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
【摘要】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進行深化改革的時候,針對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在云南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時候,主要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工藝品業的發展進行研究,結合我們新的政策和方法進行解決。鑒于此,本文是對供給側改革視闕下的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云南 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31-01
一、民族民間工藝傳承的重要性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要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云南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產業化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第一,從資源上看,民族傳統工藝種類多分布面廣且分散,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的生活方式沖擊下,呈現出品種、數量上的衰退。
第二,云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產業化能力和水平非均衡性發展特點明顯,部分民族傳統工藝發展迅速,傳承、開發逐步實現了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型,在向著產業化、規?;姆较虬l展。但多數生命力不足,應對市場能力較弱。
第三,在產業化過程中,多數傳統手工技藝被淡化,民族傳統工藝制作材料、技藝、種類、造型、圖案、用途等出現變異。
第四,傳統手工藝的制作(設計)觀念、質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總體來看,云南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具有典型的鄉土社會特征,呈現小、散、弱生存狀態。根據我的調查,存續完整并仍然服務于民眾生活的,基本存在于民族地區或交通相對閉塞、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小生產方式運作,基本以手工為主,生產周期長,經濟效益不高;傳統工藝的傳習后繼無人;當面對新材料、新工藝生產的同類產品沖擊時,傳統手工產品的抵御能力是微弱的,傳統技藝的持有者逐漸減少;還有部分技藝因為分布區域狹小,傳承面不廣,成為少數人掌握技藝類型。
三、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市場的供需雙向度的審視
1.合理規劃,與旅游業發展相結合,發展園區經濟,形成產業規模效應
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多元投資機制,吸引海內外社會資金投入民族文化產業開發;形成以產業集團為骨干、各類中小型文化企業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集群;對生產經營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的單位在稅收和地方征收的各種費用方面給予傾斜;引導金融機構對傳統工藝開發貸款傾斜,用于扶持傳統工藝美術品種的保護和開發;積極培育扶持中小文化企業,走小而專、小而特的路子;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擴大文化與旅游結合的范圍,豐富文化與旅游結合的形式,廣泛采用體驗式、參與式及個性化定制等營銷模式,通過旅游業來提升傳統手工藝品產業化水平。
2.創客運動與民間工藝的推廣
雖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我們應該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應該將云南民間工藝進行推廣,讓更多人關注。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如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將各種創意推送出去,還可以讓全國對民間工藝感興趣的創客們一起來創意云南元素,同時還可以實現大家對云南元素的關注、提升對民間工藝的認識,做到民間工藝的推廣。
四、民族民間工藝品市場及產業發展——以云南大理白族扎染的發展現狀為例
扎染,俗稱雜花布,即結扎染色工藝,古稱“絞纈”、“撮纈”,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三大印花技術之一。先秦典籍《周禮》中就有不少關于染人染事的記載。當代中國扎染制品在江蘇南通、四川自貢地區有較大規模的生產制作廠家,但真正保留純樸、完全依賴手工制作的民間扎染工藝也僅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區才能見到。大理白族扎染工藝采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
綜上所述,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切文化的基礎,也是一切文化的思想源泉,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勞動人民豐富的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先民的集體智慧。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僅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民族民間工藝正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物質體現,它可以最直觀的表現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因為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史君.文化產業發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研究[D].西南大學,2016.
[2]晏雄.麗江民族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研究[D].云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