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青
摘要:新古典經濟學由于假設缺乏現實性,而面臨眾多批判,尤其是勒斯特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企業定價并不是按照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定價,進而批判利潤最大化的假設。弗里德曼于1953年發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來反駁這類批判以及闡述自己的方法論思想。本文主要是基于《實證經濟學方法論》這篇文章,探究弗里德曼的方法論思想,主要從科學哲學、實證與規范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論的檢驗問題來探析弗里德曼的方法論思想。
關鍵詞:弗里德曼;方法論;實證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0-02
導言
弗里德曼在1953年發表論文《實證經濟學方法論》,集中體現了弗里德曼的經濟學方法論思想,引起了經濟學內部關于經濟學方法論一場持久的爭論。一方面,弗里德曼的這篇論文是對以經濟學假設非現實性批判的批判,而另一方面,又引起了更加激烈的方法論之爭,以弗里德曼為主的預測主義和以薩繆爾森為主的描述主義。正如布勞格所稱:“弗里德曼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是戰后經濟學方法論的中心著作,這就是實際上每個現代經濟學家在他或她的職業生涯的某個階段都閱讀過的一篇論方法論問題的文章。”由此可以知道弗里德曼在經濟學方法論上的貢獻以及其影響。因此,重新回顧和理解弗里德曼的方法論思想,對于了解20世紀的經濟學方法論及其爭論有重要意義。
一、科學哲學思想
弗里德曼在完成其碩士學位以后,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從事實證方面的研究,這段經歷使弗里德曼認識到經驗數據和實證研究的作用。其《美國貨幣史:1867-1960》體現了實證思想在其實踐中的運用。在方法論上,無疑,弗里德曼十分強調經驗證據。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之間關于獲取證據時是不同的,自然科學能夠通過反復的可控實驗獲得實驗數據,而弗里德曼不認為實驗數據就是科學證據的唯一證據,經驗證據也能表明理論的正確性或錯誤性,并且構造理論和檢驗理論中,經驗證據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
哈奇森將波普的證偽主義引入經濟學,經驗證實面臨不對稱論題的批判,即歸納以有限的現象為基礎,證明解釋無限的理論,這存在邏輯上的跳躍。所以,波普《猜想與反駁》中提出他的證偽主義:“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的標準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受其影響,弗里德曼也是證偽主義者,認為經驗永遠不能證實一個理論,應該對理論始終保持批判的態度。弗里德曼認為“唯有實際證據才能說明這種理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實際證據永遠都不能‘證實某一假說的正確性,它只可能通過無法將該假說駁倒來顯示該假說的正確性。當我們說到某一假說已經在實踐中得到了確認時,我們通常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弗里德曼的“證實”一詞代表了理論較少地與經驗沖突,并且對于理論只是“暫時接受”,堅持對待理論始終應該是一種批判的態度,因為目前這個理論沒有或者很少遇到反駁,不代表理論本身正確性,所以實際上弗里德曼所持有的是證偽主義的觀點。
弗里德曼指出任何一種理論都必然是暫時的,并將隨著知識的進步而不斷變化,他不認為存在絕對的真理,理論包含有說明假說有效的部分,而這一部分隨著我們經驗的增加以及知識和技術的進步,有可能被修正,故絕對正確的理論是不存在的,而存在的理論不代表就是真理,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獲得更加有效的理論。對理論的不斷研究是一個逐漸逼近真理的過程。除了證偽主義的思想,在真理觀上,弗里德曼與波普的觀點也是類似的,波普早在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中就表示:“科學不是一個確定的或者既成的陳述系統;它也不是一個朝著一個終極狀態未定前進的系統。我們的科學不是絕對的知識:它決不能自稱已經到達真理,甚或像概率一樣的真理替代物”。
科學哲學角度上,弗里德曼是經驗證偽主義者,強調經驗證據的重要作用,并且他認為科學是一個不斷逼近真理的過程。
二、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的科學
經濟學家之間一直存在經濟學的實證性和規范性的爭論。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西尼爾、穆勒、凱恩斯等主張區分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主張建立實證經濟學;而羅賓遜、薩繆爾森、海爾布倫納等認為經濟學離不開規范分析,主張將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結合。弗里德曼繼承了約翰·內維爾·凱恩斯的觀點,主張區分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將經濟學建成一門實證的科學。
弗里德曼認為實證經濟學是不包含任何倫理觀點和規范的判斷,僅僅是研究一個“是什么”的系統。就如思諾—凱爾恩斯—凱恩斯傳統那樣,“是什么”與“應該是什么”是兩個不同的系統,經濟學是用來正確地預測經濟狀況發生的任何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的系統,不是對經濟問題的評價,它的效果是要根據它所作出的預測與實際情況之間的比較來判斷。甚至弗里德曼不僅認為實證經濟學是客觀的,而且是與自然科學一樣客觀的。
但是,弗里德曼承認在某種程度上,將經濟學建成一門實證科學是困難的。這是因為經濟學問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必然是在自己的經歷和能力范圍內思考問題,而正是這樣才很難保證做到不包含價值判斷;另一方面在于規范經濟學依賴于實證經濟學,政策結論是依賴于人們對于做一件事情的后果的預測,而預測又產生于實證經濟學。
既然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之間的混淆難以避免,為什么要堅持將經濟學實證化?弗里德曼指出人們在經濟政策上的分歧主要來自于對所采取的經濟行動后果的預測的不同,主要是實證方面的分歧,所以經濟政策上意見的一致,較少的取決于規范經濟學本身的進步,而較多地取決于那種所得出的結論應該而且值得人們廣泛地接受的實證經濟學的進步。所以這意味著我們將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明確地區分開來的原因是這樣有助于人們在政策問題上達成一致。
經濟學的學科性質上,弗里德曼主張將經濟學的實證化,強調經濟學理論的預測作用和經濟理論預測上的進步消除政策異議的作用。
三、假設與理論檢驗的非相關性
弗里德曼反對通過一種假說的假設的真實性來檢驗這種假說。他通過三個非經濟學的例子來說明他的這種觀點,并且在最后由非經濟學的例子過渡到對經濟學的假說的討論。第一個例子是物理學中的落體法則的假說,第二是構造了一個生物學的例子,第三采用了一個關于人類行為的例子。這三個例子逐步從自然科學過渡到社會科學,一步步的逼近經濟學的基本假說,為新古典經濟學的收益最大化假說辯護。通過落體法則的例子,說明了假設這個概念是模糊的,并且不可能通過假設的真實性來檢驗理論;樹葉和臺球高手的假說說明了即使假說假設不真實,但是含義與現實情況是一致的,那么理論就有合理性,進而用類似于臺球手的證據為收益最大化辯護,反駁了通過說明收益最大化假設不符合現實,而批判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做法。批判者批評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不現實,但是批判者并沒有提出更好的補充證據,弗里德曼說“他們幾乎完全都是根據假設與現實世界之間所謂的可以直接感覺到的差異而做出的。”
為什么人們廣泛的相信能夠通過假設的真實性來檢驗理論的合理性?弗里德曼認為這是人們難以通過檢驗經濟假說的預測而檢驗經濟假說的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首先,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因為社會科學不能夠進行受控實驗,一般情況下,社會科學依據的是已經發生的偶發性事件來作為理論證據。這形成了預測檢驗的障礙。其次,社會科學所依據的經驗證據非常豐富,弗里德曼強調,社會科學的豐富的經驗證據實質上彌補了社會科學無法進行受控實驗的短板,但是由于經驗說提供的證據相比于實驗證據,往往是間接、不完全和難于理解的,這又是通過預測檢驗的另一障礙。正是由于這兩個障礙的存在,使得人們獲取預測信息有障礙,轉而傾向于直接檢驗假設與“現實”之間是否一致這種相對簡單的方法。弗里德曼批判這樣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認為這種觀點不僅是根本錯誤的,而且造成了許多危害。同時,他指出,與受控實驗相比,有時經驗所提供的證據也是一樣直切而且確定的,所以他堅持理論的預測所謂理論檢驗的方法。
雖然弗里德曼反對通過檢驗假說的假設來檢驗假說,并且認為假說的假設的現實性與理論的合理性是不相關的,但是他并不否認假設的重要性。反而他總結了關于假設的三個方面的作用。第一點,假設常常是對理論的一種簡潔的描述方式或者表達方式,就像樹葉的例子中,樹葉試圖使他們得到最大化的陽光就是一種足夠簡潔的表達,另外一種復雜的表達,是將有關樹葉密度的各種情況全部描述出來;第二點,假設作為理論的間接檢驗標準。其一是,如果一個理論的假設本身可以看做理論的含義,我們就可以用假設的現實性來獲得理論的可接受的間接證據;其二,有相同假設的不同理論之間,可以互相作為可接受的間接證據;第三點,假說需要一個明確說明假說有效的條件的部分,而假設有時候提供了這樣一種簡便的方式。
弗里德曼始終認為對理論的檢驗依據的是理論的預測。理論作為一種實質性的假說體系,應該根據對其希望解釋的一系列現象的預測能力來進行檢驗,如果假說的預測與實際的情況相沖突,那么假說就應該被拒絕,如果假說的預測與實際情況不沖突,那么就應該被暫時的接受,如果在很多情況下都沒有與實際情況相沖突,那么理論的可信度就非常高。對于預測,弗里德曼強調,預測不僅僅是指對未來的事情的預測,還應該包括對已經發生但尚未進行觀察或者是預測者不知道的已經發生的現象的預測。這里是不同于解釋的,解釋應該針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在通過預測來檢驗理論的合理性上,弗里德曼特別強調“這種假說試圖解釋的那類現象。”在弗里德曼所舉的例子中,在落體法則中,環境是不是真空不是理論所試圖解釋的現象,樹葉的例子中,樹葉是否能夠有意識的選擇位置,也不是理論所試圖解釋的現象,弗里德曼認為這種現實與假說的沖突是與理論的合理性不相關的,在檢驗預測是否與現實相沖突時,這個現實要是假說試圖解釋的那類現象。
理論檢驗方面,弗里德曼認為通過假設的真實性來作為檢驗理論的標準是不正確的,并且批判這是在預測檢驗面臨困難時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唯有通過預測來檢驗理論才是正確的標準。
四、結論
弗里德曼的方法論思想反映在三個方面,首先弗里德曼德曼是經驗主義者,特別強調經驗在經濟學中的作用;在經驗主義者中,他是站在證偽主義的陣營中,主張理論永遠都不能被證實,但是理論能夠被證偽,支持波普的對理論應該保持批判態度的觀點。其次,對于經濟學中的價值判斷的問題上,他主張將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區分開來,這樣有利于在經濟政策問題上取得一致的見解。最后,提出預測是檢驗假說的唯一標準,甚至認為假說越有意義,它的假設就越不現實。薩繆爾森經將這一觀點描述為“理論的一些內容和假設的不現實性是理論的優點,因為只有理論不是現實的復制,那么它才能適用于更多的經驗情況。除非我們用比現實更簡單的事物來解釋復雜的現實,否則我們就會收效甚微”,并稱之為“F-扭曲”,這一命題引發了諸多學者的批判,包括哈奇森、庫普曼、薩繆爾森、西蒙等等,薩繆爾森更是嚴厲的稱其為“科學的畸形的墮落”,布勞格也指出弗里德曼在這里是相當于工具主義的方法論的觀點。雖然弗里德曼的觀點面臨上述眾多批判,但其方法論思想對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事實不可否認,約翰·波頓對弗里德曼方法論的評價是:“弗里德曼關于方法論的規定,對后來經濟研究的方向,起了一個一般性的有益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黎明星,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14.
[2]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胡雪峰,武玉寧,譯.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3]J·R·沙克爾頓,G·洛克斯利.當代十二位經濟學家[M].陶海栗,潘慕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63.
[4]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M].傅季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5]卡爾·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M].查汝強等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6]約翰·內維爾·凱恩斯[M].黨國英,劉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7]G.C.ARCHIBALD,HERBERT A,SIMON ,PAUL A,SAMUELSON.Discu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