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杰
【摘要】幼兒時期的孩子側重于具體形象的思維,對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筆者發現,幼兒對吹泡泡活動尤為感興趣。本研究通過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檢驗泡泡器的活動方式,達到使幼兒學會運用經驗解決問題的目的,啟發幼兒對科學與自然的探索興趣。
【關鍵詞】幼兒科學 探究能力 經驗獲得 啟發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16-02
一、活動背景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源于生活,源于興趣”尤為重要。小班的孩子特別鐘情于吹泡泡、追泡泡,而他們已有的吹泡泡工具都是千篇一律的現成品。因此,我們讓幼兒嘗試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自制吹泡泡工具,通過一系列富有趣味與創造性的活動,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樣性和可變性,從而讓幼兒真正地體驗科學,體會探索,感受發現的快樂,真正實現有價值、有意義地學習。
二、活動目標
在第一次的試教中,我把活動目標定位為:
1.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了解有小孔的工具都能吹出泡泡。
2.嘗試用不同小孔形狀的器具吹泡泡,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3.喜歡參與游戲,對吹泡泡的活動感興趣。
通過分析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真研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下的核心經驗,我發現原目標的第一條和第二條是并列關系,反映的幼兒能力水平在同一維度,體現不出遞進和延伸。另外,缺少了情感價值的目標。因此,我重新制定了以下三點目標:
1.感知有孔的工具都能吹出泡泡,并根據這一規律自制泡泡器。
2.初步學習運用猜測、操作、觀察、記錄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3.喜歡參與吹泡泡的活動,感受活動帶來的樂趣。
核心目標有兩個:一是探索各種吹泡泡的工具,了解有孔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二是嘗試改變物體的形狀,自制吹泡泡的工具。兩者具有密切的邏輯關系,第二個目標的實現依賴第一個目標,是第一個目標的遷移和運用,體現的是幼兒運用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活動開場,我創設了“魚媽媽帶魚寶寶一起吹泡泡”的游戲情境,增強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活動的趣味性。隨后出示四樣工具分別為;漏勺、鑰匙、樹葉、積木,讓幼兒觀察之后大膽猜測運用這四種工具是否能吹出泡泡,并對幼兒的猜測結果進行記錄。
2.感知探究,分享結果
在這個環節中,幼兒帶著對這些工具能否吹出泡泡的疑惑進行操作實驗。實驗中,老師帶領幼兒們到場地中,讓幼兒們用自己選擇的工具進行吹泡泡活動。觀察并記錄幼兒們自己選擇的工具能否吹出泡泡,使幼兒們驗證自己的猜測結果和實踐結果是否一致,再把結果進行簡單的圖示記錄。在這個環節中,探索過程是重點,操作記錄是難點。
3.集體驗證,總結規律
老師和孩子共同觀察記錄每個人所選擇的工具是否能作泡泡器使用。根據表格的內容再次集體驗證,4種工具是否能吹出泡泡,并且嘗試改變物體的形狀,觀察是否還能吹出泡泡,給幼兒再次觀察的機會,觀察能吹出泡泡的工具都具有什么特征,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狀的?同時追問“為什么能吹出泡泡,不同形狀的物體吹出的泡泡分別是什么樣子的?”幼兒有了直接經驗就能很快總結出規律,“有孔的東西都能吹出泡泡,不同形狀的物體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帶領幼兒總結以上規律,通過實踐驗證激發幼兒的探究能力,發展幼兒對事物規律的總結能力。
4.經驗拓展,增添樂趣
在本節中,啟發幼兒根據前面實驗得出的結論,把樹葉變成吹泡泡的工具。幼兒可自主選擇剪刀、木棍、打孔機等工具。當然,也可以不用工具,直接用卷的方法把樹葉做成吹泡泡器。拓展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提高了他們的科學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確保活動的安全性。
四、活動反思
1.活動凸顯科學性
教師發現和保護幼兒對“泡泡”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引導幼兒通過實驗得出科學的結果,并用簡單的圖示進行記錄,這些都體現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把這些科學知識運用于新的延伸環節,保護了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為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打下基礎,凸顯了科學獲得的特點,體現了本次活動的理論科學性。
本次活動基于幼兒對泡泡的喜愛出發,通過實踐之前對結果的預測使幼兒帶著問題開始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遇到問題時向老師尋求幫助,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在活動中總結規律。這種設置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現了本次活動的實踐科學性。
2.活動選材生活化
本次活動的亮點聚焦在吹泡泡的工具上,運用漏勺、鑰匙、樹葉、積木等常見物品來吹泡泡。幼兒通過操作這些材料,感知吹泡泡工具盡管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但具有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有洞洞,且無論什么形狀的洞洞吹出的泡泡形狀都是一樣的。教師再引導幼兒把樹葉變成吹泡泡的工具,并鼓勵他們去尋找生活中更多的吹泡泡工具,開展更廣泛的探索和研究,保證了幼兒自然、開放的探索環境。提高了幼兒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啟發幼兒探索自然,研究自然的熱情。
3.活動的不足
由于小班孩子對表格的認知性不強,所以設計的記錄表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影響了幼兒的操作。小班幼兒側重具體形象思維。在本次活動中,教師設計的記錄表是表格式,第一排貼工具的圖片,第二排記錄猜測結果,第三排記錄試驗結果,備注中寫孩紙們在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具體操作時,應將笑臉貼在可以吹出泡泡的工具下面,但孩子會把代表結果的哭臉或者笑臉貼在工具的旁邊。因此我嘗試運用兩個大圓圈來表示能吹出泡泡和不能吹出泡泡,讓孩子們把笑臉分別貼在這兩個圈圈中,降低了難度,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科學活動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材料和教師的支持引導,只有保證高質量的科學活動,才能激發孩子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喜歡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探究問題成為會玩愛玩的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