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星
(揚州生活科技學校 225009)
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探索與思考
張明星
(揚州生活科技學校 225009)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對人才的強勁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給不足,職業學校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著力于研究基于職業學?!靶F蠛献鳌a教融合”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策略,以期為地方企業培養發展型及應用型人才。
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計算機專業
近年來,計算機專業高等教育較為注重學術研究型人才培養,而計算機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不足造成了市場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等職業學校為滿足市場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在教學模式改革中走上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道路,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實現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校企雙方堅持知行合一、資源共享、利益共贏,滿足了企業的用人需求的同時,也加快了學校的發展,從而真正培養出企業需要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型人才。
目前,超過八成的中職院校開設了計算機專業,但專業定位不合理、辦學方向模糊、缺乏特色發展、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致使計算機專業“同質化”問題嚴重,很多學校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比較浮淺,課程設置與實踐不匹配,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致使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舉步維艱。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一些中職院校畢業生缺乏工學結合的體驗機會,造成動手動力差、就業難的問題。為規避專業“同質化”,提高學生就業率,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目前應該拓寬“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思路,但如何真正實現“產教一體化”,仍然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不被認同,所以在校企合作的初期,通常是以學校主動尋求合作企業為主,因此引進的企業一般都是本地的一些廣告公司、電腦公司等中小企業,而一些大的企業如“中興通訊”則有選擇的與一些高校的計算機系合作,在高校成立了產教融合的實習基地,構建具有開放性、集成性、生態型、創新性的的超級平臺,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而我們中等職業學校合作的是本地的一些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參與的動機一般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或者是解決企業的用工需求,在合作過程中企業幾乎包辦了校企合作的全過程,甚至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管理制度,沒有合理的教學計劃與完善的評價體系,甚至出現學生在企業中所從事的工作與本專業不相關的情況。
企業用工由于利益驅動,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不能在師資、技術、設備等方面給予學校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學校不能深入了解企業的主流技術發展方向和本行業的市場需求,再加上本地的計算機行業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用工對于應用技術上的需求比較分散,學校專業課程開發不穩定,課程設置很難與企業的需求對接上,培養出的學生距離計算機應用技術型人才尚有很大差距,校企用工需求不匹配導致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未能建立長效的的合作機制,運作層次較低。
堅持“內培外引,專兼結合”原則,加強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把教師下企業頂崗生產作為教師培養工程之一。教師到企業頂崗生產是培養專業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和職業道德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積累崗位能力、生產能力的必經之路,通過教師下企業實踐去了解計算機專業的崗位特點和相關職業素養要求,進一步了解計算機這一行業的用工需求和要求。同時學校安排相關教師到生產一線指導、輔導學生學習生產技術,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針對企業需求進行課程改革,有利于制定可執行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計劃,有利于教師本身專業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
邀請本地企業技術骨干共同參與,認真聽取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骨干對計算機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看法與相應的解決辦法,以崗位需求為依托,在專家的指導下以技術技能、能力構建為目標,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構建專業知識體系、技能訓練體系和生產實習環境。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實現專業鏈對接產業鏈、課程內容對接崗位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培養生產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在一些中小城市和不太發達的地區,比如本地的一些鄉鎮企業,很多行業都需要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因此可以建立起與中小城市或本地鄉鎮企業的的合作關系,突破區域限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向。
企業直接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課程開設、教學內容及培養目標完全按企業的要求設置,課程設置與企業項目訓練相輔相成,實現從觀念、意識到技術、能力的全面培養。甚至可以開辦企業冠名班,融入該企業真實項目,體現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用任務驅動進行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如,近年來我校計算機專業與南京某影視公司達成了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雙方制訂了實施性教學計劃,明確了計算機專業教學的重點方向,下一步準備聯合開發校本教材。這種學校跟蹤企業主流技術的發展,“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校為企業培養最合適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在校內學習與崗位需求相關的理論知識,也可以在課堂上接觸到企業的生產任務,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跟上企業主流技術的發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能力。
技能大賽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邀請企業骨干技術來校內參與大賽實訓指導,可以及時地發現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學生技能方面的弱點,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另外,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可以將考試命題與省/市技能大賽的考核知識點統一起來,并用企業的標準來對學生的考試作品進行綜合評價,這樣可以全面提高我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并能為學生將來去該公司頂崗實習與就業打好基礎。
總之,從全球背景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計算機專業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必然途徑,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能為企業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中職學校作為計算機這一行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應立足于計算機專業相關企業的用工需求,拓寬“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不斷加強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才能取得校企互利共贏的長久效果。
[1]張曉東.人才培養與產學研結合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9(26).
[2]胡昌榮.高職“訂單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8(10).
[3]錢愛萍.“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與實施[J].中國科技信息,2006(14).
G71
A
2095-3089(2017)09-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