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蓉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里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精心設計適時適度,且富有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課堂提問要精益求精
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課堂提問要有容乃大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這種簡單機械地問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否則,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有效提問要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答案應是豐富多彩的。
因此設計一些有容量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是必要的。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為例,如教最后一段時,我沒有問“小女孩死了,為什么臉上帶著微笑,她的夢實現了嗎”?等問題,而是問作者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這個悲慘的結局作結尾?這個問題內涵比較豐富,學生從不同角度談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小女孩的家一貧如洗,沒有溫暖沒有愛,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可是沒有一個人買她的一根火柴,在這樣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學生說:“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夢見了疼她愛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到飛到那沒有饑餓、沒有寒冷、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學生說:“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就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打開了,出現了更新更好的答案,學生的思緒也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三、課堂提問要評價有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每一位老師都喜歡思維敏捷、回答正確的學生。學生舉手的那一瞬間其實就是情感的最直接流露,他們除了要展示自我外,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師一份肯定的贊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為師者不能因為學生犯了一點點錯誤而否定孩子所努力付出的成績。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他們的潛力很大,可塑性很強。所以我會給回答錯誤的學生勇氣,給他再說一次的機會。當他第二次正確回答完畢后,其他同學都會心地點了點頭,那一刻我也沖著他贊許地點了點頭。這樣的評價是把尊重和信任傳遞給了每一個學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課堂氣氛變得相當輕松。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可以說,沒有好的提問就不會有成功的教法,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請慎重對待課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