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志+周艷
這里是新中國唯一以“紅”字命名的縣,這里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這里是中國第一將軍縣,這里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如今,這里依然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截至2016年10月,地處大別山片區的湖北省紅安縣,仍有貧困戶22303戶、52520人。
“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占全縣貧困人口的61%,不解決這些群眾的看病問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始終把健康扶貧作為管用的一招,探索推行了健康扶貧‘4321模式。”紅安縣衛生計生局副局長陳栩翔介紹道。
“四定”原則聚精準
定救助對象。按照“四看”標準,經縣扶貧攻堅領導小組精準識別,鎖定52520名貧困對象享受健康扶貧政策。今年48歲的劉多榮,是杏花鄉瀏河村人,其丈夫患有抑郁癥,時常發病,女兒出嫁,兒子在外做零工,老兩口靠種田保障基本生活。2016年2月,劉多榮被診斷為下頜骨神經鞘瘤以及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生活困難的她,成為52520名重點貧困人口之一,被定為健康扶貧救助對象。“如果沒有健康扶貧這么好的政策,母親這么嚴重的病情,我們真不知道該咋辦。”劉多榮的女兒對記者表示。
定就診機構。綜合醫療技術、服務收費、群眾方便等因素,政府將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2家省級醫院,紅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3家縣級二甲醫院和14家一級醫院確定為健康扶貧定點醫療機構。紅安縣八里灣鎮小金山村喻家沖61歲的郭坤祥,患主動脈關閉不全癥,因紅安縣中醫院無法治愈此病,于2016年3月轉診至武漢市中心醫院進行手術。后經中心醫院復查,主動脈關閉不全癥完全痊愈,現在,郭坤祥已經可以生活自理了,“政府定好了醫院,縣里看不好的病,直接轉診到武漢市,一下子就給看好了,方便得很!”
定兜底標準。通過政府購買醫療救助補充保險,確定救助對象住院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90%以上,當年住院自付費用累計不超過5000元。
讓我們來看兩張貧困戶曬出的賬單。劉多榮:住院總費用125825.5元,新農合基金報銷65238元,新農合大病保險賠付27596.89元,政府兜底27990.62元,自費5000元;郭坤祥:住院總費用101364.37元,新農合基金報銷56489元,新農合大病保險賠付19798.13元,政府兜底2007.24元,個人自付5000元。
定報賬方式。救助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辦理出院手續時,僅憑三證(身份證、合作醫療證、健康扶貧醫療救助證)在專設服務窗口即可一站式結算、一次性完成。“以前都不敢去看病,一知道得了大病,等于被判了死刑,想著拖一天算一天,現在可趕上好時候了。”一說起來郭坤祥就激動無比,“現在我們看病不僅比以前便宜,而且到武漢住院的醫藥費報銷起來比以前在縣醫院還方便,醫院服務態度也好,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窮人也能進大醫院了!”
三大舉措享便捷
入院不繳費。救助對象住院一律取消新農合起付線和入院預付金,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只需提供相關證件,并與定點醫院簽訂協議即可入院診療。當初,政策剛出臺時,一些干部和群眾甚至懷有疑慮:政策這么優惠,患者會不會出現小病大治?會不會賴在醫院里過度治療?而事實讓所有人感動。杏花鄉高升村貧困患者張勉芳的話發自肺腑:“黨的政策這么好,對我們貧困戶這么關心,我怎么能昧著良心在醫院住著不出院呀!我還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想脫貧致富,待在醫院哪有收入?”
報賬一站式。報銷結算流程簡單方便,改變了以前到新農合和大病保險機構來回辦理結算手續的繁雜,直接由定點醫療機構代辦,貧困戶辦理出院手續時,在定點醫院專設窗口一次性結清自付部分即可,群眾由“到處跑”,變為就診醫院集中辦。同時,紅安縣組建了健康扶貧工作專班,負責對全縣各定點醫療機構健康扶貧工作進行統籌協調、業務指導和技術服務,對省級醫療機構進行業務聯系。設立健康扶貧工作接待窗口,專人負責接待群眾對健康扶貧政策的咨詢,為來訪群眾答疑解惑,協調推進全縣健康扶貧政策落地、工作落實。
就診一卡通。由醫療救助對象戶籍所在地的鄉鎮政府和鄉鎮衛生院對健康扶貧對象進行信息采集,縣人民政府統一印制發放《紅安縣精準扶貧醫療救助證》,救助證以家庭為單位,一戶一本,憑證就診,目前已全部完成22303戶、52520人的醫療救助證發放工作。各級定點醫療機構設立健康扶貧綠色通道,實行省、縣、鄉三級定點醫療機構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無縫對接,一站直達,為救助對象提供及時、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兩全”機制保規范
在推進健康扶貧工作過程中,紅安縣既注重減輕救助對象的就醫經濟負擔,又注重加強救助對象的全程健康管理,建立“兩全”機制。
健康管理全。對健康扶貧對象落實“六個一”機制,即:每人每年進行一次免費健康體檢、每人確定一名家庭健康管理醫生、每人發一份政策宣傳單、每戶辦理一份健康扶貧醫療救助證、每村設立一個健康教育宣傳欄、每院設立一個全流程服務通道。杏花鄉涼崗村貧困戶張朋兵逢人就說:“我一輩子沒體檢過,這次全家4口人免費參加了體檢。80歲的老母親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出門,醫院還派人上門體檢,跟做夢一樣!”
此外,紅安縣還以信息化為抓手,打造“互聯網+健康扶貧”,自主研發并啟用《紅安縣健康扶貧服務管理信息系統》,信息平臺每月自動向健康扶貧對象進行健康保健知識、健康扶貧政策的“兩推送”服務,通過信息推送,讓健康扶貧對象對自身健康狀況清楚明白、對疾病發生情況清楚明白、對醫療救治情況清楚明白、對醫療費用發生與補助情況清楚明白。
就醫兜底全。經過與人保財險紅安支公司多輪磋商后,正式簽約,出資2246萬元為所有貧困戶購買醫療補充保險,既可以借用保險公司成熟的管理程序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強醫院醫療行為的監管,又可以發揮保險資金的杠桿作用,分擔資金風險。被保險對象住院治療費用在新農合政策報銷后,報銷比例未達到90%的,差額部分由保險公司賠付;健康扶貧對象當年住院自付費用累計超過5000元,超過部分由保險公司賠付。
一個目標促長效
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夠脫貧奔小康。通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紅安縣力爭讓救助對象“少生病、少花錢”,努力實現“絕不再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戶”目標。
目標提出之初,紅安縣也遇到了重重壓力。根據近3年的數據測算,政府每年需拿出資金5000多萬元。經與相關部門再三研究,通過強化管理措施,每年拿出3600萬元就可解決(其中,保險費2246萬元、健康體檢費200萬元,臨時救助資金1154萬元)。此方案一樣曾遭到反對:僅健康扶貧一項,一年就投入這么大的資金,值得嗎?縣委書記余學武說得好:“老區人民曾經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黨和政府應該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和支持。貧困戶還在健康線上掙扎,黨和政府沒有理由不為之擔當和作為。健康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之招和脫貧的基礎之實,政府就是花再多錢都應該!”
“大病讓我陷入了絕望,健康扶貧政策讓我又找到了希望!”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這樣說。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縣完成健康扶貧對象免費體檢50549人次,住院診療21607人次,住院醫療總費用11759.5萬元,其中:新農合報銷7286.2萬元,政策兜底3429.4萬元(含大病保險),群眾自付970.1萬元,平均住院醫療支出僅為448.97元。
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親人幫”“辛辛苦苦大半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生活逐步被“健康扶貧真是好,生病住院花錢少,出院報銷不用找”所替代,老區人民的就醫負擔大幅減輕,日子也越過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