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瓊
摘要:目的 探討低劑量氨磺必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 70例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的門診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給予口服利培酮(3~5 mg/d),低劑量氨磺必利(0.1 g/d),對照組給予單用利培酮(3~5 mg/d),共觀察12 w。于入組時、治療8 w末分別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治療時出現的癥狀量表(TES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進行臨床評定。結果 治療12 w末,研究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似(P>0.05)。兩組在治療12 w末 PANSS總分及ADL總分較入組時有明顯改善(P<0.01),陰性量表分研究組較對照組得分明顯低,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TESS總分比較沒有統計差異(P>0.05)。結論 低劑量氨磺必利能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低劑量氨磺必利;精神分裂癥;日常生活能力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遷延性重性精神疾病,在疾病發作期,患者普遍存在著社會功能的障礙[1],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明顯,而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精神疾病,發病次數,病程等等,其中,精神癥狀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及時、有效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根本保證[2]。對此,我院嘗試對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加用低劑量氨磺必利來觀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符合標準的患者共80例,用藥12 w即研究結束時氨磺必利組共完成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26.35±3.27)歲,病程(2.13±1.23)年;利培酮組共完成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齡(26.43±3.52)歲,病程(2.15±1.36)年。兩組年齡,病程,性別等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入組標準:①首發病人;②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③入組時PANSS評分不低于60分,ADL評分不低于16分;④年齡18~59歲;⑤入組前肝腎功能、血常規及心電圖等檢查正常;⑥親屬簽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
①妊娠;②哺乳;③嚴重暴力、自殺傾向須住院治療的患者;④伴發嚴重的軀體疾病如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等。
1.2方法 ①將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期間在我院門診就診的首發精神分裂癥門診患者隨機分入氨磺必利組(研究組)與利培酮組(對照組);研究組使用低劑量氨磺必利0.1 g/d和利培酮3~5 mg/d治療,對照組使用利培酮3~5 mg/d治療。在觀察治療的12周期間不合用其它抗精神病藥,如出現睡眠障礙可使用苯二氮卓類鎮靜催眠藥物,出現錐體外系反應可以使用鹽酸苯海索對癥處理;②兩組患者均由其親屬陪護居家治療并在親屬監管下參與社會活動,如自己支配財務和購物等;③入組時及治療12 w末分別使用PANSS[3]、TESS和ADL[4]量表評定患者的精神癥狀、藥物副反應及日常生活能力狀況。
1.3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 PANSS量表評定療效:以減分率≥ 80%為痊愈,50%~79%為顯著進步,30%~49%為進步,<30%為無效;有效率=(痊愈例數+顯著進步例數+進步倒數)/總例數×100%。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采用4級評分法:完全自理=1,有些困難=2,需要幫助=3,根本無法做=4。
1.4統計學分析 本實驗所有數據資料分析在SPSS13.0軟件包下完成,統計內容包括兩樣本t檢驗,χ2檢驗。
2 結果
2.1 PANSS總分及各因子分比較 入組時兩組PANSS 總分及各因子分比較無差異,在治療12 w末,研究組和對照組 PANSS 評分的各因子分及總分較入組時均有明顯下降,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但研究組 PANSS的陰性癥狀因子分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療效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有效率對比無差異(P>0.05)。
2.3 ADL評分比較 入組時兩組ADL評分無差異,治療12w末兩組評分明顯下降(P<0.01)。在治療12 w末,氨磺必利組評分低于利培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TESS評分比較 至治療12 w末,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研究組和對照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2%和35%,對比無差異(P>0.05)。
3 討論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均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主要是以5-HT2A和D2受體特異性聯合拮抗來發揮抗精神病作用,并以5-HT2A和D2受體拮抗之比的高比率為特征[5],是精神科臨床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與利培酮不同,氨磺必利對D3受體和D2受體均有強親和作用,且受體具有高度選擇性,是低5-HT2/D2受體拮抗比率的APPS,研究發現氨磺必利不僅對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有效,給予低劑量時對陰性癥狀即改善作用,證據也表明,氨磺必利能有效改善社會功能,并可能在陰性癥狀和抑郁的治療提供其它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優勢,它是一種多用途的藥物,同時,氨磺必利具有耐受性好的優點,不僅錐體外系反應較少,還避免體重增加,是一種具有獨特的受體藥理,呈劑量依賴性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6]。
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的 PANSS 因子分及總分較入組時均有明顯減少(P<0.01),研究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0%和82.9%,無統計學差異,但研究組的陰性癥狀因子分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P>0.05),研究組ADL評分也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說明兩組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相當,但加用氨磺必利的研究組其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明顯,這與加用低劑量氨磺必利能更好的改善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相關。
綜上所述,低劑量的氨磺必利能有效恢復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學[M].5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78-280.
[2]陳連洲,徐莉,秦天星.精神分裂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3(18):262-264.
[3]何燕玲.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M]//中國行為醫學科學編輯委員會. 行為醫學量表手冊.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355-359.
[4]吳文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2 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66-168.
[5]Love R C,Nelson M W.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risperidone.[J].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00,1(7):1441-53.
[6]Mortimer A M.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 focus on amisulpride[J].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 Treatment,2009,5(default):267-277.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