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東
摘 要:現代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網絡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順著互聯網思維的方向,衍生出了許多互聯網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不僅為現代企業節省了一大筆交易資金,同時也讓每個客戶充分體會到了互聯網金融的便捷[1]。基于此,本文對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進行了簡單的探究,并提出了幾點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風險控制
在如今互聯網時代的推進作用下,金融領域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當前金融抑制、金融行業同質化競爭以及互聯網金融法律不全等的現實環境中,金融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金融創新是驅動金融行業發展的前進動力,通過與互聯網的充分結合,金融行業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生態環境[2]。
一、互聯網金融的涵義
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傳統金融業搭載上互聯網這趟快車融合而成“互聯網金融”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和發展本就有大堤之勢,蟻穴則是相關法律的滯后性和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伴隨存在的危險性和局限性。未雨綢繆,針對互聯網金融衍生的風險制訂出有效的防范對策已十分緊迫。
二、我國現有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機構作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絡支付、預付卡、銀行卡收單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業務。時至今日,第三方支付得到許可證的企業數量,以及所涉及的業務總額已十分龐大。
(二)余額寶。余額寶全名為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是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貨幣基金。截至目前,投資人數超過股民人數,天弘基金也進入世界前十大基金行列。余額寶兼具商品和金融的屬性,可實現消費與理財的功能。當網購時,余額為支付寶的負債,當將余額轉入余額寶時,開始計算理財收益。
(三)P2P網貸。P2P網絡貸款指的是通過網絡實現個體和個體之間的直接借貸。由于征信體系不健全,為獲取投資人的信任,我國的P2P平臺大多采用保本模式。如果出現賬款逾期或壞賬,先由擔保機構向投資人償還,擔保機構再向借款人追償。正因如此,P2P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又大規模倒閉。約有七、八十家平臺跑路,引發很多刑事和民事案件。
(四)眾籌。眾籌,指通過互聯網個人或小企業向大眾籌集資金的一種項目融資方式。根據眾籌的籌集目的和回報方式,可分為商品眾籌和股權眾籌兩大類。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法律風險
(一)商業泄密隱藏的法律風險。對于網貸平臺來說,優質的借款人就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而P2P網貸平臺為了使信息得到平衡,通常會在網上會發布一些優質借款人的具體營業信息,以獲得更多投資人和出借人的信任,這樣以來,網貸平臺無意間就泄露了自己的商業信息,同時也給其他的競爭者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二)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風險。1、主體資格與經營范圍突破現有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一章第三條明確規定: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是銀行的專有業務。但從實際業務運行來看,支付中介服務實質上類似于結算業務。此外,在為買方和賣方提供第三方擔保的同時平臺上積聚了大量在途資金,表現出“類銀行”業務即吸收存款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儲值功能、接受銀行卡的資金充值、支付交易),超出了有關法律法規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范圍的規定,且未納入中國人民銀行賬戶管理監管范圍,會形成潛在的金融風險,可能為非法轉移資金和套現提供便利。2、在途資金和虛擬賬戶資金沉淀的風險。在支付過程中,當吸收的資金達到相當規模以后,就可能產生資金安全和支付風險問題。在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中,沉淀下來的在途資金往往放在第三方在銀行開立的賬戶中,這部分在途資金,可能發生的風險有:(1)在途資金的不斷增加,使得第三方支付平臺本身信用風險指數加大。第三方支付平臺為網上交易雙方提供擔保,但是沒有人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擔保;(2)第三方支付平臺中有大量資金沉淀,如若不能進行有效的流動性管理,則可能引發支付風險。此外,在內部交易模式下,涉及到虛擬貨幣的發行和使用。這超出了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范圍,無法納入正規銀行體系,不能得到監管的資金流是潛在的危險。
四、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的控制措施
(一)構建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監管對象、監管范圍。系統化梳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范圍,對應制定管理辦法,從而進行監管。為防范虛擬平臺交易風險向實體經濟蔓延應加強金融監管相關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并定期監測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狀況。成立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制定詳細可行的自律規范,加強金融交易信息的披露,從而更好的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自律組織的會員合法權益。構建完善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制定應急處理預案。
(二)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權益很容易受到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侵害。因此,需要制定相關權益保護辦法,要求互聯網機構加強信息透明度,尤其是對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分配和責任承擔以及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作出明確規定。此外,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的局面已經顯現,所以更應完善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協調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制度。在維權渠道方面,可以成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設立賠償機制和訴訟機制。利用社交網絡,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警示信息的擴散,從而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已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其所帶來的方便快捷已被人們所接收甚至習慣。但在當前的互聯網金融中還存在著各種風險,對人們的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這就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工作,從法律角度思考對策,切實保護互聯網金融中用戶的消費權益,提高互聯網金融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鄧建鵬.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的思考[J].科技與法律,2014,03.
[2]翁英超.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的防范研究[J].福建法學,2015,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