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語文教材里面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起來,比如以《論語》為基礎,近距離認識孔子,用孔子其人的光輝、其文的魅力影響學生,教學生以必要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 論語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14
按照古人所說:“道非文而不著,文無道則不生。”也就是文、道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論語〉十則》里面,學生除了可以接受到一些古文常識之外,還可以接受到學習態度和方法、立德做人的教育,這方面內容對于學生成長同樣具有非常的意義。
一、知其人
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而準確地理解《論語》思想,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從其重要人物孔子開始學起。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激情導入的辦法,從孔子給我國乃至世界教育界帶來的巨大影響著手,使學生在初始階段即對孔子形成崇敬心理。在這一環節,教師具體可以播放優美的背景音樂,同時設置導語:“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位文化巨人,他功在當代、光照千古,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是儒家學說的奠基者,更是將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業上的先驅,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都是經過他編訂的……他就是孔子。關于孔子,有很多話語和故事,這些話語和故事都被記錄在了《論語》上面。《論語》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宋朝的丞相趙普甚至說讀通半部《論語》便可以治理天下……”這種從孔子開始談起的《論語》導入方式,對于學生來講,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因為有了初步的人物印象,孔子便像一位老師,生動地站在學生面前,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也就變得親切而自然了。
二、悟其文
了解了孔子和《論語》的基本情況以后,便是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幾則《論語》條目的詳細理解。個人認為,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是語言的準確性,二是語言的生動性。首先,準確是所有語言進行表達的第一標準,也是基本的修辭要求。舉例來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本例中,表明對各種事件的看法時,孔子僅僅更換了幾個關鍵性的字,就將問題講述得非常明白,這種語言應用的準確和嫻熟,是需要學生留意的。再比如下例,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什么樣的人才可以說是有智慧的?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非常值得深思。而孔子只用了一句非常簡單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便讓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可以說是準確精當之極。其次,生動是語言是否成功的重要參考依據。孔子本身已經意識到語言生動的意義,如他明確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像“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句子,哲理性和文學性并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排比句式的嫻熟把握,都可圈可點。應當說,在孔子的口中,很多非常深奧的話題,都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概括出來。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一方面學習語言中體現的思想,一方面也要對這種語文加以學習。
三、展其思
知其人、悟其文之后,學生的思維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還要拓展其思想,步入到用《論語》指導生活的境界。可以說,《論語》里面所提到的學習態度、方法等,閃耀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在學生了解孔子及其主要弟子事跡,明確文本讀音、含義的前提下,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意見,領略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讓學生真正從宏觀上感知并把握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依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為人處事幾個角度進行梳理。比如從學習態度角度,即可以指導學生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則所說明的是學無常師,隨時向他人學習才可能持續進步;而“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句子,則是典型的學習策略類;再者,像“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句子,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道德修養方面的反思。關于用《論語》指導生活,教師還要做好問題情景創設工作,讓學生的反思可以處在生動的情境之下,比如組織學習交流會、聯系生活實際情況寫讀后感等方式,都可以為教師所采納。另外,將教材中有限的幾則《論語》,由其人物、含義引申到其他課外條目中去,也是一種思維拓展的辦法。
《論語》思想內容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初中語文教材里面所選入的幾則又重點涉及了求知及修養方面的問題,以這幾則《論語》條目為基礎,向上延伸到孔子的為人,向下延伸到德育教育,讓學生以之為基礎,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學習習慣,是教師的基本使命。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