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至
摘要: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有資本的投資性、生產性和增值性基本屬性,兩種資本之間既有積極的互動效應,又有消極的互動效應。人力資本理論是社會資本理論的基礎,二者之間具有邏輯上的關聯性。社會資本理論不僅是人力資本理論的補充,更是人力資本理論的深化和發展。作為研究工具的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都有其各自的理論假設和理論側重點,二者對社會現象的解釋都具有局限性。只有把兩種理論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探索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
關鍵詞:人力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辨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0-04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
Chen Fengzhi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 Economic;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Jiangxi;Ganzhou 341000)
Abstract: The investment, production and value added are the base attribute of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re 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with capital basic attributes. Human capital theory is the basis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there are logical relevances between them. Social capital theory is not only a complementary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but also a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The natures of a theory decaide its validity as a research tool. As study theory tools,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 have their different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theoretical focus. Both have their limitations o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omplicated social phenomenon, we must combine the two theories.
Keywords: Human Capital Theory; Social Capital Theory;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理論后,在國際政治、經濟和教育領域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20世紀8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和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相繼提出社會資本理論,作為人力資本理論的補充和深化迅速運用于世界政治、經濟和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兩種資本理論的辯證關系,理論界多有分析和闡述??茽柭J為在通常情況下,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相互補充。[1]356-357林南則認為社會資本有助于人力資本的生產,而人力資本也可以導致社會資本的增加。[2]95國內也有部分學者對人力資本理論與社會資本理論的關系做了研究。這些研究大多從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性出發,探討了人力資本理論到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軌跡,分析了社會資本理論對教育經濟學中經濟增長的新解釋功能。為了更加深入地探討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之間的辨證關系,本文在區分兩種資本本身和兩種資本理論解釋工具的不同層面分別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具有資本性質的兩種資本之間的關系
作為具有資本性質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可以從他們所具有的一般資本屬性、二者的互動關系和功能上進行比較分析。
1.二者均具有資本的一般屬性
人力資本概念出現以前,資本概念所指僅限于有形的物質資本。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人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物質資本上,具有時代的局限性。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廣義資本觀的產生,撇開社會制度的差異,市場經濟中資本可以定義為“凡可以獲取利潤之物都是資本”[3]?!胺彩穷A期將來能獲得一定的利潤或收益,而在目前一定時期內付出代價獲得的所有物,就是資本?!盵4]因此,資本的一般屬性具有投資性、生產性和增值性等特征。
首先,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是一種投資,都需花費成本才能形成。人力資本強調通過獲取知識、形成能力、保持健康等過程的投入,需要通過對個體自身一定的投資形成。社會資本可能是個人后天獲得,也可能是先天存在于社會結構之中。要獲得嵌入于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社會資本,就得投資來維護這種關系。因此,“社會資本的生產不能夠不花費成本,它也需要投資——即使不投資金錢,至少也要投資時間和精力?!盵5]只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資對象有所不同,人力資本投資于個體自身,而社會資本投資于個體或組織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
其次,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具有增值性。物質資本的使用過程本身是損耗的,而人力資本的使用過程是增值的。[6]人力資本會隨著勞動者不斷的學習和應用知識而積聚和增多,但如果人力資本長時間處于閑置狀態,人力資本便會逐漸退化而貶值。社會資本也一樣,利用得越多,價值越大,不會由于使用而減少但會由于不使用而枯竭,具有再生性特征。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可以在使用和生產過程中增值。正如奧斯特羅姆所言,“如果不使用,社會資本就會迅速惡化。如果不經常鍛煉自己的技能,個人也會迅速地喪失其人力資本?!盵7]
2.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互動關系
首先,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二者之間能夠互相促進。社會資本有助于產生人力資本,社會關系廣泛和經濟條件好的父母能夠為孩子獲得較好的教育、培訓以及技能等創造更多的機會。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進雙方人力資本的增長,互相學習、互通信息使雙方人力資本在無形中增加存量。同時,社會資本還有整合人力資本的作用,社會資本以其獨特的合作機制,對一定范圍內的人際關系加以整合,通過提高有效利用率,激活、放大有限的人力資本,產生總體人力資本的整合效應。因此,人力資本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了其能否充分發揮潛能。
反過來,人力資本也會促進社會資本的產生,受過良好教育與培訓的個體社會交往能力強,往往能夠接觸和融入資源豐富的社會圈子和團體中。因此,二者之間具有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傊挥腥肆Y本而沒有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的效用就不能充分發揮,同時人力資本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會意義。反之,如果沒有人力資本做依托,社會資本就會成為無根之木,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性。[8]
其次,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功能具有互為補充的關系。博克斯曼和費拉普(Boxman and Flap,1991)發現,當社會資本缺乏時,人力資本對收入的影響較大,而當社會資本充裕時,人力資本對收入的影響較少。[9]此外,費拉普和博克斯曼(Flap and Boxman,1998)對荷蘭經理人員的研究發現,對于高層經理,無論其人力資本處于什么層次,社會資本都會帶來更高的收入,但是當社會資本處于高層次時,人力資本的回報會減少。[2]96這個研究意味著人力資本在地位獲得中對社會資本起著補充作用。國內學者徐曉軍認為,在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以人力資本積累的本科畢業為臨界值,在本科以下,社會資本對社會就業的貢獻率大于人力資本,而本科以上則剛好相反,本科水平本身則是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雙重作用并重的狀態。[10]以上研究均表明,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之間存在著相互補充的關系。
3.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間的消極效應
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間具有消極的“馬太效應”。依據社會分層理論,社會資源在社會各層級中的分布是不平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會互相加劇對方在社會各層級中的不平等分布。教育是獲取人力資本的最主要途徑,教育支出水平決定了人力資本質量形成的高低。而教育機會和教育支出水平的直接關系者是家庭,在眾多的家庭特征因素中,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文化程度、家長的職業以及家庭所處的地域環境等社會資本直接影響人力資本的獲得。因此,擁有較好社會資本的個體更容易獲取質量較高的人力資本。反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個體更容易產生和利用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社會階層中的分布存在著互相對應的關系。這就使好者更好,差者更差,加劇兩種資本在社會各階層中的不平等分布。
有時人力資本的提高是以犧牲社會資本為代價的。愛丁堡大學的斯庫勒(Schuller)教授在1997年的研究發現,一些個體總是沉浸在他們學習的課程之中,而沒有一點把所學的東西與別人分享的意識,包括朋友、同事、家庭和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人力資本因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而提高,但這種提高是以削弱人際溝通和人際關系為代價的。如果人力資本的積累確實獨立于社會環境之外,這種人力資本至多只有很有限的社會和經濟價值,而且這種人力資本也很可能會消逝。[11]社會資本同樣對人力資本有著消極的效應。波斯特提出了“消極社會資本”概念,認為社會資本限制了個人自由,社群或團體的參與必然產生服從的要求,組織和團體的規范對個體產生嚴格的控制水平,這樣很可能抑制了個體人力資本的發揮,抑制了個體創造性思維的產生,使人力資本的激勵功能受到影響。這樣,組織規范就被用來消除秀異之人,并且可能強迫更有野心的組織成員離開,從而使組織或團體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總量都受到損失。
二、作為資本理論研究工具的兩種理論之間的關系
1.社會資本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的延伸和發展
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都是廣義資本觀發展的結果,人力資本為社會資本的提出建立了詞源上的基礎。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與社會發展史上第一次將資本概念從錢物擴展到人本身,啟發了人們提出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再在人本身的基礎上往前進了一步,將資本概念延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因此,社會資本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的一種延伸,更是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深入和發展。
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都有其自身的理論假設,人力資本理論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理性的個體追求功利的最大化。根據這一假設,社會由眾多獨立的個人組成,每個人的行動都是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社會系統的活動便是這些個人行動的總和。但是這一假設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實有不同,“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并非獨立地行動,目標也并非以獨立的方式予以實現,個人追求的利益更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1] 352因此,科爾曼和新經濟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格蘭諾維特等對人力資本等經濟理論都有著非常直接的批判??茽柭f,“經濟理論存在一種失誤,即使在新制度經濟學中也不例外,忽視個人的關系及其社會關系網絡對產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確定和實施規范的重要影響”。[1]353每個人的行動都是嵌入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中的,科爾曼認為的理性行動就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為了獲得一定的資源而通過人際關系或社會關系網絡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行動。格蘭諾維特全面駁斥了“人的不完全社會化”,他對主流經濟理論提出了相同的批判,他認為經濟交易是嵌入于社會關系之中的。主流經濟理論的失誤在于,忽視了個人關系及其社會網絡對產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確定和實施規范的重要影響。[12]也就是說,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的是獨立的個體,是沒有經過社會融合的人,社會中的人還有其它各種非理性、非經濟、持久起作用但變化緩慢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追求。人力資本的個體依附性特征決定了人力資本理論運用的局限性,忽視了群體人力資本的研究,尤其無法解釋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關系。而社會資本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中,它關注的是處于各種社會結構中的人。因此,理性社會人可以說是社會資本理論的假設基礎,它試圖把人力資本理論的微觀層次的個人選擇與宏觀層次的集體和社會選擇結合在一起,是資本理論假設的一種進步和發展。
社會資本理論突破了人力資本理論單純將人作為資本要素的研究,將人提升到資本運用的主體地位。社會資本理論對人的審視層次更高,更接近人本身具有的主體生存狀態。社會資本理論的提出反映了社會科學中一度削弱和低沉的人本精神的復興。理性選擇范式雖然順應了市場對社會全面滲透的現實,但是夸大了生活中沖突的一面,對人的理解片面化、實用化,追求定量分析和指標體系背離了社會科學研究關注人、完善人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精神,忽視了社會心理的人際關系、群體間關系的作用。[13]另外,社會資本理論直接把社會心理這一無形資本因素引入了對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分析中,彌補了人力資本理論在這些研究領域中的不足和缺陷,使許多社會現象更加全面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在研究視角上,人力資本理論雖然也從世界各國之間競爭的角度涉及到宏觀視野,但是總體上還是微觀個體分析法,從個體人力資本的投入成本與產出效益分析人力資本。[14]社會資本理論同樣關注微觀個體的行為選擇,關注影響微觀個體行為選擇的社會關系。但社會資本理論更傾向于宏觀分析法,從群體人力資本的角度,研究什么樣的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心理結構能夠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經濟增長。這是社會資本理論對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方法的一種突破和發展,也是人類社會科學研究進步的一種明證。因此,無論從理論假設和理論內容上,還是從理論研究視角上看,與其說社會資本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的一種補充,不如說社會資本理論更是對人力資本理論的深化和發展。
2.社會資本理論深化了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教育等領域的運用
人力資本理論源起于經濟研究領域,解釋了經濟增長中的“余數”和“列昂錫夫”之謎等問題,指出了教育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但卻無法解釋具有相似人力資本的地區和國家之間經濟增長的差距問題,究其實質是因為人力資本理論沒有深入到經濟增長的全部因素。
同時人力資本理論也無法解釋在不完善和信息不充分的市場經濟中的許多社會現象,比如教育發展并不能完全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等。正如布爾迪厄所說的,“經濟學家的可貴之處在于明確提出了教育投資與經濟投資(及其演變)的利潤率之間的關系問題,……他們無法解釋不同的行動者或不同的社會階級,為什么分配在經濟投資和文化投資上的比率會如此地差異懸殊,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系統地思考不同的利潤的可能性的結構,這一結構是各種各樣的市場提供給那些行動者或階級的,這一結構的差異在于,財產的數量與構成情況的各不相同?!盵15]193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只看到人力資本投資的未來收益,卻沒有注意到人力資本投資來源的差異性特點,不同階級(階層)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差距是明顯的。而且“教育資格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收益也依賴于社會資本,而這種社會資本又是繼承得來的,它又可以用來支持人們獲得那種收益”。[15]194因此,人力資本投資理論雖然從一開始就具有人文主義的內涵,但卻始終沒有超出經濟主義的范疇。因為人力資本理論從一開始就排斥了人的社會性的特性,而社會資本理論顯然深化了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教育等領域的運用。
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資本在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經濟學術語提出的。盧里(Loury)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對勞動力市場的研究,他在對不同群體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差異進行比較后指出,以社區性的社會(關系)資源體現的社會資本決定了處于不同地位的群體的收入和就業機會。[16]最近,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利用社會因素來解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所存在的貧富差異,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觀念:影響經濟績效還存在一種新的資本性要素——社會資本。[17]
社會資本是解釋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決定因素。國外多位學者采用跨國截面數據研究表明,那些社會資本存量較高的國家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18]國內學者崔萬田等指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社會資本的差異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優質的社會資本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劣質的社會資本則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19]類似這樣的研究還有很多,這些研究不僅深化了經濟領域的探討,而且也明確了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即社會資本影響人力資本的形成,人力資本的積累又有效地促進了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社會資本又通過影響人力資本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均是作為生產要素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增長。
自舒爾茨采用收益率法測算了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資對美國1929-1957年間的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高達33%后,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被眾多學者所證實。由此,人力資本理論成為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人力資本理論成為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研究工具。隨著世界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本理論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局限性日益顯現,時代呼喚新的教育經濟理論。比如國內學者蔡曉良和蔡曉陳采用信任衡量社會資本,研究發現我國各省市區的社會資本與人均教育經費和人均學雜費顯著正相關,與1997—2004年文盲率顯著負相關,與1997—2004年高中及大專以上人口比率顯著正相關。[20]借鑒社會資本理論對人際關系、社團組織、網絡溝通以及規范契約等的研究,在教育經濟學研究中,教育對經濟的影響同樣也會因為教育對人際關系、社團組織、網絡應用以及契約規范的影響而對經濟產生影響。它會遵循著“教育—社會資本—經濟增長”,即教育促進社會資本的增長,社會資本增長促進經濟增長的規律,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21]因此,從社會資本理論這一新的視角研究教育對社會資本投資、形成與影響以及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我們才能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
三、結語
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屬于資本的一種形式,都具有資本的基本屬性,二者既相互補充,又相互促進。而且二者之間既有積極方面的互動性,也有消極方面的互動效應。人力資本理論適應時代的需要破土而出,社會資本理論又是在對人力資本理論批判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二者之間具有邏輯上的關聯性。一種理論的性質決定了該理論作為研究工具的有效性,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都具有自身固有的基本特性,因此,無論單獨運用哪一種理論來解釋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等現象,均顯示出其固有的理論本身的局限性。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只有把兩種理論結合起來才能對一些社會現象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