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燕
【摘要】學生的課外活動,是對課堂學習的延伸、補充與發展,具有廣泛的、深刻的、生動的教育技能,能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陶冶情操,發展學生智能,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筆者從工作實踐出發,探索發現適應小學低年段學生的多種課外活動主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課外活動 工作實踐 活動主題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28-02
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范圍之外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課外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極大地適應了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
2015年,我接手了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并擔任班主任。新入校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愛游戲,對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但活動、行為又缺乏自主性和目的性。針對小學低年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本班級的實際情況,我組織開展了各種課外活動。這些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發展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融洽了班級同學的關系,受到了全班學生及全體家長的支持與好評。現將我在班級實踐中開展的課外活動介紹如下:
一、利用家長的工作便利,開展班級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換句話說就是:家校聯合能產生對孩子教育的最大合力。班級活動的開展,少不了家長的協助。于是,我通過問卷調查,摸清了家長的工作狀況,同時積極發動家長聯系自己的工作單位,創造條件以便組織班級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例如,有位家長在區社會福利院工作,通過這位家長的協助,班級開展了一次“參觀區社會福利院”的活動。孩子們與福利院的小朋友一起互動,當看到那些小朋友雖然殘疾但仍能堅強地生活,許多孩子不禁紅了眼眶。在這次活動后,孩子們逐漸懂得了珍惜生活,懂得了感恩,并把這份感恩的心帶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在家幫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同學有困難時會主動伸出援助的小手。在這樣的一點一滴中,孩子們不斷地成長著!另一位家長在必勝客工作,就通過他組織了一次“PIZZA DIY”的活動,現場動手做PIZZA,加強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結合學科課程,開展班級活動。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在班級活動中,積極融進課堂教學的內容,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后鞏固所學內容,而在游戲中學習的方式,更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三、結合各種傳統節日,開展班級活動。
傳統節日文化是悠久民族歷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走進傳統節日,讓學生產生發自內心的對中國節日文化和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熱愛,繼承中華傳統美德。
端午節,班上組織了“吃粽子,說端午”的活動,邀請了幾位家長現場給學生們講述屈原的故事,分享各地的端午習俗,另一部分家長提前包好各種餡料的粽子,給大家一起分享。中秋節,組織了一次戶外的“賞月”活動,事先聯系好場地,搭上帳篷,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大家圍坐在一塊賞月、吟詩、品月餅,真正體會到了節日的意韻。元旦節,組織了“喜迎新年”的班級狂歡,家長們準備了各種美食,并邀請了幾位家長親臨現場,帶領孩子們開展各種游戲。一次次的節日活動,帶領孩子們穿越時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結合現代文明,開展班級活動。
現代文明不斷進步,各種公共設施逐步完善,積極利用城市各種公共設施,開展班級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市博物館,至圖書館進行親子閱讀等。在參觀市博物館的活動中,孩子們特別參觀了“兒童館展廳”,各種游戲寓教于樂,孩子們在游戲中又再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悠久和豐富。圖書館的親子閱讀中,孩子們不僅遨游了知識的海洋,又增進了親子情感。
五、結合季節特點,走進大自然,開展班級活動。
大自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能提供鮮活的教育資源。把孩子帶進大自然,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能讓他們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豐富知識,發展感官,體驗情感。
春季來臨,組織學生行走于山野,“尋找最美花朵”,用照片記錄精彩;夏天,大花紫薇正當茂盛,班級又開展了“植物敲拓染”的活動,讓紫薇花自由開放在紙上;秋天,當落葉飄零,撿拾最美落葉,充分發揮創造與想象,制作樹葉標簽。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了情操,拓展了知識,發展了思維與想象,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童年生活中著下了濃墨重彩的筆劃,而這些,必將會是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