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今事業(yè)必成于實。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其本義為天下的大事情都一定是來源于對細節(jié)的注重。但凡成功事業(yè)必定源于求真務實。在扶貧工作中,可引申為做好每項工作均要細致,要讓老百姓獲得實惠。
俗話說:看戲容易唱戲難,看花容易繡花難。唱戲沒有臺上的十年功,難有臺上的三分鐘,而一件精美的繡品,只有經(jīng)過整體的構(gòu)思,再輔以精細的手工和一針一線的辛勞,才能呈現(xiàn)出預想的圖畫。
對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qū),我們黨有著最長情的掛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提出了扶貧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的觀點。
一件精美的繡品,不僅要有精湛絕倫的手藝,還需要投入非常人能及的耐心、細心、恒心和愛心,只有傾注了對繡品完美的執(zhí)著追求、日以繼夜的付出,每一針的精心雕琢才能繡出活色生香的作品。由此可見,“繡花功夫”并非只是“巧活”,而是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的精細活。
容易辦成的事,都是小事;容易走的路,都是平路。而對于扶貧事業(yè),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不是光喊喊口號、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xiàn)的,要使出“繡花功夫”,在精細、精準上發(fā)力,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找準“窮根”、明確靶向,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對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等,都要以實情為依據(jù)、以實效為目標,把“精準”二字貫穿于工作始終。
繡花又是一門需要統(tǒng)籌管理、分步實施、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藝術(shù)。而精準扶貧一如繡花,必須綜合施策、辯證施治,運用多種資源,調(diào)動多樣積極性,完成多種任務,最終達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防止返貧的目的。
繡花更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功夫。繡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一針一線,綿綿用功。
扶貧工作也是一樣,只能一家一戶地扶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推進,不可以玩虛功、耍滑頭。因此,必須對貧困地區(qū)的干部壓實責任,落實計劃,精確定位,及時檢查,嚴格考核,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繡花和脫貧攻堅有相通之處,“繡花功夫”貴在“精”和“細”,脫貧攻堅重在“真”和“實”,通過摸實情、出實策,扶真貧、真脫貧,最終才能實現(xiàn)“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精準脫貧目標。
“山山水水能分遠近之趣,深幽樓閣具現(xiàn)深邃之體”,這句詩深深地體現(xiàn)出“繡花功夫”的“精”與“細”,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承諾必是脫貧攻堅戰(zhàn)“真”和“實”的結(jié)果,中國正在以“事必做于易,成于實,而精于細”的踏實精神,運用精細手工來完成舉世矚目的壯美扶貧圖。
(劉紅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