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濤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葛集鎮范套村汪獻華老人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戶,患前列腺增生已經十余年,長期靠吃簡單的消炎藥控制病情。2016年4月,因病情加重,老人多方借錢,在縣醫院住院治療,共花費6630.99元。兩個月后老人病情再次復發,無法承擔醫療費用老人只能在家忍受病痛。
2016年11月在當地扶貧干部幫助下,按照相關的健康扶貧政策,醫院為汪獻華老人免除了住院押金,整個住院期間共花費14763.35元,其中農合報銷12293.85元,民政補助1476.34元,財政兜底893.84元,個人自付部分只有99.32元。碭山縣人民醫院還免收了老人自付費用。汪獻華老人沒花一分錢,就解決了困擾了自己多年的疾患。
汪獻華老人只是安徽省74.8萬因病貧困人口的一個普通個體,近年來,安徽出臺健康扶貧政策,逐步幫助這74.8萬因病致貧人口盡快擺脫病痛,擺脫貧困,并確保不會再因病返貧。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309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57.7萬戶、74.8萬人,占比高達57.2%,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出近15個百分點。患病率前10位的病種患病人數合計34.8萬人,占貧困人口患病總人數的46.6%。罹患擬實施專項救治的9種大病的貧困人口為24404人。
另據安徽省農合辦統計,2015年安徽省12.7萬名新農合參合人員患大病,平均每人支付醫療費1.5萬元,而同期該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08萬元。疾病已成為橫亙在貧困人口脫貧攻堅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醫療保障水平總體偏低,大病負擔較重;貧困群眾健康狀況較差,缺乏健康意識;縣域內醫療救治能力不足,患者大病外轉造成醫療費用和護理費用增加是導致安徽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三個主要原因。
對一個貧困家庭來說,如能通過健康扶貧工作解除他們的病患,恢復就業能力,減少家庭支出就能有效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結合國家健康扶貧的相關規定,安徽省結合本地貧困人口的特征提出了 “兩免兩降四提高一兜底”的具體保障措施,經過實戰檢驗,已成了貧困病人最有效的醫療保障。
其中,“兩免”就是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個人費用由財政全額代繳和實行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并取消住院預付金。
“兩降”就是降低基本醫保補償門檻,貧困人口在鄉鎮衛生院和縣、市、省級醫療機構住院補償起付線分別降至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由1-2萬元降至0.5萬元。
“四提高”就是提高基本醫保補償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及慢性病保障水平;提高大病保險分段補償比例;提高醫療救助水平。
“一兜底”就是設立健康脫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貧困人口在縣域內、市級、省級醫療機構就診,個人年度累計自付費用分別不超過0.3萬元、0.5萬元和1萬元,剩余部分合規醫藥費用實行政府兜底保障。
為了保障政策有效實行,安徽省在70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區)均設立了健康脫貧醫療專項補助資金,省財政注入專項資金1.5億元進行補助。省衛計委完成了17家省級醫院、16個市、70個縣及縣域內醫療機構信息系統改造升級和聯網調試,開展了貧困人口身份信息錄入、識別和“一站式”即時結報。力爭到2017年底貧困縣縣域內因病致貧人口就診率提高到90%。
健康扶貧政策為安徽脫貧攻堅掃除了疾病“攔路虎” ,“兩免兩降四提高一兜底”為貧困戶鋪就了通向健康之路,帶給了他們脫貧的勇氣和自信,讓他們得以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擺脫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