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 李彬
【摘 要】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實施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傳統定義的大學生培養模式需要進行改進以滿足新形勢下對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首先對國際和國內形勢進行分析,闡述技能型人才需求數量,并引出技能型人才的定義闡釋;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標,解析了教賽培養所需要的硬件和軟件條件,進而闡述其具體實施方案。
【關鍵詞】制造強國;技能型人才;教賽結合;培養模式
【Abstract】To achieve the manufacturing power strategy,many talented person are needed.The traditional college student culturing mode needs to modify to satisfy the urgent need of the talented person.Firstly,analysis of the home and abroad situation was carried out,the explanation of the quantity was given thereafter,and definition of the new type talented person was done.With the object of the new type talented person cultivation,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need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dition was carried out,as well as the concrete implement schedule.
【Key words】Manufacturing power;Skilled talents;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0 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展,我國已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產業規模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左右。但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品牌質量水平不夠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仍然“大而不強”。要實現強大的制造能力,不僅要具有強盛的創造和創新能力,更需要堅實的基礎制造能力。目前中國制造的機床數量是世界第一位的,但機床中的數控系統和電機、導軌、光柵尺、絲杠等對精度和可靠性要求的單元部件制造商均為國外廠家,所生產機床的大部分利潤均為國外制造商獲取。所生產的普通精度機床無法滿足現代高檔電子、通訊、紡織、光學等行業中關鍵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現代產品中關鍵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及其工藝流程是國內很多機床無法實現的。
針對電類專業中的學生培養,采用“教賽融合”培養模式可以推動“虛實結合”教學平臺中的硬件條件的充分利用[1]。為提高教師的教學基本,開展青教賽對于青年教師培養理解課程標準,編制教案和講稿,優化教學設計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通過“以賽促訓,以訓促教, 賽訓教結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對于開展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對技能職業的認知具有重要作用[3]。“以賽定教,賽訓結合”的計算機教學模式以競賽內容為項目驅動,將技能競賽項目與實踐技能訓練課程教學結合起來,使職校教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4]。對于機電一體化專業采用“以賽促教、賽學相長”的培養模式,可以促進該專業教學水平的進步,培訓學生,使學生適應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的要求[5]。
隨著現代大學生畢業后的收入與從事體力勞動的技術工人收入差距逐漸減小,技能操作性的工作環境也逐漸提高。從職業和社會認同感上,技能型人才也獲得更多的認同。但根據制造強國戰略的要求,技能型人才應等同于“匠人”。為提高大學生的技能水平和意識,采用“教賽結合”的培養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技能興趣,同時加強老師的技能培養水平。
1 技能型人才定義及需求分析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產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員。因此技能型人才需要在具有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基礎上,還有具有創造力,對于新理論和知識可以快速的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在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為其奠定理論基礎,使其具有理解新型數控系統、電器元件、測量工具和加工設備工作原理的知識基礎。
對于制造方向的技能型學生培養,不必完全要求其具有機電液氣一體化的理論和技能,但要具有堅實的物理和數學知識,因此對于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加強物理和數學知識的培養,使其意識到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隨著精密加工技術的進步,新型測試工具和加工設備需要學生具有更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
中國2015年在校大學生人數達到3700萬,位居世界第一,但技能型人才還是供不應求。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目前,很多操作性工作由未取得本科學歷的人員完成,下面以兩個例子作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背景分析。
其一為鄭州新大方運輸事業部總工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介紹,“以焊接車間為例,包括六個班組,每個班組一個負責人,其工作為分析圖紙要求,根據圖紙要求分配生產任務;每個班組還有六個工人,工人因為讀不懂圖紙,只能按照負責人的要求 進行施工;對于公司而言,需求最多的這六個班組負責人,他們可以讀懂圖紙并進行施工,甚至可以根據功能要求和工藝設備現狀,對設計提出改進,二這些負責人的操作經驗要求為兩年以上,其學歷要求為大專以上水平,因為其接受過機自專業基本課程的學習和培訓;其在畢業后的一年內可以堅持在操作崗位上,90%的希望可以成為小組負責人,相應的收入水平也略高于從事繪圖工作的設計人員。要想成為這種類型的負責人,其最艱難的階段即是在一年的操作鍛煉期,很多大學畢業生認為從事體力勞動與其獲得的學位不匹配,從心理上無法接受這種差別;還有即是在一年的鍛煉成長期,無法`克服技術操作鍛煉中生活和體力困難,這是造成上述負責人缺少的原因;公司非常希望可以多培養這樣的年輕人,從而提高操作工人的綜合素質,這對于提高企業生產車間的技術能力,進行技術改革和提升也是至關重要的。”
其二為北京微納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該公司以精密超精密數控機床和單元部件作為主要產品,其核心競爭力為精密氣體靜壓技術。為實現要求的運動及加工精度,在選擇最優設計方案的前提下,還需要保證精確的零件加工和裝配。機械加工已無法直接滿足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還需要對零件進行手工研配,研配過程對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要求極高,首先需要操作人員能夠理解誤差項目,并使用正確的儀器和測量手段獲得要求的誤差值,并對誤差值進行恰當的分析才能進行合適的修正。在修正過程中,經驗是決定修正效率和準確度的決定因素,而獲得這樣的經驗需要好幾年的學習過程。這幾年的學習過程對于公司和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漫長在過程。首先,對于個人而言,學習過程意味著較低的實習工資和沉重的鍛煉過程;對公司而言,培養一個新人,不光要給他發工資,讓他參與重要項目以獲得學習機會,要承受鍛煉失敗所造成項目反復引起的成本提升,更關鍵的是要避免在成功培養后造成的人才流失。
綜上所述,根據對技能型人才知識結構、社會認知、個人從業意愿、公司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后發現,技能型人才是目前國家制造強國戰略不可或缺的必需因素,但目前由社會培養模式提供的數量太少,急需要在學校層面開展足夠的工作,以支撐技能型人才數量和質量的提升。
2 教賽結合培養模式條件解析
學校要具有形成教賽結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首先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基礎條件的建設:
要明確建立“以賽促教,教賽相長”的教賽結合培養模式,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教師能力的培養,除課堂教學水平要求以外,還要老師具有專業的實際操作能力,可以通過定期培訓和企業實習方式,使教師獲得真正的實踐鍛煉,要使教師具有“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鼓勵青年教師考取技能證書,并將此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資格之一。在引進新教師的過程中,要刻意考察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工程能力,并注意教師專長的搭配,形成一支技能全面的教師隊伍。
在競賽項目選擇和團隊建設方面,首先要著重培養1~2項具有基礎優勢的競賽項目和團隊,使其成為學校的特色競賽學科;這些競賽科目應首先響應市場迫切的人才需求,因此要對市場需求進行詳盡的分析,同時要結合學校的自身優勢,確定正確的方向。其次,結合學校自身教師的專業特點,形成教師團隊的有機組合,并進行有效的補充,形成全面的教師團隊。
為有效的考核教賽結合的教學成果,要建立對教賽結合培養模式的相關性評價體系,從而不斷對培養模式進行改進,實現兩者的良性耦合循環發展。評價體系既要包括教賽結合培養模式自身的各種因素外,也要開展對國內形勢的充分考察,要做到與時俱進。
3 教賽結合培養模式實施方案
針對教賽結合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考慮:
1)教賽結合的培養模式
合理的教賽結合培養模式需要協調處理學生、教師和學校之間的關系,首先需要明確三者的任務,可以采用矩陣式評價方法對所建立的培養模式進行優化。
2)優勢競賽項目的試驗條件和教師隊伍建設
根據研究內容所提出的培養模式,結合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基礎實驗條件,通過學校的重點培養,建立1~2項具有特色的優勢競賽學科,并逐步進行培養模式的推廣。
3)教賽結合培養模式的相關性評價體系研究
通過對校內外教賽結合培養模式的考察,以學生能力培養、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學校知名度提升因子為考核指標,建立教賽耦合培養模式的效果評價體系。
4 結論
本文通過國內強國戰略和制造行業的相關分析,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進行了分析,技能型人才是目前國內制造業的緊缺人才類型。通過對兩個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舉例,給出了技能型人才的定義。對技能型人次的培養模式中的基礎條件建設進行了解析。結合所提出的培養模式,針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了論述。
【參考文獻】
[1]鐘誠,徐陶袆.“教賽融合”在“虛實結合”教學平臺建設中的作用——針對職業院校電類專業[J].教育與培訓,2016(11).
[2]牟林,唐樹戈,王耀晶,鄭其格,馮小佳,惠淑榮.“青教賽”后對教學基本功的再思考[J].科技視界,2015:136-137,280.
[3]彭國平.“以賽促訓,以訓促教,賽訓教結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22(2):60-62.
[4]高立靜.“以賽定教,賽訓結合”的計算機教學模式研究[J].福建電腦,2012(12):178-179.
[5]虞年君.關于機電一體化專業以賽促教、賽學相長的探究[J].教育科學,2014(3):163-164.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