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紅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11-01
經典載道,文以化人。傳統文化不僅能讓少年兒童真切感受民族文化的優秀,而且使他們的情操得到陶冶,品格得到提升。要想讓孩子成人成才,必須要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引領孩子規范言行,從小樹立一顆愛心,懷有一顆善心,堅守一顆良心。基于此,我校家長學校在組織家長開展經典親子閱讀的基礎上,以《弟子規》、《三字經》等為教本,利用生活實踐舞臺,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實際相結合,開展“導學、導言、導行、導疑”活動,切實培養孩子基本道德品質,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藝術。
一、家庭導學——引導有效閱讀,浸潤美麗童心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三字經》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如何有效指導家庭教育,促進家長引導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變得越來越重要。《三字經》中“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
1.創設書香環境,爭做智慧家庭。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善于學習,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難點。結合創建書香家庭活動,我們以家長學校為載體,請文化底蘊豐厚的沈老師作了《讓童年彌漫書香》專題講座。家長還在老師指導下,選擇適合子女閱讀且喜歡的讀物,讓好書走近孩子,走進家庭。“和媽媽共讀一本書”等家庭閱讀活動,在許多家庭中開展起來了。家長的導學為孩子作出榜樣,用孩子的話說就是:“閱讀是我們全家人的開心事兒!”
2.豐富閱讀環境,收獲幸福體驗。
通過家庭教育指導,家長認識到孩子讀書習慣養成過程中,家長行為的示范作用如同熱情與誠懇的評價,勝于說教。據調查,在家長學校引導下,很多家庭都舉行了假日讀書會。爸媽和孩子各看一本書,面對面進行讀書心得的交流,有時爸媽出題考孩子,有時孩子出題難父母,形成了濃厚的閱讀氛圍。這潛心構筑的“閱讀”交流會,無不說明家長正逐步轉變陳舊觀念,肯定、引導、參與,父母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的引路人。
二、家庭導言——引導語言交際,走近文明快樂
父母呼 應勿緩 怡吾色 柔吾聲
——《弟子規》
家庭情感溝通,離不開語言。《弟子規》中“父母呼 應勿緩 怡吾色 柔吾聲”在指導家長和孩子語言交際中發揮了較大的功能,促使孩子從自省走向明理。
1.指導家長學會激勵孩子。
為使家長了解“激勵性”評價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并掌握該評價方法,家長學校利用專題講座進行指導,還組織學生開展了“忌語與寄語”專項調查。研究小組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調查,了解了來自伙伴內心的同一種呼喚:“希望家長多用贊美欣賞的眼光看我們”。他們還對部分家長進行了采訪,撰寫的體會報告在《蕭山日報》刊登,得到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家長們受到了啟示,調整心態,充分發揮了“激勵”評價的特效功能。“怡吾色 柔吾聲”真正收到了點石成金之效。
2.引導孩子走向文明孝敬。
當家長在向魅力語言靠近時,孩子們也在《弟子規》誦讀中走向自省。四(1)班張同學說:“當我讀到‘父母呼 應勿緩時,想到以前玩電腦沉迷,父母喊好幾聲都不應。如果爸媽讓我去樓下買點東西,就會很不耐煩。《弟子規》讓我醒悟到自己的錯誤,我會加以改正。”三(2)班朱同學講述了感悟:“臥冰求鯉”講孝是沒有條件的。我深深被感動了。回想平時跟媽媽說話時,經常用命令口氣說‘媽,你快去給我倒杯水、‘媽,你給我點零花錢。學了《弟子規》后,我學著用商量的、請求的語氣和父母說話了。”
三、家庭導行——引導行為習慣,牽手溫馨和諧
父母命 行勿懶 長者先 幼者后
——《弟子規》
父母行為是一種重要的非語言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留下“刻骨銘心”的痕跡。《弟子規》中“父母命 行勿懶 長者先 幼者后”同樣起到了對孩子實施行為教育的助推作用,成為家庭教育導行的法寶。
1.推行體驗活動,學習自理,孕育愛心。
根據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我們開展了“小鬼當家”活動,要求家長當好孩子的指導老師。學校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提出不同的“當家”任務:低段的孩子學習整理書包,幫爸爸媽媽揀菜、擦桌椅,學洗紅領巾等小物件;中段的孩子學習整理房間,跟父母進廚房見習廚房工作,主動為父母盛飯;高段的孩子學著買菜、做飯、洗衣物,打掃衛生等。這一活動的開展,讓孩子體驗其酸甜苦辣,在培養自主能力的同時學會感恩。家長在指導中,切實感受到孩子的成長。這種由實踐獲得的生動評價,使家庭充滿了溫馨與和諧。
2.樹立良好形象,注重踐行,打造健康。
孫云曉教授講:“現在的孩子,什么東西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心中沒有別人。”孩子的自私值得我們反思。學校通過家校聯誼,使家長深切認識到自己要有意識地做孩子優秀品質的示范者。公民愛心捐款后第二天,高老師接到了一個電話:“高老師,前晚澤煜跟我說捐款的事時,我們正有應酬,沒有及時給他錢。第二天早上又忘了,今天捐行嗎?”語氣里充滿自責。當知道捐款活動已結束時,她遺憾地掛了電話。出乎意料的是,她讓澤煜爺爺帶來一百元錢,請高老師替她買書捐給班級,因為她不想失去這次教育孩子的機會。她這樣做,是在以實際行動彌補自己過失的同時,告訴孩子要學會熱心于公益事業。孩子成長需要“精神供氧者”,而精神上的供氧者,最主要的就是家長。
四、家庭導疑——引導成長困惑,培育健康心情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意
——《弟子規》
家庭教育需要導疑,孩子的成長更需要導疑。因此,我們與家庭建立溝通和聯系,注意傾聽與呵護孩子的心靈,預防問題心情的產生。
1.勤于家訪,悄悄疏導。
孩子的心路里程中,需要愛心的傾注和維護。星期一早上,桂老師在“悄悄話”信箱里取出了一張紙條:“我對小江產生好感有什么錯?我要求與小江同桌有什么錯?媽媽憑什么打我、罵我?老師,你說呢?小項”。桂老師了解事情原委,原來是家長看見了她寫在“悄悄話”本子上要求老師給她換同桌的心里話,以為她早戀,就不分青紅皂白狂轟亂炸。她心里委屈,情緒異常低落。桂老師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多次上門家訪,告訴家長,孩子已進入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是正常的事,不能與早戀混為一談,要引導孩子把美好的感情化為學習的動力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事后小項母親說:“沒想到氣頭上幾句話,會對孩子有這么大的傷害。要不是老師及時指導,后果真是不堪設想。”一段時間溝通后,孩子終于從陰影中解脫出來。利用家訪與家長溝通,一起疏導孩子內心的困惑,這種面對面的指導在家庭導疑中頗有成效。
2.耕于博客,慢慢引領。
要讓一年級新生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方式,需要得到家長的配合。因此我們利用班級博客,一年級老師每個星期給家長寫一封信,把對學生的要求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內容、教育的方法等,都在信中明確地告知。家長根據信中內容去正確引導評價孩子,并把家庭教育中的疑惑放到博客中,彼此交流探討,不少疑難問題在博客中得到了釋然。
實踐中,我們以《三字經》和《弟子規》等優秀傳統文化為教育資源,構建了以“四導”為核心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模式。在芬芳飄香的經典文化家庭教育環境中,家長們用激勵性語言教育孩子,用正能量行為引導孩子。孩子們獲得了“生動活潑和諧”發展的生存權利,不斷涌動出獨特的生命活力,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