國抗戰呼聲高漲。日本瘋狂侵略激發了川軍官兵上下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保衛國家的高度責任感。他們人人“自認是黃帝子孫,抱犧牲決心抗戰到底,喋血疆場義無反顧”!由成都至寶雞1800多里路,跋山涉水,要走1個多月,沿途除了少數患病士兵后面趕到外,竟沒有逃亡的!這就是川軍。然而在高漲的愛國熱情下,卻無法忽視中日兩國國力與軍力的巨大懸殊。
師:由表可知,抗戰爆發前,中日力量相差非常懸殊。在戰爭初期,日本可以動員使用的軍事力量共約400多萬人,其中常備軍約38萬人、陸軍工7個師團、海軍艦艇約80萬噸、空軍與海軍飛機共2600余架。當時,日軍用于侵華作戰的師團,每個師團2.2萬余人、馬5800余匹、步騎槍約9500余支、輕重機槍600余挺、火炮108門、坦克24輛。而當時中國鐵的年生產量不足10萬噸、鋼的年生產量不足千噸,僅有很小的軍火工業生產能力,可以生產少量步兵武器、小口徑迫擊炮、小型艇船等較小型武器裝備,根本無法滿足戰爭對武器裝備的需求。大型武器裝備都不能制造,完全依靠向外國購買。
而當年川軍的裝備在全國各省軍隊里幾乎最差,“漢陽造”步槍都算是精良裝備,大部分士兵用的是川內自產土槍,被戲稱為“燒火棍子”。手榴彈是自產的“麻花”,火炮和機槍更是奢侈品。川軍出川之后,已是初冬季節,可是絕大部分士兵還穿著草鞋、單衣,號為“草鞋兵”;他們沒有軍用水壺,腰間挎著竹筒;沒有包裹,背上背著竹籠子!
師:在漢陽造、草鞋單衣的裝備下,川軍出川抗戰!抗戰期間,川軍在南北各戰場參加的會戰、戰役,計有28個,如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條山之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川軍出川后,不僅面臨著被蔣介石分割的困難,而且武器低劣、裝備不足,被認為是“中國軍隊中最糟的”。盡管如此,川軍各部在其愛國將領的帶領下,奮戰在抗日的各個戰場上,同仇敵愾,奮勇殺敵,在中國的抗戰史上留下了無數悲壯的光輝戰績。抗戰時期,四川出征和補充兵源共達300多萬人,其中陣亡、負傷、失蹤者達64萬余人。這,才是真正的川軍!
其中,122師師長王銘章在徐州會戰中死守藤縣,為臺兒莊大捷贏得了寶貴時間。150師師長許國璋在常德會戰中截擊日軍、堅守聊市,最后慷慨捐軀,為“鄂西大捷”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第47軍軍長李家鈺在河南戰役中為掩護友軍浴血奮戰直至壯烈犧牲。值得一提的是川軍首領劉湘,在抗戰前期,他把自己一半的軍隊調往抗日前線,為了防止蔣介石的暗算,他拖著病體,親自出征。雖然出川只有短暫的72天,但他恪盡職守,“籌策辛勞,宿疾遽增”。由于蔣介石肢解川軍的刺激,使劉湘病情更加惡化,于1938年1月20日病逝。他死前立下遺囑。期望全國人民繼續抗戰到底,爭取抗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獨立的目的。
師:當然,除了愛國將領,還有士兵,下圖的人物是參軍僅半年的新兵朱文海,1939在戰斗中被日軍偵察兵擊中,極其偶然地被戰地記者拍攝下犧牲前的悲壯瞬間。這些士兵雖然普通,但并不平凡。這許多的感人事跡,都是川軍將士在抗日戰爭中譜寫的感人篇章。
電子課件展示材料:
一位華僑寡婦說:我沒有錢,又年老無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每個華僑的天職,我只有捐我的愛子。
一位老華僑送兒子說:我老了,恨不能效命疆場,希望你置父母身家于度外,同伙伴一起,努力掃蕩日寇,使我能夠看見中國抗戰勝利,我死也就安然瞑目了,你盡了衛國之忠,也算是大孝。
——張秋霞:《抗日戰爭時期華僑對祖國抗戰的支援》
師:海外僑胞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給予了祖國抗戰以巨大的支持和幫助。
武漢外圍主戰場,不乏國民黨軍中的少數民族官兵浴血奮戰的場面。其中,以云南各族子弟組成的第60軍最為突出。該軍官兵除漢族外,還有彝、回、白、納西、壯等少數民族,僅劍川白族子弟就達300多人,麗江納西族子弟亦達數百人。
——《全國少數民族革命史文集》
師:通過數則材料,我們可以知道:抗戰不只是川軍、抗戰不只是男人、抗戰不只是漢族、抗戰不只國內人民,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
問題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以后,國民黨和共產黨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任務,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請同學們瀏覽教材,歸納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用。
整個八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先后進行了大戰役22次,重要戰斗3117次,小戰斗38931次,斃傷日軍85.9萬余人,自己也付出了322萬人的巨大代價。然而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
——梅憲賓:《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敵后戰場的局部反攻作戰,在戰略上有力地策應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英、美盟軍的對日作戰,同時也為對日轉入全面大反攻準備了重要條件。
——榮維木:《抗日戰爭史話》
師: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共同筑起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鋼鐵長城。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雖然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和斗爭,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為協助”的相互依存關系,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兩個戰場不僅從戰略上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在戰斗戰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問題5:請同學們根據教材40-41頁的介紹,思考中國為什么會贏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面戰場和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敵后戰場是相互配合、互為支持的。如果沒有其中的任何一方,
日本侵略軍都會騰出手來,全力壓迫另一方,增加另一方的困難。這兩個戰場結合在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完整的壯麗畫卷。
——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簡本》
師: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原因有很多,然而全民族的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這樣的抗戰,不是國民黨的抗戰,不是共產黨的抗戰,而是中華民族全民族的抗戰。本來形如散沙的中國人民,為了救亡圖存,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聯合共御外敵,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
意圖:高中生的情感相對于初中生比較穩定,但不一定都是積極的,所以本節教學專門通過展示圖片、材料并結合教材,讓學生充分“理解抗日戰爭是國共合作基礎上的全民族抗戰”。這樣可以把學生置于情感沖突的情境中,在高中生已有的道德、情感、價值觀水平和社會規范所要達到的水平之間的矛盾沖突中,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導他們尋求正確的答案,并發展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
結課:同學們,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作為個人,為了銘記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做點什么呢?在我們的家鄉——四川有很多抗戰英雄,說不定同學們的祖輩就參加過抗日戰爭,請同學們去尋訪身邊的抗戰英雄事跡,可以有各種形式,如訪談記錄、編寫口述史、拍攝紀錄片等等。
二、教學設計反思
該文成于2015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抗日老兵出現在9.3閱兵上,第一次走人了公眾的視野,作為抗戰中的大后方——四川,在整個抗戰中對前線的支持和犧牲是巨大的?!盁o川不成軍”并非虛言,作為四川人,理應為先輩們的抗戰精神感到驕傲,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更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傳遞下去。在這次教學設計中,初期收集了很多的圖片資料,文字資料,訪談材料以及錄音資料,設計初期不忍舍棄反而做成了一堂關于川軍抗戰的講座。后期,不斷打磨剪裁,并帶人中學課堂反復試教,逐漸讓學生開始融人教學情景,去感知川軍抗戰的偉大,感知這場戰爭的偉大,進而反思和認識這場戰爭的意義和重要性。基于此,順勢給孩子們布置了課后作業,同學們信心滿滿,躍躍欲試。當看到孩子們假期做的訪談記錄后,我想他們的收獲是滿滿的,在親身行動中感受到了生為一個四川人的驕傲,生為一個中國人更是驕傲!
在這場全民族抗戰的洪流中,為戰爭付出鮮血,付出一切的不僅僅只有川人,這是一場全民族的抗戰,還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加入到對本地鄉土抗戰史料的整合與挖掘中。對于鄉土史抗戰的探討,我才剛剛起步,希望以此課拋磚引玉。
[作者簡介]陳倩,西華師大歷史文化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
王珍珍,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歷史老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