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祁薇+張謐++吳春英++伍巧萍
【摘要】本文從懲戒的主體、對象、目的以及注意事項入手,初步探討了教師懲戒權的范圍和方法。認為教師懲戒權的行使范圍是教師從事教師職務時的業務活動范圍。而懲戒時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越軌行為的嚴重性、懲戒的實效性外,還不能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財產權以及人身權(除非此方式符合應急范圍),必須符合法定程序,讓被懲罰的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被懲罰,認識到自己越軌行為的錯誤性,同時要給學生及其監護人辯論和申訴的權利等。
【關鍵詞】教師懲戒權 范圍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11-02
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教師、義務和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所具有的教師懲戒權應當不完全相同,本文所指的教師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教師,學生主要是指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學生。要探討教師懲戒權的范圍和方法,那么就必須明確教師懲戒權的定義。
首先我們有必要對懲戒的概念進行一個簡單的勾勒,以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到目前為止,關于懲戒的具體含義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懲戒是指通過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使其感到痛苦或羞恥,激發其悔改之意,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 “懲戒教育,作為一種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過實施批評、處罰手段使受罰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損害其身心健康,從而使其認識并改正自身過失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有人認為“懲戒是達成秩序的一種方法。懲戒與獎勵的目的或功用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鼓勵學生的合范行為、消減學生的不合范行為。”[1]不難發現這些定義有很大的共性,即懲戒是通過實施一定的“懲”,從而達到“戒”的目的。
一、懲戒的主體
這里的主體是指懲戒的執行者,討論的是“誰來實施懲戒”的問題。比如被教師賦予一定管理權限的學生(如班干部)能對自己的同學實施懲戒行為嗎?一些現實中的法律糾紛就是由懲戒的主體的模糊性引起的。那么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成為懲戒的主體?
“權利是以法律形式規定并加以保障的人們所應當或者可以享有的一種權益”,“權力也是由法律來確認和約束的”。[2]( P84-86) 那么無論懲戒權中的“權”代表“權利”還是“權力”(目前學術界上存在爭議),它都必須是通過法律形式賦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章明確規定了教師的權利和義務為“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即教師的教育權是國家通過立法形式賦予的。懲戒權應屬于教育權的一部分。它是維持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一種手段,因為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是一個從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違紀違規現象,如學生之間不免會發生爭執,這種爭執可能是心理上的、也有可能是身體上的,此時教師對其進行教育和勸說不起作用時,為了“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懲戒就成為了一種必須。因此,教師是具有懲戒權的。但被教師賦予一定管理權限的學生不應具有懲戒權,因為沒有法律保障和確認,學生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再者,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相對成人來說薄弱,容易出現靠武力解決問題的傾向,他們沒有能力在確保不損害他人或自己的合法利益下,理智地實施懲戒。
這里我們又可引出另一個疑問——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充當懲戒的執行者嗎?
顯然是不行的。“懲戒權是教師職責性權力之一,隸屬于教師職權,與教師授課自由權、授課內容編輯權,對學生的教育評價權及自身進修權等并列為教師基于教師職業而可獨立行使的教育權利”。[3]P376也就是說教師只有在職務范圍(可能是校內教學活動,也可能是教師組織的校外活動)內,才具有懲戒權。除了憲法、教育法等對教師權限所作的規定外,《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中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等對各級別的教師的職責都作了規定,其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試行)》和《中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均規定了班主任有職責搞好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本班學生思想品德評定和有關獎罰的工作,但這些規定總體來說比較籠統。蕭宗六教授則將中小學教師的基本職責總結為六項:教好功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組織好學生的課外校外活動;協調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和文化業務水平。[7]P236-240在進行實際管理時,各類教師都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管理權限,不越權管理,而只有在自己的管理范圍內,才可能充當懲戒的執行者。例如教師對于嚴重擾亂教學秩序,影響全班學生正常學習的學生行為具有懲戒權,但是對假期發生在家中學生調皮妨礙父母正常工作的事情不具有懲戒權,它超出了教師的職責范圍。
至此,我們認為,只有在教師的職務范圍內,教師才能充當懲戒的主體。
二、懲戒的對象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懲戒的對象是“行為”還是“行為者”? 王輝認為“懲戒的對象是指懲戒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即學生的特定越軌行為。”[3]P391李曉燕教授認為“懲戒權:對品行有問題的學生進行一定懲罰,以規范其改正錯誤行為的權限。”[2]P93而更多的學者則采取模糊化的概念隱藏了懲戒的行為對象,如向葵花認為“懲,即處罰;戒,即警戒。懲戒,即通過處罰來達到警戒的目的。懲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為同一過程的手段和目的,懲和戒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懲戒教育,作為一種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過實施批評、處罰手段使受罰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損害其身心健康,從而使其認識并改正自身過失的一種教育方式。”[1]定義的模糊性使很多人對懲戒的對象產生了誤解,進而導致侵權行為的出現。
從法律關系的角度上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與者,以及教育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指向的目標或對象”,[2]P94-95“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在教育活動中,體現教育權利和義務關系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主體的教育行為”。[2]P5即在由教師、學生以及他們相應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所構成的懲戒法律關系中,學生和教師同是主體,客體是學生的越軌行為。即懲戒的對象只能是學生特定的越軌行為,而不能是學生本身。懲戒對象的不明確提供了體罰出現的幾率,使某些行為本來通過言語責備就能制止,但是出于懲罰學生的初衷,便非得采用體罰來使學生身心痛苦。
其次,需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越軌行為都能成為懲戒的對象。“學生越軌行為:學生的偏離社會規范行為。這里的社會規范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行為規范、國家立法規定的學生行為規范以及各校自定的學生守則、校規、班規等,這些傳達著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念和規范性要求。”[3]P391也就是說,只有一部分是法律規范。很多社會約定俗成的,或某個區域部分成員約定俗成的規范本身的合法性就值得考究。再者,越軌行為還有輕重之分,過輕的行為(如學生課堂上偶爾的一次交頭接耳,并不侵犯其他學生的受教育權)不構成懲戒對象,過重的越軌行為(如犯罪等)則超出了教師懲戒權的行使范圍,應由公安機關等管理。
一般構成教師懲戒對象的越軌行為必須同時具有三個特征:違規性,這里的“規”是指符合法律法規以及教育目的和要求的,符合學生成長階段特征的社會規范;破壞性,即在某種程度上對學校生活或其他學生或本人的教育和發展造成了破壞、負面影響或相當的困難;學生主觀上存在一定過錯,同時其有能力控制該行為。
三、懲戒的目的
明確了主體和對象后,還是不能確定教師懲戒權的范圍和方法。只有進一步明確懲戒的目的,才能知道為什么要懲戒,什么時候要懲戒,如何決定懲戒的輕重。
這里,我們要回過頭來繼續考究懲戒權的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定義“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換個角度,可以說教師是培養(包括對學生身心兩方面的培養)學生的專業人員。因此教師教育權的實質是為了學生的受教育權的更好獲得而實施。這里的學生不是指單個的學生。根據“學校基于公益性質而生的固有權”,[4]P79在公共利益面前,學生的個人權利應屬于低位。即如果學生個體由于擾亂秩序而損害了班集體中其他大部分學生的正常受教育權時,教師就可以實施懲戒,暫時剝奪該學生的部分權利來保護大部分學生的正當權利。(“但是,只有在有利證據證明須以犧牲學生權利為代價來維護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學校才能做出犧牲學生權利的決定。”[4]P79總之懲戒必須具有教育性,是為了使學生身心獲得更好的發展、減少學生特定越軌行為的再次出現以及維護學校的正常秩序。
其次,懲戒是在說教的形式不起作用后,逼不得已才采用的形式。據調查“任何形式的懲罰都會傷害學生的心靈,受懲罰后的共同第一心理感受是難過,其余心理感受形式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受懲罰后的心理悲傷情緒指向為先向內后向外。對他人受到懲罰多數表示同情和不滿,年級越高對待懲罰越有自己的主見。學生反感任何形式的懲罰。雖然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有用,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但多數學生對懲罰及其作用持否定態度。”[8]因此在進行懲戒時,我們必須將懲戒作為最后的手段,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來考慮所使用的懲戒方式是否能達到懲戒的目的,效果如何等。如果不能較好的達到目的,則無用此法懲戒的必要。一般而言,懲戒小學生時采用言語責備,頑劣的學生則在控制好度的前提下采用剝奪某種特權、罰作業等這種使身心受到一定痛苦的否定性制裁。而鑒于初中生已有強烈的反抗意識,應以正面引導為主。頑劣生則在遵循一定原則下采取強制的懲戒措施。
四、懲戒時的注意事項
上文只是對懲戒權的范圍和方法作一個原則上的整理。具體實施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除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越軌行為的嚴重性、懲戒的實效性外,還要注意避免侵犯學生的基本權利(主要是財產所有權和人身權),要符合法定程序。
1. 財產所有權
法律明確規定嚴禁任何組織或個人侵占、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公民的個人財產。如果要剝奪公民私有財產所有權必須同時具備兩項條件:即剝奪者必須具有剝奪公民私有財產權的法定權利,同時剝奪行為應符合法定程序。[5]P8如可以通過法律訴訟的途徑依法查封個人財產。
因此當學生的行為對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和學生人身財產權造成威脅時,學校及教師個人沒有權力私自沒收學生的個人財產,但是為維護正常教學秩序或保護其他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他們可以阻止、甚至強制暫時扣押學生的財產并要求賠償。
2. 人身權
人身權涉及到學生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生命健康權,即學生保持身體機能正常和維護將康利益的權利,包括肉體組織、生理和心理機能三個方面;二是身體權,它是學生保持其身體組織器官的完整性的權利;三是姓名權,公民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其他人不能干涉、盜用和假冒;四是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無正當理由的,不得使用公民的肖像,包括制作專有權、使用專有權、利益維護權;五是名譽權,不能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例如若教師公開對某學生實施侮辱、誹謗,同時教師主觀上存在過錯,則視為教師侵害了該學生的名譽權;六是隱私權,學校和教師沒有權力在學生不愿意配合的情況下干預其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情;七是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八是男女平等等權利。[5]
其中,張弛認為學校在教育管理學生過程中實施處罰時可能涉及學生的身體權,但如果處罰并不影響學生學習和身體健康等,同時實施處罰確實有助于學校教育目的的實現,就可以確認其合法性。關于隱私權,學校雖無搜查的權力,但有采取應對措施的權利。但必須同時符合三個要件:學校須對未來可能進行的行為作出明確聲明;學校在行使此權力時須具有合理的、特定的懷疑對象,不能在鎖定對象前依靠廣泛扣押來獲得有關線索;如果因為時間緊急,來不及辦理相關程序的,且在必要的權限內行使此權利的,必須在行使后及時通知有關部門介入處理,否則構成侵權。
3. 符合法定程序
主要是指要讓被懲罰的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被懲罰,認識到自己越軌行為的錯誤性,同時要給學生及其監護人辯論和申訴的權利等。
五、結語
根據上文對懲戒的主體、對象、目的等的討論,筆者將教師懲戒權的行使范圍概括為教師從事屬于自己教師職務的業務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既包括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活動,又包括校外的由學校或教師組織的活動。行使教師懲戒權時,針對的是學生的特定越軌行為,而不是學生本人。教師懲戒權的使用方法必須符合懲戒的目的,即具有教育性,能減少學生特定越軌性行為的再次出現,維護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秩序。具體實施時,采取的方法,除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越軌行為的嚴重性、懲戒的實效性外,還不能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財產權以及人身權(除非此方式符合應急范圍),必須符合法定程序,讓被懲罰的學生知道自己為什么被懲罰,認識到自己越軌行為的錯誤性,同時要給學生及其監護人辯論和申訴的權利等。
了解了這一系列原則和“禁忌”后,具體的教師懲戒方法則可以多種多樣,且合法、合理性也能比較明了了。常用的懲戒方式有:言語責備、隔離措施、剝奪某種特權(一般是課外活動的權利)、暫時沒收、留校(不得超過30分鐘,且應告知學生監護人,確保學生安全)等。
參考文獻:
[1]李秀娟.“教育懲戒”研究述評[J].當代教育科學,2005,13;10.
[2]李曉燕.教育法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與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張弛,韓強.學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5]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法典[M].法律出版社,2008.
[6]李顯冬.人身權法案例重述[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7]蕭宗六.學校管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孟萬金.中小學生對懲罰的心理感受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1):31-33.
[9]葉桂倉.試論教師懲戒權的權力性與規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4:59-64.
[10]劉冬梅.中小學教師懲戒權的調查與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6,(2):96-100.
[11]徐艷偉.教師懲戒權的現實考察與理性回歸[J].教育評論,2016,(6):110-11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16C1252),湖南中醫藥大學青年基金項目(2015Q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