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正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特殊群體,受網絡影響及其深遠和廣泛。為提高大學生德育的實效性,順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對高職院校的人本德育的進行現狀分析,提出創新課程網絡教學模式、主題教育模式、樹先進典型模式、校園文化為載體等模式探索。
【關鍵詞】網絡德育困境探索 高職 人本德育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人本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XJK13BDY007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79-02
在傳統德育中,教育者雖然是教育的主體,但主體性十分有限,如果現代社會條件下仍然沿用傳統德育,不僅使德育喪失歷史合理性,缺乏有效性,而且其危害性也顯而易見,因此網絡文化背景下,研究高職人本德育是現代德育面臨的新課題和艱巨任務。
一、網絡背景下高職德育的困境
傳統德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受教育的人數十分有限,網絡德育的主要優勢特征明顯,資源的豐富性、速度的快捷性、空間的廣闊性、方法的趣味性和主體的自主性。于此同時,迅猛發展的網絡信息化容易使學生喪失主體性和受到不良信息影響,網絡海量信息增加了學生網上選擇信息的難度,導致在價值取向上的搖擺不定,不利于學生成長。網絡信息環境開放,難以監控。
二、高職德育需要人本德育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本質在其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學生的道德需要有其現實性。從學生的道德需要出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的發展規律出發,是十分有必要的。人本德育就是以現實的人即學生為出發點,以人文關懷為主,提升人的德行為落腳點的德育。
三、網絡文化背景下高職人本德育的探索
(一)創新課程網絡教學模式,增加教學質量的實效性
2012年,國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對未來十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宏圖進行了描繪,明確提出要推進開放大學信息化支撐平臺建設,要建成跨網絡、跨平臺、跨終端的開放大學信息化支撐平臺和覆蓋全民學習需求的學習資源庫。在國家信息化政策的推動下,各高校加強了網絡輔助教學的建設。應利用大學城云空間、“愛課程”網、MOOC平臺,在高校優化構建個人空間教學資源,做到內容豐富、導航清晰、檢索方便,并啟動由校內開放過渡為全面開放。空間資源建設以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將教案、教學課件、授課計劃、教學視頻等按照教材的章節體系上傳空間后構建課程資源,優化重新構建課程網絡教學資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外借助教師網絡空間,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需要選擇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采用協作型教學模式,由教師將具有問題性、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的專題內容發布到空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與愛好選擇專題,借助網絡空間結成學習伙伴,開展交互與合作,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即形成專題報告。這種模式強調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協作能力,增強團隊意識。
(二)以主題教育為手段帶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根據實際情況多角度、廣觸角、全方位地積極探索實踐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比如安排學術講座,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團日活動。例如:感恩誠信教育、學雷鋒做好人、全國道德模范巡講、女生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三)以先進典型為榜樣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典型引路,一方面堅持培養和挖掘身邊的典型;另一方面,善于利用人們熟知的先進典型開展教育活動。將教育的注意力全面投向每一個學生,使人人都有希望,個個都有目標。狠抓后進生轉化活動。建立違紀處分的學生考察制度,制定幫教的輔導員,幫助他們改正缺點追求進步,定期考察表現。
(四)校園文化為載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倡導實施大學生道德素質提升工程。建立各種學生社團。組織文藝興趣小組,利用網絡輿論為平臺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德育工作。利用成長網、微博、圖文電臺、文化長廊和校園廣播站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載體。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基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我國社會現實的呼喚以及德育自身困境的解決都需要構建人本化道德理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張敏(1974-),女,湖南岳陽人,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學生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