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荻+梁婷婷
摘要:黃褐斑的中醫致病因素分為肝郁、脾虛、腎虛、血本身寒熱導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貫穿黃褐斑中醫治療過程的始終。西醫方面闡述黃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線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藥、遺傳等因素,目前尚無明確的致病原因。黃褐斑影響美觀并且治療周期較長,在經濟條件欠佳的過去大多黃褐斑患者對此病不予以重視,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療。如今伴隨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條件的提升,臨床上也有越來越多黃褐斑患者就診,因患者數量增多,也為中西醫對黃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機。
關鍵詞:黃褐斑;病因;治療方法
黃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現淺棕或深棕的對稱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無自覺癥狀,日曬后可導致加重,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懷孕、內分泌失調或使用藥物產生的副作用也可引發本病,婦女為此病的高發人群,罹患人數中男性比例僅約10%,種族上黃、棕、黑深色皮膚人種發病率更高[1]。
黃褐斑屬于中醫“面塵”、“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疇。中醫對其的記載最早追溯至《黃帝內經》中《靈樞·經脈》:“血不流則毛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當時已經認識到血瘀和黃褐斑的關系。后世中醫鑒于前人記載及自身臨床經驗將黃褐斑的發病責之于肝、脾、腎三臟: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肝腎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運,濕熱內生;久病氣虛,行血無力;以上各項因素最終均導致面部氣血失和,瘀血停于顏面引發本病。
由于血瘀是黃褐斑的基本病機,活血化瘀藥物在治療黃褐斑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熱虛實之分。從臨床角度看,黃褐斑的血瘀證主要有虛實兩型[2],故在治療時活血化瘀發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虛實調節活血化瘀在治療過程中的主次地位。楊桂芹[3]從肝、脾、腎及血本身四個方面論治。
1 中醫病因
1.1肝郁血瘀 肝主疏泄,調節情志活動,肝疏泄功能正常,則情緒樂觀,心情舒暢。若肝疏泄減弱則兩脅脹痛,情緒抑郁,焦慮失眠等;肝疏泄太過則急躁易怒,目赤面紅,情緒亢奮。無論是疏泄減弱還是疏泄太過都影響了氣機。肝主藏血,若肝血充足,肝氣條達,則氣能行血,血能載氣。若氣血紊亂,氣滯則血瘀,產生黃褐斑。且女子以肝為先天,故黃褐斑患者女性居多。
1.2脾虛血瘀 脾主運化,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充足則將水谷精微輸布周身,若脾氣虛弱則水液、氣血運化不利,產生瘀血、痰飲、水濕等產物,脾主升清,氣血運行不暢,則血瘀形成黃褐斑。
1.3腎虛血瘀 腎為先天之本,藏臟腑精華,李積敏的《腎虛血瘀論》中記錄:“久病及腎,久病則虛,……虛者腎虛也。……虛皆以臟腑之虛為要,臟腑之虛則以腎虛為本。”血與精、津同源,腎氣虛則精氣、津液耗傷,血量減少,血行緩慢則產生血瘀。
1.4血本身致瘀
1.4.1血寒致瘀 血分喜溫惡寒,寒邪有凝滯收引之性,《素問·舉痛論》云:“寒邪客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血液凝滯則瘀血生,常伴有痛經、腰冷等癥。
1.4.2血熱致瘀[3] 熱邪耗傷津血,將血煉稠、結塊,遏阻脈道,或灼傷脈道,血溢脈外出血形成瘀血。
2 中醫治療
2.1內服治療 桃紅四物湯為祛瘀要方,在四物湯基礎上加桃仁、紅花組成。方中以桃仁、紅花為君藥,活血化瘀;以熟地、當歸滋陰補肝、養血調經;芍藥養血和營,滋肝斂陰;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以助活血之功。①肝郁者合逍遙丸加減;②脾虛者合四君子或參苓白術散加減;③腎虛者合六味地黃丸或者金匱腎氣丸加減;④血寒合溫經湯加減;⑤血熱可重用白芍,加丹皮、地骨皮等養陰血。若為實證可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為主,若為本虛標實應辨證補為主,兼顧活血,防止用活血破血藥太燥傷及陰血。
2.2外用治療 古代黃褐斑外用中藥方中,《必用全書》八白散、《醫宗金鑒》玉容散,《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加減玉容散、《外科證治全書》玉容散等[4]外用方中,大部分中藥帶“白”字,古人根據陰陽觀念,以白攻黑,并配以活血化瘀之功的中藥以活面部氣血淡化色斑。
3 西醫病因
3.1遺傳因素 亞洲、拉丁美洲膚色較深的人種為黃褐斑高發人群,而在比例相對少的男性患者中,男性患黃褐斑家族遺傳率達50%以上,對28例男性患者研究發現,有70.4%患者有家族史[5,6]。
3.2性激素的變化 婦女妊娠后雌激素的作用使色素生成增加,研究發現妊娠后荷爾蒙的作用使黃褐斑會影響到50%~70%的妊娠婦女[7],口服避孕藥、類固醇、卵巢腫瘤等打亂激素水平也會導致黃褐斑等產生。
3.3紫外線照射 紫外線是導致或加劇黃褐斑的最重要的因素,紫外線的照射損害皮膚屏障,刺激黑色素生成[7]。
3.4化妝品、護膚品使用選擇不當[5] 美妝護膚品采用的重金屬、氧化亞油酸、防腐劑、香料等超標或是不合格刺激、損害皮膚,引發黃褐斑。
3.5其他[5] 如飲食缺少維生素C等抑制絡氨酸酶活性的食物,某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病等導致黑素代謝異常也會引發黃褐斑。
4 西醫治療[8]
4.1全身治療 當黃褐斑涉及真皮層時,使用維生素C、維生素E、谷胱甘肽、茶多酚、原花色素(葡萄籽提取物)、黃酮醇類(銀杏葉提取物等)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紫外線進而減少黑素合成的功能為西醫治療黃褐斑的研究方向。
4.2外用藥物治療 外涂脫色劑及皮膚剝脫劑,前者為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后者為輕微剝脫皮膚換膚機制,常用藥物包括3%氫醌乳膏、曲酸、壬二酸、0.05%維A酸制劑、果酸和熊果苷等。
4.3光學療法 采用激光療法將面部黑色素聚集沉著的地方黑素顆粒破壞,抑制黑素細胞的活性。表淺的色斑組織結痂成屑從皮膚表面脫落,深部的色素破碎壞死被吞噬細胞吞噬排出體外,術后效果顯著。但對真皮層、基底層黑素顆粒破壞不徹底,容易造成復發,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婦女對自身容貌美觀度要求也隨之提高,故臨床上遇到較多因“黃褐斑”就診的患者,也為研究黃褐斑的病因、病機及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其療效如何提供了良機。中醫根據患者個人體質進行辨證論治調解,并可配合針灸、中藥面膜外敷等外用治療針對個體不同實施符合個體差異的方案,相比較西醫治療方式比較固定局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研發新藥物、新的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Pasic A,Wolff K,Johnson RA,et al.Fitzpatrick′s Color Atlas and Synopsis of Clinical Dermatology.Fif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2005.One volume.Pages 1085,parts four,sections 33.ISBN 0-07-144019-4[J].Acta Dermatovenerologica Croatica,2007,15.
[2]王圣祥.黃褐斑從瘀論治[J].湖北中醫雜志,2000,22(2):24.
[3]楊桂芹.黃褐斑從瘀論治[J].山東中醫雜志,1998,17(6):280.
[4]丁娜,宋業強,張雪.古代中醫外治黃褐斑用藥規律淺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3):13-14.
[5]崔正軍.黃褐斑的研究現狀[J].四川醫學,2004,25(1):116-118.
[6]萬苗堅.黃褐斑研究發展[J].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分冊,1996,22:209-212.
[7]Pregnancy C M O.Chloasma--the mask of pregnancy[J].Collegium Antropologicum,2008,32 Suppl 2(Suppl 2):139.
[8]林瑋華.黃褐斑中西醫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267-269.
編輯/楊倩