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姚仁海
民族原生態,貴在黔東南。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地。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環境,孕育、保留和傳承了苗族侗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原生態文化。
凱里學院是黔東南州唯一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傳承、弘揚、研究原生態民族文化是凱里學院應有的擔當。近年來,學院以保護、傳承、弘揚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為己任,努力構建原生態民族文化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體系,“生態學府”雛形初現。
政治生態創“好生態”
凱里學院黨委十分重視加強政治生態建設,著力把政治生態建設提高到推進學校科學發展、特色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上來,引導到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上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生態環境,體現出政治生態的“好生態”。2014年,學校黨委被貴州省委授予“全省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建工作先進黨委”榮譽稱號。
2015年6月,凱里學院第一次黨代會的召開,讓學校迎來了新的政治生態環境。特別是“把凱里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的總體目標和“實現三個新突破、三個明顯改善、三個顯著提高”具體目標的提出,激發起全校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呈現出“人人想干事,個個想表現”的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個新突破即以教授博士雙超120人(其中二級教授超5人)為標志,學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實現新突破;以科研經費超2000萬元為標志,科研項目和成果實現新突破;以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標志,辦學層次實現新突破。三個明顯改善即校園文化環境明顯改善;教學和科研條件明顯改善;教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三個顯著提高即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成果轉化初見成效;服務地方水平顯著提高,獲得支持力度空前加大。
為此,學校黨委近年來通過采取“四個一批”的方式,選拔、交流和調整了100多名干部,讓想干事的有平臺、能干事的有位置,發揮干部的聰明才智,做到人崗相適,同時建立健全目標考核和正向激勵保障、負向懲戒約束的機制,創建好的政治生態。
校園建設強“原生態”
近期,凱里學院迎來校園建設的大好消息:凱里經濟開發區將與學校合作,共同建設凱里學院生態校園,將凱里學院校園打造成為4A級文化公園。屆時,學校的各種設施將向市民開放,凱里學院將成為苗鄉侗寨的一道亮麗風景。
走進如今的凱里學院,寬敞整潔的校園、鱗次櫛比的教學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碧波蕩漾的開元湖,還有高高聳立的鼓樓、民族風情濃郁的風雨橋……無不展現出學校的獨特魅力,成為貴州地方高校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大學校園。
凱里學院校園建設規劃設計充分達到了恬靜、幽雅、整潔、怡人、有序的校園自然生態效果,體現出校園建設的“原生態”。2013年,凱里學院榮獲“貴州省第一批綠色大學”稱號。
人才培養重“原生態”
在2016年第三屆中國民歌合唱節比賽上,凱里學院代表隊勇奪3項金獎,成為該項賽事的最大贏家。這是凱里學院人才培養“原生態”的一個縮影。
在培養地方應用型人才中,凱里學院逐漸形成了“原生態”特色。出版用于教學的《苗族侗族文化概論》等11套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叢書;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侗族語言文學》等文化素質公選課;旅游學專業入選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人類學”等學科被列為省級重點學科;建立了“貴州省少數民族體育基地”等基地。
成為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學校”57所高校之一,是貴州地方高校唯一入選院校;成為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項目試點院校之一,是貴州省唯一入選院校;被貴州省教育廳列為貴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試點單位,《構建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體系的實踐與研究》榮獲貴州省教育廳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實施“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優秀學子。近年來,學校學生分別獲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組銀獎、銅獎;多彩貴州旅游形象大使大賽“苗族姑娘”獎;“金蟬組合”榮獲多彩貴州歌唱大賽“金黔獎”;在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上榮獲獨竹漂男子直道競速60米和100米一、二等獎。此外,先后有39名學生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學校師生以苗族侗族生活場境創作的美術作品先后入選全國美展,中國畫作品展……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學校先后榮獲 “國家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貴州省特色文化學校”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在剛剛結束的凱里學院申報新增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評估中,評估專家組對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方面打出的“民族牌、生態牌、地方牌”給予高度評價,一致同意凱里學院新增為貴州省“十三五”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學術研究傳“原生態”
為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凱里學院緊緊圍繞“生態”作文章,著力構建民族文化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體系,取得了豐碩成果。
學校建有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以及“苗侗文化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等。2009年創辦了全國唯一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該刊2015年入圍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擴展版;倡議并主辦了“中國原生態民族文化高峰論壇”;組建了“苗族侗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凱里學院大學科技園被增列為省級大學科技園。
此外,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立項,是貴州地方高校獲此立項的唯一學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出版了《苗族侗族文化概論》等11套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叢書。
校園文化亮“原生態”
升本以來,凱里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先后兩次榮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成果獎”,這是教育主管部門對凱里學院近年來校園文化建設的充分肯定。
凱里學院本著“依托原汁原味黔東南,展示多姿多彩民族風”的理念,構筑原生態的文化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文化活動。先后舉辦了“少數民族原創歌曲大賽”等20余項活動,讓在校學生既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又受到黔東南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的熏陶。
在開展以“民族”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學校還開展了“女生節”等近50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在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服務地方揚“原生態”
凱里學院承擔著促進黔東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責任。建校以來,學校己為社會輸送了近3萬名合格畢業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型人才。
歷屆畢業生中,僅黔東南州內就有200余人被評為全國、全省、全州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多數畢業生成為黔東南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全州16個縣(市)教育局長中有15位畢業于凱里學院;部分畢業生還走上了重要的領導崗位。涌現出黨的十七大代表楊作明,中國首位出席聯合國會議的特崗教師、特崗教師的“凱里學院現象”代表人物劉習聰等優秀畢業生。
近年來,學校建立了“黔東南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5個;成立“黔東南發展研究院”;“材料物理與化學”重點學科研究團隊獲四項國家專利;酸湯研究團隊等緊扣地方經濟及產業發展需求,為地方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弘揚、傳承、研究原生態文化,凱里學院形成了個性、打出了品牌、亮出了特色。隨著應用型轉型發展試點單位的建設與推進,凱里學院將著力打造“原生態學府”,譜寫轉型發展新篇章。(王愛華系凱里學院黨委書記 姚仁海系凱里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