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因效應理論是大專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旅游心理學》課程中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在介紹首因效應論證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學生的評價結果與該論證實驗結果有較大差異,文章將介紹實驗過程并分析差異原因,以此為基礎提出旅游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首因效應 實驗結果 旅游心理學 反思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13-01
1.引言
首因效應是是大專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旅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重點之一。它是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該現象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在實驗中發現,繼而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在1957年明確提出。近5年筆者在旅游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組織旅游專業526名學生進行類似的觀察實驗,結果卻與相關實驗結論有較大差異。本文將從實驗介紹、差異分析及反思等方面,淺析首因效應實驗在旅游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
2.實驗介紹
2.1原型實驗介紹
2013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一檔社會心理學欄目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的實驗描述制作了一期電視節目。他們請實驗對象作為面試官,對兩位應聘者進行評價,而兩位應聘者則為年齡、相貌、身高、個人簡歷等方面幾無差別的雙胞胎姐妹,在排除了所有可變因素的前提下,僅在自我介紹環節將自我介紹內容的順序顛倒如下:
一號面試者斯特凡妮:我很認真、工作努力、有創造力,但我很情緒化、挑剔、說話刻薄。
二號面試者斯泰西:我說話刻薄、挑剔、情緒化,但我有創造力、工作努力、認真。
該實驗結論為:大多數實驗對象均表示更青睞一號面試者斯特凡妮,因為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前幾條列出的性格特征會改變后面出現的特征含義,從而影響人們的整體認知。
2.2旅游專業教學實驗介紹
在課堂教學中,將上述實驗過程視頻播放給旅游專業學生觀看,讓學生對兩位面試者進行評價,結果約有78%的學生表示更青睞二號面試者斯泰西。
3.原因分析
首因效應實驗之所以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正是因為該試驗原型實驗對象為美國人,而在筆者的實驗對象為國內大專院校學生。中西方人群普遍存在的個性差異和認知習慣均會影響該實驗的結果。
3.1文化價值觀差異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普遍以謙虛為美德,反映在自我評價上的態度方面,就是中國人普遍比較認同自我介紹時先說缺點再說優點的語言表達順序。因此,與首因效應相對應的近因效應理論所發揮的作用更適用于解釋中國人的人際評價。
3.2中西方人格差異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峰在《解讀中國人的人格》一書中提到現代西方人在評價他人時,第一第二維度分別是外在表現和人際特點,即西方人在評價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時,對方禮儀修養、是否能讓周圍人愉悅是關鍵點,因此“說話刻薄、挑剔、情緒化”這些關乎個人性格特點的詞匯極容易引起西方人的反感;而現代中國人在評價他人時,第一第二維度分別是知識能力和做事風格,即現代中國人在評價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時,對方的知識學歷、工作能力是關鍵點,因此“說話刻薄、挑剔、情緒化”這些關乎個人性格特點的詞匯并不是中國人最看重的東西,而“認真、工作努力、有創造力”這幾個關乎能力的詞匯才是現代中國人在評價他人是最關注的要點,更容易被引起重視。
4.反思
4.1旅游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應辯證的思考各類理論原理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心理學誕生并發展于西方國家,其絕大多數的理論研究者和實驗觀察對象均為西方人,因此在西方社會具有普遍的適用效應,將其整套理論照搬到中國來運用,則要辯證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能只是停留在首因效應的表面,而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現象背后的問題。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差異性,深刻感受到辯證思考心理學問題的實際性和重要性。
4.2辯證理解和運用旅游工作人際交往中的首因效應現象
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影響下,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并不如西方社交中那么重要。然而旅游行業人際交往面廣、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碰撞多,我們需要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和理解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外在形象和語言表達、禮儀素養和個人能力等問題在具體人際交往中的應用,避免機械呆板的運用知識。
參考文獻:
[1]王登峰、崔紅.解讀中國人的人格[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丹尼爾·卡內曼.思考,快與慢[M].中信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李勉(1982-),女,湖北孝感人,高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