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璽 楊佩月 徐娜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的熱點和重點。處于弱勢的民辦高校能不能抓住機遇,錯位發展,以創新求異的思維,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進而培育民辦高校的特異優勢和核心競爭能力,的確在考驗著民辦高校的實力與智慧。
【關鍵詞】創新創業;民辦高校;機遇挑戰
1 問題的提出
《2016安利全球創業報告》于2016年12月16日發布,《報告》中顯示:中國人的創業意愿強烈高達86%,而全球和亞洲的平均水平分別為77%和80%。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12月28日首次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我國有89.9%的在校大學生考慮過創業,18.2%的學生有強烈的創業意向。
有如此高的創業意愿,自然與國家的鼓勵政策密切相關,同時也說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態勢。但問題是面對青年如此高漲的創業熱情,人們自然會問: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順勢而為,提供名符其實以及貨真價實的創新創業教育?這是讓很多人關切的一個問題,也是筆者近兩年一直關注的一個課題。
2 創新創業教育的興起
在國外,創業教育首先在私立高校興起。1947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開設第一門創業課程——《新創業管理》。此后,創業教育倍受關注。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創業教育作為21世紀青年的第三本護照,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并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創新創業教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趨勢。2013年7月,美國商務部發布《創新與創業型大學:聚焦高等教育創新和創業》報告,明確大學創新創業的五大核心領域,即:促進學生創新和創業、鼓勵教師創新和創業、支持大學專利成果轉換、促進校企合作、參與區域與地方經濟發展。英國的統計數據表明,近十年來有1/3的生產率增長來自于創新創業。
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初,到目前為止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引入試點階段(1998-2002年),其標志是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在全國率先進行創業教育試點。
二是,創業教育與職業發展的對接階段(2002-2008年),其標志是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得到發展。
三是,支持國家雙創戰略、雙創教育的全面實踐階段(2008-2012年),其標志是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本要求,首次定義創業教育,并提出在創業教育組織中做到三個“納入”,即:納入學校整體的改革規劃、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納入質量的年度報告。
四是,扎實推進雙創教育深度發展的實踐階段(2012年至今),其標志是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36號)的發布,創新教育改革成為高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雙創教育進入深度發展的實踐階段。
目前,高校“雙創”呈現“三游”之態,即上游——實施推進雙創教育改革;中游——實施開展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下游——舉辦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民辦高校積極參加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并且成績不俗。
3 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創業報告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真正達到學生認可的比例還不到20%。這說明高校創業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陳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民辦高校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培養的理念沒有更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強,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思想、教學手段和方式不能促進學生創新創業,體現不了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因此,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要以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線,按照“必要、集約、最佳”的要求,根據學生應具備的能力與知識的對應關系,對課程內容進行歸類、整合、調整,進而形成脈絡清晰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二是,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融合度不深,與專業教育仍存在“兩張皮”現象。從學生層面看,一些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薄弱,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興致不高;從教師層面看,一些民辦高校的教師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與自身無關,對創新創業的課程不熟悉;從學校層面看,個別高層領導還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在整個培養體系中的地位、意義和必要性,更沒有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樣是民辦高校的責任。
三是,師資隊伍創新能力不強。民辦高校年輕教師占比較大,他們雖然具有創新沖動和創業熱情,但他們缺乏實踐經驗,不熟悉業務流程,更不懂企業經營管理規律,因此,指導創新創業的能力匱乏。
四是,創新創業實踐環節薄弱。很多民辦高校創新創業實習實踐場地不足,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夠深厚,工學結合不夠緊密,對創新實踐環節的設計存在較大缺陷,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創造性不強,嚴重影響民辦高校的信譽度。因此,要加強實踐環節,修訂創新創業實踐大綱,調整和壓縮演示性與驗證性實驗比例,增設綜合性、創新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提高綜合性、創新性、設計性實踐比重。
4 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四對關系
民辦高校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要隨著應用型轉型的大勢而轉型,當務之急是處理好創新創業與立德樹人、創業與創新、“雙師型”與“雙創型”教師隊伍、課堂教學和實踐創新的四對關系。
4.1 創新創業與立德樹人的關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的主要責任是育人,創業教育的中心是育人,而不是育項目。創新創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堅持創新創業的價值引領,養報國之心、肓創業之才,著力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培養甘于奉獻的接班人。
4.2 創業與創新的關系
創業的本質在于把握機會,創造性的資源整合、創新和快速行動。創業的基礎和前提是創新,而創新的延伸是創業。要堅持創新、創業、創意三位一體,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意能力。創業教育專家布羅克豪斯在《企業家精神與家族企業的比較研究》一文中指出:“教一個人成為創業者,就如同教一個人成為藝術家一樣。”高超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創新創業教育亦應如此。
4.3 “雙師型”與“雙創型”師資的關系
勿容置疑,“雙師型”教師隊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雙創型”師資的短缺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制約著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為此,民辦高校在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應切實加強“雙創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否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就是一句空話。
4.4 課堂教學和實踐創新的關系
創新創業的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實踐,最大的價值也在于實踐,創新創業教育要做到理論與實踐、指導與服務平衡發展,實現知識傳授與實踐應用的良好結合。河北美術學院、河北科技學院等民辦高校團學組織建立創新創業項目社團,鼓勵學生從大二、大三進課題組、進實驗室,鼓勵教學與科研、課程與課題相結合,讓學生更多參與科研訓練和創新實踐,讓更多學生在雙創教育中受惠。
5 結語
民辦高校要抓住雙創機遇,錯位發展,以創新求異的思維,大力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處理好創新創業與立德樹人、創業與創新、“雙師型”與“雙創型”、課堂教學與實踐創新的關系,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進而培育特異優勢和核心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董玉琴,虎穆村:創新創業教育,亟需“升級版”[N].人民日報,2017-1-5(17).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