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晚期的英國“光榮”革命,曾經被眾多史家所研究和討論,“是大家都頌揚、稱贊,認為只帶來了進步、建設與光明,而沒有野蠻、流血和殘酷,更沒有破壞、混亂和倒退”的革命。然而,新近的研究卻發現了其中被遮蔽的面相,改變了過往的“定論”。這場革命“和所有現代革命一樣,是群眾性的、暴力的、造成分裂的”;“它是牽涉流血、沖突的全民性大規模斗爭,它造成了思想上、政治上、社會上、宗教上、外交上等各方面的斷裂和根本改變”;它“和其后法國、俄國、奧斯曼帝國、中國等等的革命并沒有基本分別,它們都是社會向現代轉型過程中所要經歷的相同階段”。這就是跳脫了成見的革命的歷史。因此,有論者認為,新近的研究“可以很有力地說明:現代化轉型要改變大多數人的思想、行為、習慣,要改造整個社會的機構、體制,所以它不是請客吃飯,往往不可能避免流血、斗爭、混亂,也就是需要經歷貨真價實的革命,即使那么成功的光榮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平和、順利、憑借共識只不過是兩百年來政治家和學者所共同塑造的表象而已,現在是面對歷史真相的時候了!思念及此,我們也應該可以對辛亥革命,以及對為此革命前仆后繼的許多先烈感到釋懷了吧!”
(摘編自《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5期,作者:汪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