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凡+李錦芳+陸蘊珊
摘 要:中國正處于信息發展高速期和網絡媒體興盛期,90后大學生借著時代優勢,迅速占領新媒介,他們媒介素養的高度,尤其是媒介自律意識與道德規范的認知度對當代中國的媒介環境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同時,媒介的產生與發展也影響著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等。為此,需要了解90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真實情況,通過實地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對廣州地區的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果及其媒介自律意識與道德規范的認知度,追根溯源,從而促進90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媒介素養觀念,凈化媒介環境。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素養;對策;道德規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005-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01
當今,大眾傳媒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任何人都無法避免地受到它的浸染。然而,網絡傳媒文化水平良莠不齊,低俗暴力、消極虛假的網絡信息也包含其中,有損網民的身心健康。例如,范瑋琪因在閱兵當天曬其雙胞胎兒子,遭到網友抨擊不愛國,形成網絡“冷暴力”,令范瑋琪不得不刪去博文。我們不難發現,網友對范瑋琪的抨擊只是因為你沒做大家正在做的事、沒做他們認為你應該做的事,而這就是不道德,這種“網絡冷暴力”正體現出部分網友低層次的媒介素養。
中國正處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而90后大學生既是這個時代的建設者,也是體驗者。他們緊跟潮流,喜歡追求新鮮事物,但同時他們又是容易沖動,自制力差,思辨能力低下的人群。由此可見,我們有必要了解90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真實狀況,分析大學生媒介自律意識與道德規范的認知低下的原因,探討研究出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身心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媒介素養的概念
媒介素養概念最早在30年代的英國出現,20世紀90年代后期這個概念引入我國。媒介素養的概念很多,目前還沒有統一定論。美國全國媒介素養指導會議曾經指出媒介素養是獲取(Access)、分析(Analyze)、衡量(Evaluate)及傳播信息(Communicating)的能力;大衛·白金漢姆(David Buckingham)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綜合而言,媒介素養是指公眾面對各種媒體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體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具體包括對媒體信息選擇、理解、評價、質疑、創造和批評的能力。
二、媒介自律意識與道德規范的認知低下和成因分析
在信息繁雜的網絡媒介時代,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媒介素養尚處于自覺狀態。他們接受的媒介素養知識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網絡接觸,通過自身經驗來培養媒介素養而并非通過科學理論指導。這種主觀意識形態下形成的媒介素養水平低下,具有盲目性,對信息缺少深層次的思考。最重要的是不能引導大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而有效的甄辨與抵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網絡道德規范的判斷。由于大學生對網絡規范的認知模糊,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成為不良信息的“傳播者”。調查結果顯示,面對網絡上泛濫的不良信息,會主動接觸的大學生有21人,占7.04%,從不主動接觸的占45.15%,偶爾接觸的占47.49%。反映出90后的大學生判斷力與自制力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影響、甚至誤入歧途。
網絡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的迅猛發展給社會帶來文明與便利,另一方面,網絡信息因為網民淺層次的媒介素養遭到扭曲和濫用,對社會造成難以消除的影響。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上低俗可笑的信息時,選擇忽略的同學有36.57%,笑過不轉發的同學占59.73%,而閱讀后果斷轉發的同學占3.69%,大學生網民作為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傳播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面對誘惑往往難以冷靜思考,不能克制自己,不能正確地掌控道德和信息獲取之間的平衡點,從而喪失自身的自律能力,容易受其污染。
在自由開放的網絡平臺上,許多大學生缺乏批判力與自制力,不能正確對待網絡上的低俗信息,反而因為好奇心理作祟,受到低俗信息的荼毒,喪失自律能力。調查顯示,在受訪的299位大學生中,會經常在網上發布不良情緒,粗言穢語,低級趣味等等信息的占1.67%,從不發布的有206位,占68.89%,但偶爾發布的人數不少,占29.43%,總的來說,有30.1%的大學生會因為受到情緒影響,選擇在網絡上發布不良信息。多數的90后大學生可以意識到發布不良信息、低級趣味信息的消極性,但仍有部分90后大學生在信息分享和傳播上表現得十分情緒化。
網絡隱私權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活動領域與個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隨意轉載、下載、傳播所知曉他人的隱私,惡意誹謗他人等。然而,受訪學生中,有10名同學經常使用媒介去窺探他人隱私,從不使用的同學有71.23%,但偶爾使用的則占25.41%。90后大學生媒介的道德規范認知不足,部分大學生會選擇通過新興媒介去窺探他人隱私。
傳播學者懷特說:“社會上存在大量的新聞素材,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一個選擇取舍的過程?!痹凇笆欠裉骄啃畔⒌恼鎮魏蟛呸D發”的調查中,36.3%的大學生選擇了會深究才轉發,6.06%的大學生選擇了不會深究,立即轉發,但是有57.57%的大學生認為會閱讀,但不理會不轉發。由此可見,面對網絡上繁多的信息,有93.87%學生還是可以做到認真篩選和過濾,但對信息源、受眾群體卻沒有進行深度的思考,也沒有探求信息的可信度。所以說90后大學生具有媒介的分辨能力,但缺乏媒介的分析能力。90后大學生只對信息進行淺閱讀,并沒有深入地去探究信息的真偽,從而很容易形成傳播學中所說的“刻板成見”,慢慢地,大學生判斷網絡信息的真偽就會慣性地使用“第一感”來甄別,而這往往造成大學生對信息的判斷錯誤,導致大學生媒介素養每況愈下。
三、90后大學生媒介自律意識與道德規范認知低下的對策
通過調查,針對上述幾個問題與現象展開討論分析,我們發現90后大學生媒介素養不高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個人與教育體系這兩大方面對于90后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個人與教育體系共同努力,才能使90后大學生媒介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一)個人
90后大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他們熱衷于追求新事物,同時又是自制力較弱的群體,面對網絡上泛濫的低俗可笑的不良信息,容易受其誘惑,多數人會偶爾主動去接觸,會點開查看低俗可笑的信息,更有人會主動傳播這些不良信息。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我們不難發現媒介傳播著一些黃色暴力、消極反動的信息,這些不良信息會迅速擴散,并且侵蝕我們的頭腦,即使我們不是主動接受,但被動接受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同時,90后的大學生普遍喜歡關注軟新聞,對于娛樂大眾的新聞總會拿來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對較為枯燥的、關于國家利益的硬新聞卻少有關注。軟新聞比硬新聞更容易出現低俗化,更多的不良信息大多來自軟新聞,正因為如此,低俗、不良信息在90后大學生中受眾面更廣、影響力更大。所以,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對于媒介傳播的信息加以分析,不盲目跟風評論,應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提高對信息的透析度,學會獨立思考,自發地過濾不良信息,不憑自己的第一感覺來判斷信息的好壞,更不做不良信息的傳播者,使自己、使身邊的人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影響。同時,90后大學生更要樹立起一種社會責任感,保持公民應有的社會情操,培養正確的政治觀,對于硬新聞同樣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非避而不看。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能從源頭上杜絕不良信息的傳播,那就盡可能多地關注國家大事,少去接觸軟新聞,盡可能減少低俗等不良信息的傳播與影響。
90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和法律意識都比較薄弱。媒介道德素養主要表現在媒體受眾在接觸和使用媒介信息時所體現的道德意識和自律能力。大學生對于網絡道德規范認知總體比較模糊,對于網絡安全、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對侵權盜版、網絡違規等行為雖有認識,但自律與他律意識都比較薄弱。在調查中我們發現,90后大學生中也不乏存在使用媒介去窺探他人隱私的現象,最常見于娛樂新聞,90后大學生的獵奇心理驅使他們喜歡閱讀涉及明星私隱的娛樂新聞,甚至一些90后大學生會在相關網站上高聲談論明星的婚姻情況、家庭成員等,大肆傳播明星的“走光照”“丑照”,然后進行人身攻擊。有一個詞在90后大學生圈子里并不陌生——“人肉搜索”,某些大學生會通過“人肉搜索”去尋找他想要了解的個人信息,這樣就可能會涉嫌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因此,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增強網絡道德規范意識與法律意識,在使用媒介的時候知法守法,不應借助大眾渠道來揭露隱私、討論隱私,更不應跟風評論他人私事,造謠是非。我們要懂得保護好自己的私隱,更要學會保護他人的私隱,要學會尊重他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
90后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較弱。從對媒介的信任度、辨別新聞報道的真假中即可得知90后大學生是否具備對媒介信息的分析分辨能力,在調查中,絕大多數學生可以做到過濾媒介信息,進行選擇性閱讀,卻并沒有對信息源、信息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辨別其真偽,甚至有少部分學生對媒介上的信息全盤接受,并且轉發傳播,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2013年4月8日,某大學學生李某在微博上發布虛假信息“前段時間盛傳的青田發現H7N9是真的”導致人心惶惶。無獨有偶,同年4月15日,大學生鄭某在微博上多次發布“要發動恐怖襲擊,炸毀湖州市政府”的帖子。最后警方介入平息事件。“碘鹽可以治療核輻射”“日本核泄漏會蔓延到中國”等等,傳播這樣的假信息在90后大學生中并不罕見,因此類事件被治安拘留的大學生也不乏其人。所以對于網絡上的非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我們要學會多問個“真的嗎”,要多方求證,在沒得到確切的證實之前,絕不輕易地轉發傳播信息。在閱讀信息時,不要靠“第一感覺”來判斷信息,因為我們的知識有限,并不能很好地分析信息,所以我們要開拓自己的知識面,以免在閱讀到假信息時誤以為真。
90后大學生思維相對活躍,處于思想形成期,新媒介作為一個相對開放的平臺,成為了90后大學生傳播自己的思想,發布一些個人觀點、言論和消極情緒的熱門渠道,不少90后大學生會在新媒介上宣泄自己的負能量,帶有個人色彩的、較為偏激的社會言論造成社會情緒低氣壓,消極氣氛濃重。因此,90后大學生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雖有言論自由,但要注意后果,學會言論得體。在生活中遇到煩惱,產生不良情緒時,可以選擇適當的方式排解煩惱,少把消極情緒發布在傳播面廣、傳播速度快的媒介上,導致負面情緒擴大化。
90后大學生應該是有深度、知法守法、理性思考、素質涵養高的群體,應拒絕一切不良信息,尊重他人隱私,明辨信息真偽,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做一個媒介素養高的當代大學生。
(二)教育體系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包括多個主體,除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受眾——大學生以外,媒介環境和教育體制也在這項系統工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將對調查問卷中出現的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對高校、教育機構和媒介機構應采取的措施進行分析提議。
1.高校教育。雖然大部分大學生有一定的媒介素養,但是仍然存在少數的大學生媒介素養較為低下,表現為對媒介信息的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不強。大學時期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處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無疑會受到各種媒體的影響,這種影響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大學生是新媒介的主要使用者,善于在新媒體中傳播信息、發表言論,也容易輕信新媒介上的流言,缺少對信息和媒介的批評、分析和判斷。因此,實施媒介素養教育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也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前景。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將大學生使用媒介的行為變成一種內化的、長效的約束力,使其對媒介信息的真偽有更高的判別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學校教育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學校應該成為推行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擔當者。有學者指出,公民的媒介素養是一種學習型的養成,雖然它本質上屬于“終生學習”的范疇,但是媒介素養教育卻是學校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面對現階段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各高??梢圆扇∫韵麓胧?。
第一,在大學教育課程中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對于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學校可以在傳授他們專業的新聞傳播的基礎知識外,把媒介素養教育也融入到專業課程中,使其與新聞傳播專業相結合。讓他們在學習和實踐新聞傳播理論的過程中,提高對新聞媒體和新聞信息的判別和質疑能力,逐漸完善自己的媒介素養。同時,對于一些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學??梢匝堃恍I的講師或者教授來為全校的大學生講授一些以媒介素養為主題的專題講座,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對媒介素養有初步、進而深入的了解。
第二,把媒介素養教育編入課本,提高師資隊伍的媒介素養水平??陀^地講,媒介素養的概念和相關理論在中國引入和發展的時間尚短,還有待結合中國國情提出有針對性的觀點和看法。學者們對媒介素養還是僅限于理論研究和介紹,對媒介素養教育缺乏有效和廣泛的實踐。對于媒介素養和媒介教育,學者們的研究和關注局限在學術期刊和論壇上發表文章,局限于和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結合,尚沒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識普及讀物,沒有將媒介素養教育和我國當前的教育狀況結合起來。當前,中國現階段使用的媒介素養教育教材中的理論多是從國外引進的,他們提出的理論多是結合了他們悠久的媒介教育歷史提出的,有一些對于我國現階段的媒介教育狀況并不適用。所以,我國高校的資深教授和相關的媒介學者可以編寫適合我國現階段媒介教育狀況的書籍,依據當前大學生出現的媒介素養問題來提出解決方案和教育理論,讓大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知識。
此外,學校還應該適時地對媒介教育師資隊伍進行建設,定時對他們的媒介素養意識進行考察,請校外的媒介素養專家和媒介業內人士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媒介素養能力,讓他們把媒介素養教育知識融入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把自己對媒介素養的理解傳達給學生。
2.媒介教育。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除了高校教育以外,大眾媒介機構本身作為媒介信息的傳播體,也應該規范自身的機制,并積極參與到大學生的媒介教育中來。首先,媒介機構作為傳播信息的源頭,應該抵制商業利益的操控,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將信息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平衡。公眾媒介可以通過制作、播放一些以媒介素養教育為主題的節目來弘揚一種正確的媒介價值觀念。同時,公共媒介還可以給大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平臺,如論壇、信息評論等,讓大學生在發表自己的媒介觀點的同時也可以與其他同齡人一起分享,形成一個思考、討論的氛圍,從而加強大學生對正確的媒介素養觀念的認識。此外,媒介機構還可以與各高校進行聯合,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到媒介機構參觀實習的機會,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媒介機構的日常運營,讓他們親身了解到媒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更好地去反思自己的媒介行為,更正且樹立一種正確的媒介觀念。
參考文獻:
[1] 黃永宜.淺論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J].新聞界,2007(3):38-39.
[2] 張志安.解讀“媒體素養教育”[J].傳媒觀察,2005(4):23-24.
[3] 張男星,王炳明.當前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研究報告[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9):70-82.
[4] 李長月,楊蕓.淺議媒介素養的認知與提高——以“張悟本現象”為例[J].新聞傳播,2012(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