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當前存在著很多大學生打工的現象,但《勞動法》是否對這一現象進行保護則有著較多的說法。本文主要指出了大學生打工的內容、特點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明確了大學生打工應該受《勞動法》保護。最后針對《勞動法》保護大學生打工提出了針對性建議,自國家、高校、大學生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大學生 打工 勞動法
作者簡介:常雅麗,山東濰濱律師事務所主任,三級律師,研究方向:建設工程及勞動法、公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83
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高校作為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橋梁加強了與社會的廣泛交流,出現了日益頻繁的大學生打工現象。大學生打工不但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家庭的經濟困難,提高大學生個人生存能力,而且也可以順應當前社會不斷增長的短期性需求趨勢。大學生打工有效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而且也可以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為今后參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大學生打工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問題,主要涉及工作性質、工作風險等各個方面,同時也包括依據我國《勞動法》是否可以確定大學生與企業的勞動關系等內容。本文在深入研究大學生打工現狀的基礎上,自《勞動法》視角研究了如何保護大學生打工行為。
一、大學生打工概述
(一)大學生打工的內涵
在研究大學生打工與《勞動法》關系前,首先要確定大學生打工的性質。大學生打工就是指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假期時間,為了得到一定的經濟報酬,未經學校同意私自來到校外用人單位參加工作的現象,學校對此并沒有進行統一組織與管理。大學生打工指的是還沒有達到畢業程度的大學生參加社會勞動并獲取一定報酬的行為,學校對此并沒有進行統一管理與指導,但它與實習、勤工儉學不同,大學生的實習與勤工儉學都是在學校的統一組織與管理下進行的,有著固定的組織與目的,而且作為國家優撫制度的勤工儉學則主要傾向于貧困大學生。而大學生打工行為則屬于大學生的個人行為,與大學生的家庭情況沒有關系,所以國家優扶支助政策與大學生打工行為無關。
(二)大學生打工的特點
當前社會各界都已認可大學生的打工行為,而且大學生的打工行為在社會發展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大學生打工已普遍涉及餐館、超市、電影院等各個部門,大學生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勞動人員群體,有著自身與眾不同的特點,因此大學生打工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第一,大量大學生打工。主要有下面這些表現:
一是大量大學生參與打工,有調查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當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參加過打工或兼職,而且這種勢頭還處于不斷發展之中。
二是大學生有著更多的打工時間,大學生學習并不緊張,而且有著固定的節日與假日,因此大學生打工有著更多的機會與時間,如課余時間、周末,表現更為明顯的是寒假和暑假。
第二,大學生打工通常從事的工作水平較低。大學生還處于學習當中,本身接觸社會較少,不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與工作能力,所以在打工過程中,只能從事一些工作水平較低的工作,如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發傳單或商品促銷等。有少數大學生雖然參加過一些專業知識類的工作,但也是以打雜為主,不能充分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第三,打工大學生得不到較高的報酬。主要決定于大學生的工作性質與從事工作的水平。大學生在打工過程中得到的報酬通常會低于在同單位工作的正式職工,這種現象也說明大學生在打工過程中不具備社會保障制度與風險處理制度。
(三)大學生打工常見風險分析
雖然當前大學生打工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但因為對大學生打工這一現象沒有制訂完善的體制機制與法律條款,因此大學生打工過程中還會面臨諸多風險。如當前市場中存在著大量的黑中介,很多大學生找工作時會遭遇黑中介,雖然支付了大額押金卻不能參加工作;又如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開出各種誘人的條件,但需要支付大學生工資時,卻會找出種種現由拖欠大學生的工資,因此大學生不能得到應有的報酬,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再有,因為當前還不具備完善的維權機制,所以大學生打工過程中也會遭遇較多風險,很多大學生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有效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由于坑害大學生的行為不能得到及時治理,因此大學生被騙事件越來越多。
二、勞動法視角下大學生打工的界定
由于大學生打工過程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風險,因此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也不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大學生打工過程中遇到的風險,才能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學生面臨諸多風險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當前還不具備完善的法制。作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勞動法》,可以有效規范勞動雙方的關系與行為,因此也應當適用于大學生打工行為。要想解決大學生打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風險,就需認真研究《勞動法》,明確大學生的勞動身份與勞動關系。
(一)勞動者身份界定
《勞動法》是針對勞動者制訂的,也就是說一旦確定大學生屬于勞動者,那么就可以應用《勞動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可以利用《勞動法》解決大學生打工過程中遭遇的各種不公平問題。打工的大學生是不是勞動者呢?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大學生不是勞動者,他們認為大學生是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不是勞動關系中的主體,不能作為勞動者。這種說法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不符合《勞動法》的制訂初衷。《勞動法》中關于勞動主體資格確定時,認為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是其主要要素,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員,可以依據法律規定享有勞動權利,而且大學生在年齡、健康、智力、行為自由等各個方面都與勞動行為能力的標準相一致。因此依據《勞動法》的規定可以確定打工大學生是勞動者,在此層面上認為大學生的打工行為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二)勞動關系界定
勞動關系就是指擁有勞動力的人員與擁有生產資料人員的關系,其中擁有勞動力的人員從事一定的勞動,擁有生產資料的人員按時支付規定的報酬,只有具備了勞動關系才能得到《勞動法》的保護。有的專家學者認為打工大學生是學生,認為打工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不存在勞動關系,這種說法與《勞動法》的精神要求是相違背的。勞動關系的主體主要有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二種,其中上面已經論述了打工大學生應該認定為勞動者。勞動關系的客體指的是勞動力,已經可以從事生產勞動的大學生可以提供與單位正式職工相同的勞動,而且打工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的內容方面也等同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內容。因此作為勞動者的打工大學生,在提供一定勞動的過程中已經達到了法律規定的勞動關系標準,受到《勞動法》的保護應在情理之中。
三、完善大學生打工的勞動法保護策略
可以說當前大學生的打工行為都適用《勞動法》。但為什么在大學生打工過程中還會存在著大量的不公平現象呢?主要就是當前《勞動法》還不能有效保護大學生的打工行為。所以國家、高校、大學生本人都應積極行動使大學生的打工行為得到《勞動法》的保護。
(一)做好法律法規的完善與細化工作
只有具備完善的法律才能保證大學生打工的合法性,才能保證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我國人大既然對此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那么中央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都應依據當前《勞動法》制訂保障大學生打工合法權益的規章制度。如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在深入研究大學生打工情況的基礎上,出臺合理的規章制度,在《勞動法》外有效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如各級地方人民政府也要依據大學生打工的實際情況在依據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制訂地方性法律法規,如南京市勞動局提出的“大學生打工參照地方最低工資收入”就是一個較好的先例。
(二)做好打工大學生的管理與引導工作
打工大學生雖然打工期間位于學校外面,但其還是一名大學生,在學校的時間也很長,還應該屬于學校管理范圍,所以學校要本著維護學生權益的目的,承擔起打工大學生的管理與引導工作。
第一,當前各個高校都設置了就業指導等部門,高校可以增加這一部門的職權范圍,使其負責大學生打工的指導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另外設置“大學生打工管理委員會”,用于專門負責打工大學生的管理,使大學生打工具有合理的組織與秩序。
第二,高校“大學生打工管理委員會”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打工大學生勇于維護自身權益,遇有打工大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積極拿起法律武器代表學生與用人單位交涉,減少學生損失。
(三)提升自我的法律意識與維權能力
很多大學生并不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常常還沒有真正了解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就將自己的身份證或學生證交給對方。有的學生在打工期間不簽訂勞動合同,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不能提供必要的證據。所以打工大學生還需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打工前要學習《勞動法》,不輕易相信用人單位的承諾,不將自己的證件交給對方。再有,打工大學生還需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及時聯系學校有關部門或當地政府部門,保證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四、結語
總之,利用《勞動法》可以有效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明確打工大學生屬于勞動者之后,一旦參與生產勞動就與用人單位構成了勞動關系,所以利用《勞動法》保證自身合法權益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因為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勞動法》還不能有效保障大學生各個方面的合法權益,還需進一步完善與健全,這些都使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現象不斷出現。所以國家、高校、大學生本人應從完善《勞動法》的層面,使大學生打工行為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岑益郎、李鳳旺、祝秀香.勤工助學宏觀功能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科技信息.2009(19).
[2]高菲.大學生校外勤工助學法律保護探析.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3).
[3]廠辦大集體改革時如何處理職工的勞動關系.當代工人.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