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安哲



【摘 要】文章運用實際測試、數理統計等方法,對丹東地區兩所高職院校13—14級學生體質健康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測試、統計、比較、分析,獲取了他們的體質狀況信息;主要目的是了解丹東地區兩所高職院校13—15年的12—14級全體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的呈現趨勢,為探索全面提高丹東地區高職院校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策略提供依據。
【關鍵詞】丹東地區高職院校 學生體質健康 發展趨勢
當代大學生由于深受網絡、運動環境、不健康飲食等相關因素影響,生活習慣已經越來越趨于靜態化,導致體力活動嚴重不足、體質下降已經成為事實并嚴重威脅著身體健康,慢性疾病越來越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丹東地區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遼寧機電職業學院13—15年的12—14級全體學生,其中13年共計8130 人,14年共計7763人,15年共計6414人。本文數據來源于13—15年的12—14級全體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的統計數據。
(二)研究指標
身高/體重、肺活量、立定跳遠、女800米/男1000米、男引體向上/女仰臥起坐、50米跑共計5項指標。
(三)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本文查閱期刊、網絡等有關學生體質健康素質的文獻資料和相關文件,整理了13—15年丹東地區兩所高職院校12—14級全體學生體質健康素質測試與本研究有關的指標數據。
2. 實際測試法。
15年對12—14級全體學生身體健康素質進行實際測試;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內容和方法;采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所要求的TK-ZK天康標準測試儀器。
3. 比較分析。
將兩所高職院校13—15年12—14級全體男女學生的形態、機能、素質等體質健康指標分別按院校、性別進行比較研究,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和研討。
4. 數理統計。
將整理、統計的數據進行計算機處理,圖表采用EXCL2004進行柱型制圖,表示學生體質健康指標變化呈現趨勢。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身高
身高、體重是形態發育過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是用來評價身體形態結構和身體生長發育常用的指標。
圖1縱向值比較顯示:自2013—015年間(12—14級),13級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男生身高增長值表現為最小。其中,高職院校女生群體的13級身高增長值表現為最小,12級身高增長值表現為最大,三組身高值均都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增長。從高職院校男女學生群體身高總趨勢統計表現出身高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但突增期不明顯。
(二)體重
自2013—2015年間(12—14級),高職院校男女學生群體體重總趨勢統計表現出體重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女生群體體重均值增長大于男生群體,但兩者體重增長均值無規律可循。
(三)速度素質
1. 50米跑。
50米跑是國際上通用的測試項目,是一項測試身體機能的速度素質指標,可以綜合反映人體的爆發力、靈敏、反應、柔韌等素質。
圖2顯示2013—2015年間(12—14級),高職院校男女學生群體50米總趨勢表現出50米成績均值在12級男生群體中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余不同年級階段均表現為普遍下滑趨勢。其中14級女生群體50米跑成績下滑趨勢最為明顯。
2. 立定跳遠。
立定跳遠是反映下肢肌肉爆發力的指標。爆發力的大小不僅取決于力量,而且取決于力量和速度的結合。
圖3顯示2013—2015年間(12—14級),高職學生群體14級男生立定跳遠成績呈現穩中提高的良好趨勢,12級、13級男生的立定跳遠成績普遍呈現為下降趨勢,其中女學生群體的立定跳遠成績下降趨勢更加明顯,呈現出整體下滑趨勢。
3. 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男生引體向上。
引體向上主要是反映男生相對自身體重的上臂屈機群動力性力量耐力的指標。1分鐘仰臥起坐是反映女生腰腹力量和肌肉耐力的指標。
圖4顯示2013—2015年間(12—14級),高職院校男生群體的引體向上都處于負增長狀況,13級男生群體上臂屈肌群力量好于12級、14級男生群體,14級男生群體上臂屈肌群力量相對最弱。男學生群體總體成績表現為較明顯的負增長趨勢。
(四)耐力素質
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綜合反映了測試者的心血管機能和肌肉耐力的能力。
2013—2015年間(12—14級),高職院校男、女生群體的耐力素質總體呈現梯次下降趨勢,橫向比較呈逐年遞減、穩中有升、負增長值逐年減緩的趨勢,但幅度不大,整體下降趨勢沒有改變。但高職男生群體三組耐力素質均值雖呈現穩中有升、逐年減緩趨勢,但并沒有改變整體下降的趨勢。
(五)呼吸機能
肺活量是反映人體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肺活量越大,耐力水平越好。
2013—2015年間(12—14級),高職院校男生群體的肺活量成績總體表現為有升有降,橫向比較成績略有提升,但幅度不大。女學生群體的肺活量總體呈現梯次下降趨勢,但三組肺活量均值,呈現“升—降—升”趨勢,但并沒有改變整體下降趨勢。總體成績統計呈現男學生群體下降幅度大于女學生群體總體成績趨勢。
三、結論
高職學生身體機能的發展態勢各有不同,身體素質各項指標降多升少,且下降明顯,說明身體機能在下降,體育鍛煉強度不足,運動負荷太小,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落實不到位。
高職學生體質健康發展趨勢與大學的體育課程干預以及學生的健身習慣、鍛煉方式、運動場地缺乏等因素密切相關,說明大學生體育活動不足,缺乏有效的體育鍛煉。
研究反映出高職學生良好的生活模式、健康飲食習慣、營養的干預、運動能力等與提升體質健康相關因素急需培養和提高。
學生體育鍛煉意識淡薄,缺乏足夠的鍛煉時間,絕大多數學生尚未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急需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制訂長期堅持鍛煉的計劃。
【參考文獻】
[1]張宗國.影響《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的主客觀因素分析[J].體育科學,2009,29(09):86-91.
[2]姚大林.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的社會學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27(01):74-77.
[3]朱玉芳.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因素與學校體育的應對[J].體育學刊,2006,13(03):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