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清 黃戈

[關鍵詞]新中國外交,格局,視野,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C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7)03-0055-07
在2016年5月舉辦的全國高師歷史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選手黃戈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一課教學以其考察新中國外交的獨到視野贏得了評委認可,并榮獲一等獎。現將備課思路及課后的思考整理出來,供討論批評。
一、本課課文內容特點分析
本課內容有三個顯而易見的特點:
一是課文知識點多,內容量大。課標對本課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四項學習要求: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其他版本的教科書用了2-3課編寫此內容,而岳麓版教科書則是用1課的篇幅容下了課標的四項要求。課文內容縱跨60余年,按照時間順序完整呈現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外交領域從“一邊倒”到“和平共處”再到“務實多邊外交”的歷史過程,其中既有外交政策的發展演變,也有具體外交成就的展示,內容宏富,涉及的重要知識點不可謂不多。課文按照時序編寫,線索清晰,階段明確,有利于學生梳理新中國建立以來外交發展的基本過程。
二是從教學難度上看,本課內容似易卻難。就內容而言,一方面,主要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在初中歷史課及政治課中大多已學習過,時政新聞也屢屢涉及,一部分學生對諸如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聯合國、區域合作等概念幾乎是耳熟能詳;對新中國外交政策及成就意義的探討雖屬運用水平的高層次學習要求,但從學生已有基礎出發,難度也不算大。另一方面,如果回歸歷史問題的內在屬性分析,外交本身是極為復雜的政治,所有外交政策的調整都受制于變幻莫測的國際格局、地緣政治、國家不同時段的利益訴求等因素,正如基辛格所說:“成功的外交政策有一項內容不可或缺:一個基于通盤分析的長期戰略觀。”理解外交談何容易!而新中國建立以來所面臨的空前復雜的內外環境更增添了理解新中國外交的難度,對此,有研究者強調“談及新中國外交時,有三點必須記住:一是需要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二是對待有爭議的問題,不宜過早下結論;三是要冷靜和實事求是地認清中國身份”,這三點要求對于中學課堂同樣適用。所以,盡管中學教學應當降低難度,但外交本身的復雜性、新中國建立伊始所面對的國內外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高中歷史課程目標都決定了本課內教學是有難度的。此外,由于本課的基本內容學生熟悉,教學設計方面要出新也比較困難。
三是岳麓版教材對于新中國外交這一內容的單元歸屬獨特。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都是將新中國外交這一內容作為中國當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安排在新中國政治建設(內政)單元之后,自成一單元,“內政”與“外交”并列。但岳麓版教科書將新中國外交直接歸屬到最后一個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中,顯而易見地是要突出外交與世界格局的關系。這一特點在備課及教學設計中都應有足夠重視。
二、備課中的思考:以何視野理解新中國外交的復雜性
在筆者所見的“新中國外交”教學設計中,或多或少感到中學歷史課堂對新中國外交的認識存在簡單化和庸俗化理解的傾向:教師常常試圖讓學生感到新中國外交政策在意識形態驅動下的自主性、必然性以及相應的自豪感、自信心。這樣的設計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學生很難體會到新中國建立之初在西方世界封鎖遏制下的外交困境,無從體會新中國外交在困境中謀求突破的智慧與無奈;其次,學生也不容易理解在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前提下,為什么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卻又與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建交,并與蘇聯交惡;最后,這樣的教學也不完全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不利于歷史思維的培養。學生的認識視野也會在“必然”的歷史中變得狹窄且簡單。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在備課時即確定要跳出傳統藩籬,以更廣闊的視野為學生呈現新中國外交的復雜性,并提出以下三個問題作為備課著力要解決的問題,當然也是授課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的問題。
問題一:高中教學應當從什么角度考察新中國的外交?
“具體的歷史現象、事件、人物等,都是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它們所構成的歷史聯系決定歷史的獨特面貌。”‘縱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揭示歷史聯系也是歷史解釋的內在要求。根據本課內容的特點,要認識新中國外交的獨特發展面貌,必須將它置于世界格局大變動的環境中去考察。持這樣的考察角度有三點用意:首先是可以充分體現岳麓版教科書的編排意圖。前已述及,岳麓版教科書將“新中國外交”編人“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這一單元中,緊接在“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之后,并將主標題命名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立足世界看中國外交的編寫用意非常明顯。其次,高中課標強調的“世界意識”培養絕不僅僅是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就能達成的,更重要途徑是將中國置于世界中去認識,考察世界中的中國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再次,從歷史邏輯出發,新中國外交的發展演變歷程確實與國際格局的變化密不可分,因而只有在變動不拘的國際格局中,才能很好地理解為什么新中國建立之初只能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而又在建國不到10年時即已在實際上放棄了“一邊倒”的政策,并與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了正常外交關系;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在今天更加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我們何以能夠獨立且自信自主。
問題二:為什么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外交既確定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又提出“一邊倒”政策?“一邊倒”政策究竟是基于意識形態的自主選擇還是迫于形勢的一種不得已的被動應對?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制定比較好理解,一般沒有疑問。需要特別思考的是:為什么基于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會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這三大外交政策。
據筆者所見,本課教學設計有兩個誤區比較普遍:一是將上述三大外交政策視為毛澤東在同一時間里對“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具體闡釋;二是將“一邊倒”視為國際形勢與意識形態的共同產物。僅從常識來推論似乎很有道理,但就歷史的邏輯而言,并不準確。本課的備課需要把這個歷史原生問題搞清楚。
翻撿歷史不難發現,三大外交政策的構想其實早在新中國建立前就已成形。抗戰后期就有關于“另起爐灶”的一些爭論,不過,當時是針對內政提出的;作為外交政策的“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則醞釀于1948年遼沈戰役時的領事事件,后在1949年3月5日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
接下來的關鍵是對“一邊倒”政策的理解:究竟是意識形態的產物,還是國際形勢變化下不得已的選擇?在1944年8月的一份《中央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曾有這樣的表述:“在經濟方面,在雙方有利的條件下,我們歡迎國際投資與技術合作。”事實上,由于當時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持,特別是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認同,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而排斥美國,且有與美國建立良好戰略合作關系的期待,甚至可以說當時的中共領導人將美國視為外交戰略的中心。抗戰結束后,因美國采取扶蔣反共政策,中共領導人才放棄了對美國的幻想。可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在外交戰略中將意識形態作為考量因素。到20世紀40年代末,世界基本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國際局勢及美國的扶蔣政策,1949年4月1日,毛澤東在與張治中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兩大集團的沖突,是根本的沖突;兩大集團的斗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一邊是社會主義,另一邊是帝國主義,當今之世,非揚即墨,不是投身蘇聯一邊,就是倒向美國一邊,絕無例外。”這是最早對“一邊倒”的表述。根據這個談話,“一邊倒”在新中國建立前就已提出來,其最初主要是指向國內政治道路問題。新中國建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基于意識形態的分歧,對新中國采取不支持、不承認、不接觸的政策,這樣,新生的中國盡管在外交公函中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是需要的”,但在國內嚴峻的經濟困難及對峙的國際格局面前,外交展開空間極其逼仄,從而在事實上走上了“一邊倒”之路。從這個角度來說,“一邊倒”政策是新中國在特定國際形勢下不得已的外交選擇,而不是意識形態使然。也正因為此,當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后,新中國即放棄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問題三:新中國建立以來的60余年里,外交政策演變的線索究竟是什么?
這個問題是備課中容易被忽視的、應該厘清的問題。教科書實際上是將新中國的外交分成20世紀50年代的起步、70年代的突破、80年代以后的發展三個階段來講述的。
對于這三個階段外交的教學組織,除了要求學生知道具體的外交成就、探討影響因素外,還有一條暗線應當引起注意:那就是外交經歷了一個從逼仄空間里的被動應對到逐漸主動展開再到自主搭建外交大舞臺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尖銳而復雜的國際環境確實沒給新中國的外交展開留下多少空間,加上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內困難重重,使得50年代初執行的以“一邊倒”為特征的外交政策其實是當時的唯一選擇,非常被動,根本沒有回旋的余地。到70年代,一方面,新中國已逐漸成長起來,綜合實力(尤其是國防力量)大大提高,在解決一些局部沖突問題時也展示出了相應的能力,從而為主動尋求外交突破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方面,眾所周知,70年代的國際局勢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其中,日益明顯的世界多極化趨勢(岳麓版將該課放在“世界多樣化趨勢”一課后即與此相關)以及兩極對峙態勢反轉(從美攻蘇守到蘇攻美守)對美國傳統政策的挑戰都給中國積極主動尋求外交突破提供了機會。到八九十年代,隨著兩極格局的解體、經濟全球化的加強、全球性問題的增多(如環境問題、反恐問題),國際社會彼此依賴,世界對中國的需要顯著增強;對中國自身而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也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國外交,以“推動建設和諧安寧世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為支柱,進入了積極主動交朋友、自主搭建外交新平臺的新時期。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這條暗線,整體把握新中國外交在“自主”方面的成長歷程。
三、教學設計:突顯中國外交與世界格局變動的關系
在教學設計環節,緊扣前述備課中的三個問題,突出兩個方面:整體認識、國際視野。以下即簡單呈現教學設計中的幾個關鍵點:
(一)導入新課:直觀形象地整體呈現三個時代的外交嬗變。
導人新課設計中,抓住新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中的三個不太引入注意的握手細節,整體呈現外交發展的三個時代。
教師進行說明,并指出:從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到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主動伸手與周恩來相握,再到2000年的江澤民主席與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領導人共同握手,你從中看到中國的外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反差極大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將學生引入思考場后,順勢進入新課學習。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主要是出于三點考慮:首先是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比較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不同歷史時段中國外交發展的態勢,以整體視野縱向感知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二是借助反差大的歷史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迪思考;三是握手是最常見的交往禮儀,貼近學生經驗。
(二)新課教學:透過三組問題看新中國的外交發展的三個階段。
設計思路:新課內容的教學設計上,著重引領學生感知、理解、探討國際格局變化與新中國外交演變的關系。為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根據新中國外交展開三個階段的特點設計了三組三維立體結構示意圖(略),以新中國為主體,形象展示新中國與三方面力量的關系,這三方面的力量分別是:美國為首的一極、蘇聯為首的一極以及其他主權國家。在示意圖直觀呈現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系列問題引領學生理解新中國外交政策變遷的依據,完整揭示發展演變的邏輯與脈絡,提升基于具體的時空背景闡釋歷史的能力。
下面著重展示三個階段所設計的三組問題。
第一組問題:有關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50年代中前期外交選擇的問題
對于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我們設計了四個環環相扣的問題來引導學習:
問題1:請結合本單元第一課內容思考:新中國開展外交工作面臨的國際形勢是什么?(突出兩極對峙)
問題2: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中,我們能自由選擇“朋友”嗎?為什么?(結合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國內形勢,引導學生理解:外無和平的國際環境,內無強大的國力支持,何以自主選擇?)
問題3:為什么在1949年10月1日外交部長周恩來致各國政府的公函中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各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是需要的”,卻又在外交實踐中是“一邊倒”呢?結合1949年4月1日毛澤東與張治中的談話(見前文)分析。(此問是對前兩問的總結。要求學生認識到,“一邊倒”實際上是當時貧弱的社會主義中國迫于形勢的一種不得已選擇,并進而引導學生設想:“一邊倒”的外交能否持久?)
問題4:(在學生討論“一邊倒”持久性的基礎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設問)從“一邊倒”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變了什么?什么沒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強調隨著形勢的變化,新中國外交在獨立自主的平外交方針指導下,開始嘗試在西方封鎖下尋求新突破。)
[設計意圖]這一組問題試圖引導學生:體會在兩極對峙博弈的嚴峻的國際格局中新中國外交起步的艱難與無奈(情感);學會將歷史現象放到寬廣的時空背景中去認識(能力);提升關注歷史大格局的意識,拓展歷史認識的視野。
第二組問題:關于20世紀70年代外交突破的問題
有關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面臨的國際環境和我們的外交抉擇,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來加以分析:
問題1:20世紀70年代被稱為中國外交的突破期。根據本單元前兩課及中國現代史的相關內容分析:20世紀7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會給中國的外交帶來怎樣的影響?(要求學生從美蘇實力變化、中蘇交惡、多極化趨勢出現等角度分析。)
問題2:梳理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中國、對世界意味著什么?尼克松“伸過大洋”來握住的手向中國、美國和世界傳遞了什么信息?(要求學生認識到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外交的重大突破時期,代表性成就是恢復聯合國合法地位及與美國建交。)
問題3: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變了什么?什么沒變?(總結新中國外交的發展演變趨勢。特別引導學生關注:盡管中國的外交空間擴展了,但能否在外交舞臺上自主,還取決于我們自己的發展壯大。)
[設計意圖]這一組問題的設計試圖引導學生獲得這樣的認識: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既是被世界形勢大潮所裹挾與推動的結果,同時又體現了基于國力增強而增強的自主選擇能力,外交空間得以拓展。
第三組問題:有關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外交新時期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外交的新時期。這個“新時期”是怎么開創出來的?結合以下三個問題來認識:
問題1: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會對中國外交帶來怎樣的影響?(突出全球化和兩極格局瓦解。)
問題2:你認為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抉擇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設計此問是要強調: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兩極格局的瓦解只是為中國的外交展開提供了比較寬松的國際環境;決定中國外交選擇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從此,新中國外交真正進入了“自主”時期。)
問題3:90年代以后的新中國外交呈現出什么新特點?舉例論證。(引導學生從基于國家利益務實靈活打開大門廣交朋友、構建平臺“自主”外交、融人世界主動擔責等方面理解這一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設計意圖]:這一組問題的設計除了基于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外,還在認識層面上試圖引導學生理解改革開放后新中國外交的質的飛躍:一方面,改革開放的中國主動敞開了大門,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緩和的國際形勢為中國外交發展提供了條件。新中國外交從此進入了真正的“自主”時期。
(三)小結:總結趨勢、反思升華。
本環節仍然以問題引導學習的展開,既整體把握新中國外交的發展歷程,又從新中國外交的發展歷程中體會歷史的智慧。問題如下:
問題1:聯系導課中的三次“握手”,總結: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再到80、90年代,新中國在外交舞臺上是如何一步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影響新中國外交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問題2:新中國的外交發展歷程中,哪些給你留下的印象或感受最深刻?你從新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中獲得了哪些啟示?
[設計意圖]上述兩個問題中,第一個是半開放的問題。要求學生自行梳理新中國外交歷程,認識新中國外交從“獨立但難以真正自主”到“外交空間逐漸拓展”再到“真正實現獨立自主”的過程,體會國際局勢的變化、綜合國力的強大、國家的利益需要在不同時期對外交抉擇的影響。第二個問題帶有反思性,是完全開放的問題。設計該問題既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又能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新中國外交的理解程度,同時也還能引導學生“明智”地聯系歷史與現實,發揮歷史的借鑒價值。
(四)結課
出示“握手”圖片,教師指出:當兩手相握時便有了彼此的信任,有了信任才會建立友誼,才有開門迎朋友。同時播放《北京歡迎你》。伴隨音樂旋律,教師強調:“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常開大門迎朋友展示的是今天中國外交開放的胸懷、自信的心態和誠摯的期待。
[設計意圖]結課環節再用“握手”圖片,有與導課相呼應的用意。另外,選用歌曲《北京歡迎你》是出于如下三方面的考慮:一是學生熟悉,貼近經驗;二是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唱出了真誠而自信的中國的外交形象與姿態;三是旋律優美的歌曲有助于緩解學生連續上課的疲勞。
四、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設計反思
前已述及,“新中國外交”這一內容的慣常教學立意是通過展示以周恩來為代表的新中國領導人的外交智慧以及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所取得的卓越外交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本設計試圖在格局與視野上超越這一設計立意,彰顯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第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突出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唯物史觀在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時,特別強調從“特定的歷史環境”出發認識規律,反對不問特定的歷史環境而構想出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施諸萬世而不惑的“超歷史的”歷史哲學理論。依據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論要求,全課設計貫穿回到特定歷史環境認識歷史的思想。具體而言,就是結合特定環境具體分析外交發展(政策調整)的內在因果聯系,進而嘗試探尋其發展趨勢與規律,體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
第二,拓寬歷史分析視野,突顯歷史認識的時空觀念。本課教學設計講究從時空兩個維度構建新中國外交發展的縱橫側面,建立歷史認識的時空聯系。全課教學避免泛談新中國外交成就及影響因素,而是在時間上突出不同階段的時代特點及變遷內容,縱向分析新中國外交在各時間節點上的特殊性及發展走向;在空間維度上,借助結構示意圖,直觀呈現國際格局與中國外交的關系,建立歷史發展的橫向聯系。這樣的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具體時間、空間條件下完整理解歷史的能力,同時避免“碎片化”“表面化”地簡單羅列新中國外交成就。
第三,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理解歷史的能力。歷史課程因其對象的過去性、邏輯的嚴謹性、理解的多維性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獨特價值。事實上,國外歷史課程一般都特別重視思考力的培養,如美國和英國的國家歷史課程標準都突出了歷史理解與歷史思考力培養目標。為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以示意圖與材料共同構建歷史情境,然后依托情境,精心設計了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力圖引導學生跳出入云亦云的認識窠臼,以理性之精神,轉換觀察視角,根據具體歷史條件建構自己對新中國外交歷史的解釋。這樣的思考力培養無疑將有益于助推今天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想,因為問題意識與思考習慣是萬眾能夠“創業創新”的前提。
第四,在對新中國外交發展曲折歷程的認識中,滲透家國情懷。歷史學作為人文學科,價值判斷與塑造是其應有之義。錢穆先生說,對本國歷史了解應懷有“溫情與敬意”,筆者深以為然,擔負“立德樹人”使命的歷史教育自應立此情懷。此項追求在本教學設計中具體表現為:從50年代逼仄的外交空間里感受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困難、無奈與自立信念;透過70年代的外交突破體會新中國在波詭云譎的國際關系中尋求外交發展空間的智慧;在80年代后的外交新局面中感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認識國家發展強大對于獨立自主外交的重要意義;從整個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中關注國家前途命運,進而增強使命感、責任感。
此外,本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有兩個問題提出探討:一是我們根據內容特點將教學設計基本思路定位為從復雜多變的世界形勢中理解新中國的外交抉擇,教學過程側重于對新中國外交背景的解讀,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具體外交成就的識記。二是一般認為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應著重從國家利益層面考察外交政策,而本設計在關注國家利益的同時,將考察重點放在了國際格局的變遷方面。這樣的內容安排是否合理,期待真知灼見和更多的實踐檢驗。
最后要說的是:在基礎教育的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格局與視野決定著多數學生的格局與視野;學生的格局與視野則決定著他們未來發展道路的寬窄與長短。因之,教學不可忽視格局與視野!
[作者簡介]曹華清,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研究。
黃戈,參賽時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師范生,現已入職山西太原五中。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