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近日,記者走進德江縣復興鎮政府的群眾接待室,墻上掛滿的錦旗映入眼簾,為一探究竟,記者沿著這些錦旗的來源地進行了一次探訪。
一條路,群眾十余年的愿望變為現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行路難是東泉路沿線群眾抱怨得最多的問題。東泉路因復興鎮東泉村而得名,是一條典型的鄉村泥路,全長10.58公里,沿線涉8個村1.5萬余人。因路線長、地形特殊、養護跟不上,導致道路人難走、車難行,坑洼接連不斷,群眾出行極為不便。
路困,成了東泉路沿線群眾脫貧致富的“攔路虎”。為此,復興鎮黨委、政府多方爭取,得到世行貸款1587萬元,于今年8月底動工對東泉路進行改建,沿線群眾十余年的愿望變為現實。
一個村,民富村美產業興。“一口七仙湖,水歡魚跳、舟來船往;七山環繞,滿眼‘花果山……”
走進復興鎮喻家橋村深處,恍如世外桃源。這一處“人間仙境”,近兩年逐漸被外界所知。去年以來,復興鎮黨委經過研究,以喻家橋村區位優、旅游資源富集為依托,確立了該村發展鄉村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的定位。
以七仙湖為中心,喻家橋村在湖四周種植了近400畝精果林,讓青山變為“花果山”;在近200畝水域中投下魚苗,購進游船供游客垂釣、游玩;在湖周圍新建農莊,讓游客養心、養胃、養眼。
依托鄉村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喻家橋村的群眾流轉土地收取“租金”,入股村集體合作社收取“股金”,提供勞務掙“薪金”,成為“三金”新型農民,享受到美麗鄉村發展紅利。
有了“三金”收入的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家小庭院、戶戶小汽車。村集體經濟同時得到發展,成為省級集體經濟示范試點村。
一樁結案,上訪鎮變身和諧平安鎮。15年前,復興鎮七星社區居民李曉兵一家因土地轉讓與人產生糾紛,走法律程序及多次調解結果雙方均不滿意。為此,李曉兵一家多次上訪,其他發生矛盾糾紛得不到滿意解決的當事人紛紛效仿,嚴重擾亂了全鎮的中心工作。
2012年,復興鎮領導班子在全鎮興起干部作風大整頓,所有干部都要主動與群眾交心談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凡是群眾正當合理要求,能辦即辦,不能辦的創造條件極力辦。
正是在這次作風大轉變中,復興鎮黨委書記陽進走進李曉兵家,深入了解矛盾糾紛的來龍去脈,做思想工作、幫急問苦,贏得李曉兵一家的認可和信賴。最終,在雙方各退一步的情況下,一樁長達15年的陳年結案得以圓滿解決。
隨著李曉兵陳年結案的化解,鎮上的其他諸多矛盾也得到相繼化解,兩年來復興鎮無一例非法上訪事件發生。
一條路、一個村、一樁結案……件件事關民心、事關群眾切身利益。
近兩年來,復興鎮從產業空白鄉鎮到多產業爭相發展;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排名由全縣倒數躍升至第二位;綜合排名由全縣倒數躍居前列……倒數變正數、墊底到前列、落后到先進,群眾接待室墻上掛滿的錦旗是最好的答案。(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