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凌
“三變”改革,創造了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參與社會分工體系的商業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讓農民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的投資者和受益人,推動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
近年來,六盤水農村推行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以產業為平臺,以股份為紐帶,形成了一種推動生產發展的新的力量,較好實現了農民由“分”到更高層次的“合”、從化整為零到化零為整的飛躍。
規模牽引。從土地經營權入股入手,實現了土地的流轉和集中,促進分散的、已承包到戶的土地資源流轉集聚和規模經營,盤活閑置的、未承包到戶的集體資源和實物資產。2013年以來,六盤水市土地流轉率提高了10.3個百分點。盡管從統計數據來看,六盤水市的土地流轉率、土地經營規模率比全國平均水平大概還要低11個百分點,但是在全國的土地流轉率中,包含著較大數量的農戶之間的無效流轉,很多地方其實就是代耕代種。而對地方政府,對農業的發展,對土地資源利用來說,向新型經營主體的流轉,才是有價值的流轉。2015年底,六盤水市向合作社流轉土地的面積為42.03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48.8%;向企業流轉的面積為34.37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39.9%;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其它經營主體流轉的面積為9.73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11.3%。
產業牽引。六盤水市“三變”改革實施后,土地流轉過程催生了新的產業。農民參股入股經營主體的比例提高,促進了農業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通過推廣“三變”模式,集中連片發展特色產業,提升了產業規模經營水平,推動全市建成連片種植萬畝以上的基地有25個,其中規范化程度較高的有12個,形成了水城米籮萬畝紅心獼猴桃基地、六枝大用萬畝車厘子基地、水城龍場萬畝富硒茶基地、盤縣老黑山林場萬畝核桃基地等核心示范基地。六枝郎岱農業園區將3000萬財政扶貧資金入股到企業,建設了6000畝獼猴桃基地;水城縣米籮鄉俄戛村,通過農民變股東,以土地入股貴州潤永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獼猴桃產業6000畝。這是一個土地流轉所驅動的產業更新、產業創新型發展,我們從中看到了一三聯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趨勢。
技術牽引。新的主體的加入,對周邊農戶產業示范性加大,構建技術服務方面的鏈接、產品銷售、農戶投入方面的鏈接條件成熟,產業發展的帶動性和輻射性表現日益充分,使新產品新技術的引入成為可能,將農民組織起來獲取技術支持和指導成為可能。盤縣普古鄉舍烹村的農民企業家陶正學以前從事煤炭、運輸、餐飲等行業,2012年他回村帶領鄉親們成立了盤縣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獼猴桃、藍莓、刺梨等,聘用本村農民在合作社務工,聘請省農科院專家現場指導,使農民在田間地頭就可以學到果樹管理的新技術,勞動技能明顯提高。
精英牽引。土地流轉,農民是主體。土地流轉中工商企業的進入,在土地流轉中有明顯的選擇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指望工商資本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在相當多的地區是較難的。調動農村內部要素,吸引返鄉人才、能人大戶在土地流轉中扮演重要角色非常關鍵。與工商資本相比,從規模上看,返鄉人才、能人大戶在土地流轉中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更具有穩定性,更具有規模理性,穩定性更強。六盤水“三變”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態勢,即大戶成長為土地流轉的主體,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把土地流轉制度創新的重點適度地瞄準到能人大戶、鄉村精英上,這是非常明智的,非常具有智慧的選擇,是具有創新性的探索。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采取“村企聯建”的方式,組建了全縣第一個村企聯建模式的聯村黨委,把好干部、能人作為村級發展的最大生產力,通過“雙向進入”,推薦14名有技術、懂管理的農民黨員進入企業擔任中層管理人員,從企業黨員中吸納4名有思路、懂發展的中層管理人員兼任聯村黨委委員,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這個聯動實際帶來的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再造的過程,帶來了鄉村治理模式重構的過程,它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土地流轉給誰的問題,因為通過土地流轉的過程,可以觀察到它的治理模式及集體經濟運營方式。
開放牽引。“三變”改革改變了城鄉發展要素單向流動的狀況。城市工商資本依托土地流轉制度的吸引,持續規模化地進入農村。這種進入農村的過程,其實就是管理人才、技術、資金要素向農村滲透的過程。這一變化,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業發展只靠政府資金、只靠農民自己推動的緩慢的狀況。返鄉農民工、農村能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是“三變”激活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帶來的要素,是逆向流動的結果。“三變”改革,創造了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參與社會分工體系的商業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讓農民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的投資者和受益人,推動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2014年以來,六盤水能過“三變”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貧困村從615個減少到476個,貧困人口從60.37萬減少到41.65萬,貧困發生率從23.3%下降到15.67%。 (貴州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供稿 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