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
摘 要: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十分重大,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下,還有些父母意識不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父母之于小學生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關于父母對小學生的教育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父母;小學生;學習生活;意義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表現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們不否認,除了學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的責任也是十分重大的。一般情況下,現在的小學生都比較聰明,為什么同是一個老師任教,有的成才了,有的沒有成才,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差異所造成的。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要及時認清自己的地位,為小學生提供適宜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的成長發育。
一、父母在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
有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也有人說:“天底下最無私的就是父母的愛。”的確,為人父母的都竭盡全力的在為孩子奮斗,都希望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但是,他們所謂的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往往都是局限于物質方面,比如:給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 請最好的老師,只要在父母的能力范圍之內,他們都會毫無保留的滿足孩子。不過,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發育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孩子正處于小學教育階段的人們,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還需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扮演好其他的角色,在精神上給予孩子支持和引導。
首先是守護者,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剛剛踏入校園,在面臨學習壓力、學校環境和學校人際等等多重陌生復雜的壓迫之下,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極容易受到影響,這時候,就要體現出父母的守護者作用了。父母作為生育孩子的人,是孩子最為依賴的人,也是孩子最可靠的港灣,因此,他們當之無愧的是孩子的守護者。其實父母在小學生進入小學階段之前就應該向其教導一些觀念,比如正確與人相處、恰當的處理玩樂與學習之間的關系等等,這樣,在他們正式步入小學校園的時候,不會顯得慌亂無措,甚至產生消極心理。
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伯樂”,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孩子的特長。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身上都存在著獨特的亮點,尤其是正在成長發育的小學生,他們對什么事物都容易產生興趣,若是針對他們的興趣點加以培育,那必將有益于孩子掌握一項特長,這就需要做父母的善于觀察和發現了。
再次是是導師的角色,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閱歷淺顯,對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都是好奇與期待的,但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面對這些即將迎面而來的種種。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孩子的生活導師。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讓孩子知道,父母完全是為了自己好。做孩子的導師就是給孩子提供建議的,和孩子是平等的,這樣孩子才能聽進去大人的建議并從中收益。
另外,父母還要做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他們需要向父母求助,這個時候,父母要發揮朋友的作用,作為孩子要一個成長的伙伴和他一起分擔成長中的煩惱,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和孩子一起面對,共同商討應對策略。
二、父母如何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1.引導或守護,要具體情況具體處理
小學生步入小學校園,面臨新鮮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好奇的驅使下會不斷的去探索,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挫折。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遇到了一點困難就忍不住插手,這樣其實是讓孩子錯失了很多鍛煉自己的機會。這里并非是讓父母對孩子的事情撒手不管,而是在管之前先對這件事情的難度有一個簡單的評估,如果確實是孩子自己無法完成的,父母可以做一些指導,通過指引也能讓孩子成長。例如:老師給小學生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是回家收集關于時間的諺語,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中,有些孩子也許會需要求助父母,父母在面臨孩子的求助時要分析這個任務是孩子可以完成的,自己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就是引導,可以讓孩子翻閱課外書籍、上網搜索或者讓孩子幫個小忙就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知道的諺語等等,幫助孩子去完成,但是不能直接讓孩子不勞而獲,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自己努力的過程中加深印象,懂得付出才有收獲。
2.陪伴和傾聽比物質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父母要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認真地傾聽他們的內心,做孩子最好的朋友。看過《變形記》的人都知道,有些父母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事業上,他們拼命的為了物質奔波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的父母覺得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就夠了。但是,事實上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所有的孩子都是需要陪伴和關愛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在小學階段,年齡小、心智不成熟,看待問題似懂非懂,是極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適當的陪伴和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信任和關愛。
例如:晚飯之后一起去散步,邊走邊聊,父母可以從自己最近的一些孩子能懂的事情,讓孩子融入進自己的世界,然后提問引導孩子講一講他在學校的感受和收獲等,這樣,既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也讓父母及時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動態以及孩子的內心世界,最主要的是,如果孩子在學校里面遇到困難或者煩惱了,父母能及時知道并給予適當的指導,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之下達到德育的目的,孩子會懂得父母的信任和關愛,他們也會有意識的陪伴親人。
三、結語
小學生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關系,是其未來心理成長并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系的基礎,對其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路海東,袁坤鋒等. 父母和教師支持與小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自我調節學習的中介作用[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131.
[2]陳雪飛. 父母陪伴與小學生完成作業質量的關系研究[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6,(04):119.
[3]孫巖,劉沙,楊麗珠. 父母教養方式、同伴接納和教師期望對小學生人格的影響[J]. 心理科學,2016,(02):349.
[4]馬雪玉,張亞利. 小學生學業拖延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調查[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6,(03):43.
[5]董會芹. 影響小學生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2016,(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