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52-01
我是一名農村小學的教師,多年的工作實踐告訴我,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學科中最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一個方面,因此,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學中,往往是教師難教,怕教,學生難學,厭學,因此,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弱點。學生中真正喜歡作文的不太多,懼怕作文的卻不少,一旦遇到語文考試,更是不知如何下筆。那么如何使孩子,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愛上寫作呢?
有人說,興趣是一種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學生要想作文寫得好,首先必須讓他喜歡上作文。學生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是因為他們覺得根本沒有什么可寫,那么我們就要讓他們有東西可寫,告訴他們,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們周圍的生活寫出來,把我們平日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的寫出來,敘述喜聞樂見的事情,刻畫具體可感的人物,描寫時時變化的風景,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作文是最好的傾訴對象,你可以盡情地對它說,沒人打攪,沒人干涉。當你煩惱時,可以向它傾訴,當你快樂時,可以和它分享,當你痛苦時,它會給你安撫,當你愁悶時,它會悄悄的到你身邊,默默地跟著你,讓你不覺得孤獨。
一、多讀——提供閱讀對象,積累寫作材料
讀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作文內容的重要來源。學生通過讀書,可以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未曾見到的事物,學到許多不曾學過的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認識,陶冶了他們的情感,豐富了他們的語言,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準備。指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材料,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課文,每讀一篇都確有收獲,而且盡可能做到熟讀成誦,使課文中的詞語句式,精彩段落,成為自己語言倉庫中的積累。同時要加強學生課外閱讀,在開展課外讀書活動中,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指導學生讀有益的課外書。教師應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課本,如同年級的《同步作文》等,讓學生們飽覽,從中積聚寫作材料。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學生正是在群書中博讀,以“移花接木”之功,把書中的好詞好句靈活運用于寫作中,使文章語句生動許多,這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個途徑。
二、勤寫——打開學生樂寫的匣子
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學生寫作文的大問題就是他們無話可說,無材可選。每每要他們寫作時,總是內容空洞,流水賬式的記錄,極少有寫作文的愿望。這固然和學生的生活不夠豐富充實有關,更主要的是平時對周圍事物不留心,也不動腦去觀察,許多值得寫的內容從眼皮子底下劃了過去,要是學生有內容可寫,教師要豐富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養成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時刻做個有心人,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日記或周記的形式寫下來,這就是取之不盡的作文材料。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寫好有關小動物的作文,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并把自己觀察收獲隨時記在日記本上,有的同學寫到自家的大公雞中注重外表,每天穿著油亮的外衣但卻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有時甚至飛到窗臺上拉屎;還有的寫到討厭的鴨子,他們每天都要很晚才回家,最討厭的是他們經常把蛋送給別人家。有了這樣真實的作文材料,學生的作文還會無話可說嗎?
三、勤評——學習“去其糟粕,取之精華”的寫作方法
“寫作文難,批改作文更難”。詳細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簡單批改,又怕達不到效果。那么如何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濃厚興趣?如何使作文批改更有效?我認為我們不應把作文當成孤立的個體,而應把它作為連接師生關系的紐帶,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種閱讀的交流、一種心靈的溝通。讓學生參與到作文批改中,讓作文批改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流的場地。
在評改學生作文時,可以采取兩種方式:自主評改、交互評改。學生自改,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作文批改的主人。當然老師在讓學生自改作文前應進行指導,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照題目,看自己的內容是否切題;其次,讓學生檢查文章的條理、詳略的處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實具體;再次,檢查是否有病句或錯別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辭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學生自改后,小組同學參與互改,我發現小組同學在互改交流中,無拘無束、樂于交流,敢于闡述自己的見解,哪怕是一個小問題他們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他人評價時,無疑能讓自己大受啟發,以廣闊的視野對習作進一步修改;評價他人時,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鑒,吸取他人的閃光點。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既利于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使學生在自改作文中嘗到了“自改成果”,教師也能從精批細改的主體地位中脫離出來,成為作文批改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交給批改的方法,給學生以指導。既促進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的,只有灑下辛勤的汗水,才會有好的收獲。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關鍵在于教者持之以恒的善導、善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