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嶸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我國經濟呈高速增長的狀態。在近些年的經濟增長中,我們發現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帶來了總量失衡現象的不斷加劇,在這一系列的問題背后,有著深刻的結構性因素。且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需求管理來進行宏觀調控,為此,就要在新常態的經濟下對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進行完善與落實。基于此,本文在經濟增長新常態的背景下,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進行論述分析,以期能為我國經濟的穩健發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經濟增長 新常態 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前言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以市場自身來進行,輔之以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其中供給和需求的管理都是我國政府運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側重點是不同的。如,在改革開放以來,其宏觀調控的管理主要以供給領域的改革與管理進行。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更多是通過貨幣政策來對市場進行監管,也就是需求性管理。在經濟空前繁榮的背后,我國經濟增長的總量結構不平衡,為此,要對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的結構改革進行強化。進而,解決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中存在的矛盾。
一、經濟增長新常態下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形成因素
我國為什么要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下實行供給側結構改革呢?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對該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我國現階段經濟呈現告訴發展的態勢。然而,其增長的內部結構并不完善。因此,要保證經濟穩健、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對我國供給側結構進行完善,以此來推動我國經濟的增長成“健康”狀態發展。其促使我國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進行改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兩點:
(一)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巨大的潛力未被挖掘
從2010年開始,我國經濟的增長總量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段經濟體。這不僅說明我國國民經的增長速度加快,更標志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種種經濟的繁榮發展,讓我國的經濟發展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總體經濟增長模式呈現出了工業化后期的狀態。受到2000年到2010年代經濟“井噴式”發展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第二產業不斷下降,轉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不斷呈現繁榮的發展態勢,并快速趕超第二產業。逐漸朝向主導產業地位發展。第三產業的崛起促進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更帶動了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就業崗位的增加。也就是說,我國自2010以以來,無論是從國際化還是工業化角度看,都在不斷成良好的方向發展。這種變化暗示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還有巨大的潛力未被挖掘。
(二)中國經濟增長新常態背景下存在著結構失衡
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空前繁榮,在此背景下。經濟結構卻呈現失衡狀態,在需求管理的角度看我國經濟。中國依然具備極大的發展空間,從供給管理角度看,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并不是供給不足,而是產能過剩。只有對過剩的產能問題盡心整改,才能確保新常態下結構失衡的狀況的已解決。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通過供給側結構的調整以成為必然。只有不斷優化結構才能讓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區域科學化分配,進而讓我國經濟實現穩健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供給側結構改革并非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是旨在對過剩的產能進行優化,僅此而已,不會對需求管理總的貨幣政策進行更改。
二、經濟增長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
(一)完善我國各個區域之間生產力的不均衡現狀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提出,要在我國實行區域帶動整體的發展策略。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以期能夠建立一定的經濟特區來讓局部地區的優先發展。然而,縱觀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當初制定的經濟發展策略并沒完全實現,我國進行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帶動整體的富裕,今天的中國沿海城市確實發展壯大起來。例如,背景、上海、深圳和廣東等地,其經濟水平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然而,西部和東北部區域的發展還較為落后。造成了我國各個區域間生產力的嚴重失衡。這種現狀不僅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造成阻礙,更對城市企業的投資條件造成巨大困難。為此,就必須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政策與國家總體發展方針的協同實施,進而完善我國區域間的生產力發展。通過國家撥款和投資建廠,讓部分落后地區的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盡快實現綜合一體化的進程。此外,要注重改善人民的服務需求,不斷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我國居民收入。
(二)強化社會企業融資模式改革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的“血液”,其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市場經濟的繁榮形式,若某地區的企業發展效益良好,各種大、中、小型的企業繁多,那么久會充分帶動當地的經濟增長速度。然而,我國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的發展逐漸起到了主導作用。為此,不斷強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增長結構的優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實行供給側結構改革中,一方面對社會過程的產能進行優化,另一方面對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然而,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內源資金不足。因此,中小企業就必須通過融資才能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受銀行傳統“壘大戶”觀念和中小企業自身發展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其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貸款時就會產生一定困難。為此,政府要作為“中間人”,強化我國社會企業融資模式的改革,進而,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加快企業的快速發展。
(三)實現資本要素的改革,提高資源利用率
新常態下,強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要提高企業的發展效益。為此,要充分對資本要素盡心改革,讓投資者在高利潤的驅使下提高投資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其成本的過大不僅是導致企業運行不暢的重要原因。更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傷所在。
(四)實現分配與再分配的均衡發展
新常態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不僅要“減負”于企業,更要落實好居民收入機制。對勞動者分配與再分配機制進行改革,進而提高勞動者的收入,讓可支配性收入增加。現階段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這對我國經濟結構的穩定形成了巨大的阻礙。為此,在實行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勞動者收入著手,處理好勞動之間的利益關系,勞動者收入的增加就會帶動消費模式的改變,進而使我國經濟流速加快。經濟活動過熱會對過剩的產能產生一定的“消費”,從而讓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結構不斷優化。
(五)降低“制度交易”,推進國企全面改革
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如火如荼,為了能夠盡快將供給側改革形勢進行落實,必須將我國的“制度交易”進行降低,即減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預。讓我國市場經濟中的問題盡量在市場中進行自主調節。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型作用。適當降低“制度交易”不僅能夠讓我國市場自身的調節提供良好的環境,更能減少政府腐敗條文的出現,保證了經濟發展與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值得注意的是,降低“制度交易”并非“放棄”,而是要將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進行適當的發揮,唯有如此,才能讓為國供給側結構改革保持穩健的步伐向跟深層次邁進。此外,要積極推進我國的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國有企業的所有要素都具備透明化,其中包括人力、固定資金、制度、財務等。國有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事進行改革,盡量以強大的資金作為與其他企業聯合的資本,將各自的發展缺陷進行及時的互補,通過聯合的方式來提升企業自身的綜合競爭力,進而順利完成我國關于“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
(六)落實土地改革政策,降低生產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全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改革,應首要落實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改革的關鍵在于土地生產要素的效率。截至2016年底,我國的土地總耕種面積已經超過了4億畝,然而,總入股與證券化的形式去比較低,發部分的土地都以初級的租賃形式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流轉資金的方式將我國的土地進行盤活。不斷通過金融創新的手段,價格我國土地生產資料進行流動起來,以高級的形式進行發展,避免生產資料僵化,導致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因此,要以土地的確定權威基礎,不斷將我國土地的由租賃和轉讓等形式向信托和入股等方式進行轉變,加速土地資源的流轉,進而讓靈活的生產要素實現規模性、流動性的方式發展,這不僅能夠降低生產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盡而推動土地政策的改革,更能緩解目前我國農民的生活與土地的依附關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呈現總體快速發展,但結構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結構失衡的狀態。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下,我國現階段的總體經濟發展呈現產能過剩的狀態。為了能夠充分優化資源的合理配置,解決產能過剩。就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與此同時,對政府部門進行簡政放權,讓“干預”呈現科學化、合理化。進而讓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偉,蔡志洲.經濟增長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學刊,2016,01(01):56-65.
[2].全國政協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供給側改革助力中國經濟突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J].債券,2016,02(02):17-24.
[3]逄錦聚.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03(02):49-59.
[4]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0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