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虎
水城縣按照“搬遷一個寨子,打造一個景區,發展一個園區,激活一個集鎮,脫貧一批群眾”的思路,積極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模式。
近年來,水城縣積極探索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機制,以景區為核心、公司為平臺、產業為支撐、股權為紐帶、就業為保障,按照“搬遷一個寨子,打造一個景區,發展一個園區,激活一個集鎮,脫貧一批群眾”的思路,將地處邊遠、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群眾集中搬遷到旅游景區、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城市社區等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成功打造出以高端規劃建家業、多元投資壯產業、公司幫扶穩就業、股份連心創大業、盤活資產添實業、景區帶動興百業的“六業并舉”易地扶貧搬遷模式。
高端規劃“建家業”
水城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牢固樹立“精品”理念,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堅持高端定位、高端規劃,立足打造“貴州彝族第一寨”的目標,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突出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彝族文化等元素,統籌規劃占地面積300畝,建房面積11.6萬平方米,覆蓋玉舍鎮、發耳鎮、都格鎮、勺米鎮、楊梅鄉、坪寨鄉6個鄉鎮29個村169個組,可容納1006戶4123人的“千戶彝寨”。“千戶彝寨”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進行打造,使每一棟房屋都兼具農戶居住、旅游度假、實體經營等功能。
同時,統籌規劃建設希慕遮廣場、支格阿魯廣場、九重宮殿、彝族太陽歷廣場、火把祭祀廣場、土司莊園、海坪彝族風情小鎮、玉舍雪山滑雪場、野雞坪山地露營基地等標志性景點,將“千戶彝寨”打造成為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民族旅游示范區。
多元投資“壯產業”
水城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全面拓寬投融資渠道,采取搬遷農戶與野玉海景區管委會合作建房的方式,整合上級補助資金、農戶自籌資金和野玉海景區管委投入資金,擴大建房面積,將安置后剩下的房屋作為搬遷農戶的致富產業。
2015年整合各級資金9629.09萬元,農戶自籌部分7170.49萬元由野玉海下屬平臺公司墊資, 建設安置房32019平方米。300戶搬遷農戶戶均按100平方米面積進行安置,總安置面積30000平方米,剩余的2019平方米作為搬遷農戶與公司合作經營的旅游度假房。
2016年整合中央補助資金2225.6萬元,野玉海下屬平臺公司融資14466.4萬元,撬動社會投資1億元,建設安置房103027.13平方米。706戶2829人按人均25平方米進行安置,總安置面積70725平方米,剩余的32302.13平方米作為搬遷農戶與公司合作經營的旅游度假房。
公司幫扶“穩就業”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野玉海景區管委會通過“三變”模式,按照“一戶一就業”的要求,一方面廣泛發動周邊群眾參與景區景點建設,增加務工收入;另一方面以股份鏈接的方式,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旅游商品開發、民族歌舞隊、旅游餐飲服務等,多渠道增加收入,實現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切實解決農村群眾致富難問題。
在全面落實以一戶一簡裝、一戶一家什、一戶一證件、一戶一產業、一戶一就業、一戶一技能、一戶一股權、一戶一包保、一戶一帶動、一戶一服務的“十個一”保障基礎上,積極引進縣旅文投公司、扶投公司、農林投公司、茶葉公司、宏業公司、水投公司、宏贏公司、城投公司、玉舍森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開發有限公司10家公司入駐“千戶彝寨”,每家公司扶持2戶搬遷戶。搬遷戶用房屋入股,與公司合作經營特色實體店,利潤按比例分紅,公司另外幫助搬遷戶解決1至2人的就業問題,確保貧困戶搬遷后能穩得住。
同時,野玉海景區管委會積極在景區設置環衛崗位280個、酒店餐飲服務崗位240個、皇家馬車隊崗位16個、觀光火車服務隊崗位60個、停車場管理崗位120個、滑雪場服務管理崗位300個,月工資平均2000元以上,幫助搬遷農戶解決就業問題。
股份連心“創大業”
野玉海景區管委會積極創新經營模式,由管委會統一規劃建設搬遷安置房,建成后產權歸農戶所有,二樓和三樓由農戶居住,剩余部分和一樓門面作為資產入股,由管委會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待管委會收回投資成本后,經營收益按照入股房屋面積折價確定股比進行分紅。
另外,由野玉海管委會下屬的希幕遮公司出資100萬元,與當地彝族群眾一起成立六盤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以股份鏈接的方式,廣泛吸納和培養當地農戶從事文藝演出,負責景區彝族迎賓舞、鈴鐺舞、山歌對唱、彝家情景劇、彝家酒令、篝火晚會等民族文化活動表演,同時生產、出租、出售彝族服飾和經營特色餐飲,帶動易地扶貧搬遷農戶脫貧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農戶趙音寫在遷入安置點后,通過與縣旅投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入股“彝寨水秀”項目,以21.02平方米房屋(折價4.204萬元)入股,占股16.87%,公司除對每月對趙音寫入股后的房屋按每平方米5元進行保底分紅外,還按照股比進行利潤分紅。
盤活資產“添實業”
水城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牢固樹立循環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持續”的要求,對搬遷戶原有的耕地,采取自行出租或轉包、當地政府接收后再出租或轉包、政府接收后作為生態林建設并進行生態補償三種方式進行處理,形成資源的循環利用。
野玉海管委會按照“無物不股”的原則,充分發揮玉舍森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開發有限公司的平臺作用,全面整合雪域、氣候、文化、生態、村落、民俗、空氣、負氧離子、亞高原景觀等各類資源,讓這些特色資源變成產業,產生經濟效益,帶動搬遷農戶脫貧致富。全面整合民族風情文化、荒山荒坡、集體林地等資源,打造海坪彝族風情度假小鎮,共建成面積19000平方米的38個院落,用于從事民族服飾、民族樂器等民族特色產業的生產經營,按村集體及村民占30%,景區管委會占70%的比例進行分紅,村集體分紅收益中的50%再分配給780名村民。
景區帶動“興百業”
水城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依托旅游景區,讓搬遷群眾吃上“旅游飯”。野玉海景區管委會將滑雪場收入的20%作為資金本,發動周邊的1261戶農戶用5000畝耕地和荒地入股,發展花海旅游、中藥材種植等項目,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
同時,依托滑雪場,在周邊設立42個扶貧經營點,僅2015至2016年度滑雪季的3個月時間里,搬遷農戶依靠扶貧經營點及滑雪場工作崗位實現收入620萬元,共計帶動182人脫貧,人均月收入達到2839元。
此外,景區還舉辦了全國第五屆鞭陀大賽和中國鞭陀產業峰會,成功申報為全國鞭陀大賽永久性舉辦地。啟動建設全國鞭陀認證及教育培訓基地、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館,切實將野玉海景區打造成為全國鞭陀產業基地和鞭陀養心、養生、康復中心,推進鞭陀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搬遷農戶脫貧致富。
水城縣通過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與小城鎮建設、景區景點建設、特色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實現了“搬遷一個寨子、打造一個景區”的目標,走出了一條“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同時,全力推動社會資金參與景區景點建設,引導搬遷農戶參與旅游開發、發展特色產業,從事商貿、娛樂、歌舞、住宿、餐飲等服務,形成處處都是景點,人人是導游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截至2015年底,野玉海景區內群眾人均純收入達7980元,比全縣平均水平高出800元。(作者單位:水城縣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