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義
[摘 要]閱讀對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教師在課堂上大量講述,學生知識收獲偏少的情況,整體的教學效率低下。以日常教學經驗為例,從“建構方法”、“鼓勵交流”、“引導歸納”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為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教多學 初中語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18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效度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能“真學到”知識、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學到”知識,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面臨的問題。“少教多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教師用最少時間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因此,對“少教多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探討,是十分有意義的。
一、建構方法,舉一反三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課堂上,要想建立“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閱讀思維進行了解,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閱讀方法,在兼顧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做到舉一反三,從而讓學生“真閱讀、真掌握、真拓展”。
例如,八年級語文閱讀課《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有條理地對事物進行說明和描述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側重地對文章對事物的說明方法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思考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游覽者無論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之后通過這些共同特點去找到具體的表現方面,這樣學生對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接著再讓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層次劃分,理清作者的說明順序。通過這樣的流程,學生已經對一般的閱讀方法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為了深化學生的這種認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舉一反三,對文章中的第四段的說明順序進行分析,由大到小,逐漸細致,從而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閱讀思路,給學生做好閱讀拓展的鋪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方法的建構很好地貼合了課標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真學真做真掌握”,很好地踐行了“真”語文閱讀這一教學期許。
二、鼓勵交流,碰撞思維
“少教多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閱讀時間還給學生,鼓勵學生之間多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自主的互動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加深對閱讀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自身能力提升的欲望”這種“真學”意識。
例如,在八年級語文《變色龍》的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課上讓學生自由結組,并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態度發生了幾次變化?又有什么是從來沒有變化過的?”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言、爭論。學生在拿到這樣的問題之后,立即對文本進行仔細的閱讀,對每一個細節進行考量,并在小組內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傾聽其他同學的看法,取長補短,最終對整個文本融會貫通。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很好地起到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流的效果,讓學生積極、自由地進行發言,激發了學生自身的探索意識和分享意識,學生為了找尋問題的答案,證明自己的想法,不斷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最終歸納總結出一個接近文章主旨的答案,實現了閱讀成果的最大化。
“真學”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本學習中來,深度挖掘課堂內容,對知識的掌握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通過建立“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爭辯,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來,形成了一個很好的教學循環。
三、引導歸納,升華意識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構建“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教師一定要善于歸納總結,將閱讀內容“精華化、濃縮化、升華化”,讓學生在方式方法層面形成一個良好的建構作用,從而給學生留下更多的真學時間和精力。
例如,九年級語文《醉翁亭記》中出現了大量的“而”“也”等文言文閱讀中常見的介詞,教師可以在上課的過程中對這些介詞的使用方法和含義進行一個總結,比如“而”字,可以用來表示并列、順承、轉折、修飾、遞進等含義,文中的“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的“而”字,就是順承的意思。教師如果這樣給學生進行知識的總結,學生很快就能夠形成文言文閱讀的知識框架,掌握到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實現自身語文閱讀意識的升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歸納,能夠讓學生用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開展閱讀,這顯然是與“真學”教學的含義不謀而合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勤于歸納,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當然,在語文的教學課堂上,進行“少教多學”課堂的構建必須要建立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不管運用怎樣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都必須實現與教學文本的充分對接,避免讓課堂教學形式化。教師應當在教學大綱和課改精神的指導下,不斷進行初中語文教學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實現教學資源的特色運用,努力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努力回歸語文教學的實質。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